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周总理逝世42周年,他一生没有子女,可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2018-01-08 寂然 INSIGHT视界


2018年1月8日

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2周年的日子

一大早起来,主页君的朋友圈就被刷屏

网友们纷纷留言

表达怀念,寄托哀思



42年前,那个人走了

无子女,无房产

不设陵墓,将骨灰洒向大海

他走时什么都没带

只留下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


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的总理任期

他这一生忧国忧民,殚精竭虑

为眼前这方挚爱的土地

操碎了心



少年周恩来的求学路


1898年,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

父母为他取名“大鸾”,字翔宇

希望他能像大鸟一样翱翔于天地之间

后来读私塾时,改名周恩来



从小,家境没落

8岁时生母病逝,父亲常年外出

小小的他多次为求学辗转各地


1910年,周恩来北上求学

在奉天东关模范学堂读书时

老师提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同窗们大都给出升官发财等答案

唯有周恩来清晰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报国为民的种子,在那时就种下了



之后,就读于南开大学的他

对国家大事,革命进展十分关心

还经常组织同学参加革命活动

就连当时编写的话剧

他也主张要有助于“开民智,进民德”


南开毕业后,19岁的周恩来赴日求学

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并为同学写下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浓浓报国情怀,可见一斑


周恩来(后排右一)


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听闻祖国正在进行革命运动时

他不再停留日本,毅然回国

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


之后,怀着对真理的渴求

他搭乘法国波尔多斯号邮轮

赴欧洲勤工俭学

英国、法国、德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早年接触的先进思想

也使他为日后的中共建设

贡献了一份力量


1921年, 周恩来与李福景、常策欧伦敦合影


后来的他

指挥工人运动,发动南昌起义

实施战略大转移

处置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赴国统区与蒋介石斗智斗勇

哪里需要他

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怪不得连美国总统尼克松都这样说道:

“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

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

如果没有周恩来

就会烧成灰烬”


共和国的总理,无所不能


在一代革命党人的辛苦付出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那时,毛主席担心筹建政府阻碍重重

不料,斯大林和米高扬却反问道:

“你们有现成的总理周恩来

哪里去找这样一位好总理呢?”


于是,在开国大典上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

天安门城楼上的所有人

都穿着庄重笔挺的礼服

而一向注重仪表的周恩来

却只穿了件旧卡其布中山装


一问才得知,那天的他

因忙于政治协商会议工作

已经整整四天四夜没合眼了



虽然疲惫,却不露倦容

阅兵仪式上的周总理

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片

他深爱着的土地


然而,刚成立的新中国

民不聊生,百废待兴

开国大典时飞机不够

他说:那就飞两遍



之后,他亲自起草了《共同纲领》

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打下坚实基础

又主持制订了几个五年计划

使新中国经济建设迅速走上正轨



为了确保人民生活安康

他时不时去中国的偏远山区

视察工作,探望老人



忙到没时间吃饭时

视察中的周总理狼吞虎咽

吞掉了眼前一小碗饭


周恩来在视察大庆时为了节省时间工作而狼吞虎咽


看着国内经济一点点起飞

面对外来敌对,封锁,不接纳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

他更是以一己之力

架起了新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1954年,他代表新中国

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那时的他,步履坚定,神情沉稳

舌战以杜勒斯为代表的“十六国”

让西方世界为之震动



同样在那次会议上,有人找他握手

出于礼貌,总理伸出了右手

握完以后,对方却说

“我怎么能跟好战者握手?不应该!”


本想看着总理尴尬

不料,话音刚落

只见总理用手帕擦了擦手

转身就将手帕扔进垃圾桶,走了

留下一旁的“挑衅者”悻悻地回到座位



都说弱国无外交

都说落后就要挨打

可即使顶着一顶“弱国”的帽子

总理还是巧妙地

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挑衅


一位美国记者采访总理时

看到桌上的派克笔,立马发问:

“堂堂中国总理,为什么用美国钢笔?”

不料,总理缓缓地回答

“本来没什么

一个朝鲜朋友送的,觉得有意义”


还有一次,美国记者不怀好意问:

“中国现在四亿人,要修多少厕所?

总理轻轻一笑回答:

“两个!

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看着他始终儒雅谦逊,彬彬有礼

不失礼节却又刚柔并济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

忍不住评价道:

“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外媒集体评价他

“全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

还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总理

面对质疑,面对挑衅

他淡然一笑,不仅化解了尴尬

还赢得了尊重


然而,一次次在外奔波

一回回化解危机

他将祖国发展视为己任

将人民琐事当作心头大事

却唯独忘记了

自己的身体也一天天损耗着


周恩来和邓颖超游八达岭长城


一次,在人民大会堂

周总理会见罗马尼亚外经贸部长

可是,会谈还没开始

总理却跟工作人员要了一根烟点上了


对方一时愣住了,他是总理老朋友

知道总理没有抽烟习惯,一问得知

“困得不行,只好用抽烟提提神”


还有一次开会时

总理坚持站在桌子旁边听汇报

原来,此前的总理,已经20多小时没休息了

故意“罚站”,是为了让自己清醒点



在任26年

他访问过苏联,匈牙利,缅甸,印度

去过的国家数也数不清


周恩来出访东欧


他接待尼克松,会见日本首相

陪同阿富汗首相参观北京

但凡有国家元首来华,他都以礼相待


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尼克松


看着这样一位无所不能的总理

披荆斩棘,树立中国大国形象

然而我们都忘了

他也是人,凡胎肉体

总会有疲累的那一天


只是我们没想到

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周总理最后的岁月


1972年5月18日

总理前往北京机场

欢送索马里贵宾西亚德一行

镜头中的他,身材矫健,目光有神

可就是这一天

总理被确认得了膀胱癌



别人轻伤不下火线

总理得了重症,却依然为国家操劳

医生们劝他多休息,对身体恢复好

可他却这样说道:

“我配合你们,但你们也要配合我”


然而,配合的结果却是

一直到生命最后那段时期

总理还是动不动就工作到深夜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



病中的总理觉得医院不自由

后来在医生和多方人士的劝说下

才不得不离开办公室,离开西花厅

离开他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

住进305医院



本以为住院期间

总理能好好休息一阵子

可那时的他都躺在病床上了

还动不动就牺牲休息时间接待外宾


会见美国民主党参议院杰克逊和夫人


时不时找邓小平,叶剑英等人谈话

问问他们工作进展,适时给予建议

这期间,他还飞往长沙亲自指导工作

周围人看他状态不好,劝他休息

总理却说

“既然历史把我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我就得完成历史使命”



置生死于度外的这份坦然

让主页君不禁想起了他曾说过的那段话:

“死我并不怕

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

我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也算得上是高寿了

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

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

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

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


然而,时光没能多给他一点时间

等到1975年

坚持在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做完《政府工作报告》后的总理

已经十分虚弱了


9月,最后一次会见外宾后

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

吞噬着他的身体


1975年9月,周恩来在医院抱病会见罗马尼亚党

政代表伊利耶·维尔德茨

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一次,他实在疼的不行

就叫护士进去,问:

“我很疼,能不能哼一哼,叫唤叫唤”


护士当场泪流满面

这位为祖国操劳了一生的总理

如今被满身癌细胞折磨地痛不欲生时

他最先担心的

却是怕影响护士的工作和休息



1976年1月8日

病床上的周恩来病情加重

得知消息后的邓颖超匆匆赶往医院

她怕来不及,顾不得年迈的身躯

大步向医院跑去

赶到病房的邓颖超

看着病房监视器上画出的一条直线

一下子倒在周恩来身上

边哭边喊,“恩来!恩来!”


她双手哆嗦着抚摸周恩来的面颊

轻吻他的额头

哭着说:“恩来,你走了……”

这一吻,是她最后的送别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

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时年78岁


邓颖超告别周总理遗体


得知周总理逝世消息时

金日成正准备做眼部手术

可做手术不能流泪,否则易发感染

难以抑制悲痛情绪的他

通知医疗组延期再做

他说:“周恩来总理逝世,我没法不流泪”


为此,他还专门为周总理建立铜像

地点选在总理冒雪访问过的咸兴化肥厂

在朝鲜,除了这座周恩来的铜像

再没有第二座为外国人建立的铜像


他走那天

联合国总部为他降半旗默哀

这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

首次为国家元首降半旗



送别总理那天

长安街头寒风刺骨

人们纷纷伫立街头

静默着,哭喊着

十里长街,从老人到孩子

百万人群的脸上都洒满了泪水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

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

踮着脚望着,望着……



故人已去

而如今的我们还记得您

在万隆会议上舌战群儒的场面

在文化大革命时苦撑危局的时刻

也还记得您简朴生活习惯

务实的工作作风

记得您的勤勤恳恳,不辞辛劳


当年送您走的十里长街

如今已是十里繁荣



当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如今军事发达,位列大国之林

此生无悔入华夏

来生愿在种花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63vgqelr&width=500&height=375&auto=0今日中国,如你所愿

视频来源:共青团中央


如今,阅兵场上的飞机不用再飞两遍

飞机要多少有多少

如今,人民不用吃糠咽菜啃窝窝头

全面小康近在眼前

如今,西花厅的海棠花又要开了

可赏花人,却已经走了整整42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