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退学18年后的韩寒终于说了大实话:年轻时的我就是个大傻逼!

2018-01-11 二小 INSIGHT视界


一提起韩寒,很多人就会给他贴上“叛逆”的标签。 


在那个信奉“读书至上”的年代,“读书无用论”似乎被年轻人视为一种很“潮”的思想,他们热衷于追捧那些学历不高但却颇有成就的行业大咖,来为自己提不上去的学习成绩、与父母家长论战提供一种理论支撑。


而韩寒,无疑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他没有参加高考也能“成材”,还曾明确的告诉他的追捧者“上学根本没有用”,他炮轰教育体制,放话“不靠读书,用稿费就可以养活我自己”,一度引发了年轻人自由思考的狂欢。


哪怕在十年后面对媒体采访时,他仍坚持:

“庆幸当年自己没有上大学”。 


而如今,韩寒却后悔了,他说,

当年退学是一件失败的事,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过去的韩寒“已死”


1月8日晚上,一直热衷于宣传电影与晒孩子的韩寒发表了一篇久违的长文,在微博榜单上热度始终不减,韩寒在长文中感慨,

“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 


这还是当初大骂高考的韩寒吗?如今的韩寒竟会在微博中如此低姿态地坦言,曾经的自己做得很不好,“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 


众所周知,韩寒初中就读于上海市朱泾镇罗星中学,后以长跑项目体育特长生升入上海市松江二中。而在高一期末考试中曾因七门科目不及格而留级,一年后,韩寒再次挂科七门,最终在高一退学。 


“韩寒退学”,在当时那个年代,被当成应试教育的特例。


成名后的韩寒更加“嚣张”,他在媒体采访时,称学好语文的秘诀有两个,一是不看语文书,二是不看作文书,他还曾在多个平台公开调侃学校的课程,他说,

“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来得好”。 


他炮轰“高考作文很蠢”,“现行的教育很无语”,还声称即使是复旦请他去做教授,还得看自己有没有时间。 


如今的他发出这样的言论,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人说,韩寒终于也向现实妥协了,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似乎也被风浪拍得颓废失意。也有人说,那个轻狂叛逆的韩寒已经不见了,他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更有人直言,我喜欢的那个韩寒“已死”。 


主页君的朋友转发了韩寒的这条微博,说道:

“他是想明白了,也是可怜了当年那些被韩寒的毒鸡汤忽悠了的同学们”。 


其实,倒也不怪韩寒,只不过读书无用论本就不应该存在。


他们成功并非因为“退学”


除了韩寒,为读书无用论佐证的还有不少在某个领域颇有成就的名人。


比尔盖茨从大学辍学,创办了微软,成为世界首富


扎克伯格从大学辍学,创办了Facebook,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马云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杭州师范学院,创办阿里巴巴,成为世界闻名的商业领袖


当然还有一些奇奇怪怪但却真实存在的例子,

“Amy花了百万出国留学,回国后月薪只有三千”


“毕业于985的阿华去公司面试,发现老板是自己辍学多年的小学同学”...


“读书无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而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人,多半是看到读过书的人依然生活不易,在理想和现实的漩涡中挣扎,便心安理得地宽慰自己,读了书也不过如此,那我就更没有必要奋力向上了。


其实这种心态存在着两个误区,一个是幸存者偏差,另一个则是他们把“辍学”想当然地与“成功”画了等号。


“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驳斥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原意是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这个资讯可能存在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毕竟死者不能说话。 


而这种谬误在“读书无用论”例子中的体现是,当大众只看到几个数量极少的“辍学且创业成功”者,就看不到那些千千万万辍学后误入人生歧途的人,或者是无数在碰壁中慢慢丧失生活热情的人。 


主页君的一个初中同学,第一年高考失利,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但是他并没有选择继续复读而是准备出去闯荡,打工创业。他坚信,不靠读书,也依旧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片天地。 


因为学历受限,他只能从事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中,他开始看些成功学的书籍,宽慰自己终有一天也能成为老板。但是最终却在创业浪潮中迷失了自我,沦为炮灰。


只有成功的人声音才有可能被听到,而失败者没有发言权,自然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更让人感到费解的是,我们似乎只看到了“辍学”与“成功”这几个字眼,于是便选择性的忽略成功过程中的其他因素,自然而然的将成功和辍学化为等号,大肆宣扬,“你瞧,只有辍学才能成功”。 


比尔盖茨是辍学了,可是别忘了他是从哈佛大学辍学的。 


更不要忘记,比尔盖茨的母亲是当时美国久负盛名的银行家,并且还是IBM公司的董事,比尔盖茨的第一桶金更多是来源于他的资源,而不是他的辍学。


退学后成材,坦白讲,始终是一个概率事件,况且没有人能保证这个概率恰好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读书的人也可以成功,只能说明读书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但是只有读过书和没读书的人的未来都是一样的,才能证明读书是无用的。


而事实上,这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事实。


读书无用论是巨大的阴谋


令主页君印象深刻的是在韩寒那条微博下@樊铮的评论: 

“上大学最大的意义不光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见识和起点,你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你在什么层次上观察和思考,以及和什么层次的人共事,而上一流的大学其实是提高这个层次成本最低的途径,也几乎是唯一的途径”。 


当你手无任何文凭,“赤裸”地被推搡到社会现实面前,那个时候的你,也许会明白,读书时候的苦也许不叫苦,为了生存的苦,才叫真正的苦。  


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你学会独立思考,以至于我们听到一个新观点的时候,不会第一时间受到外界的干扰去附和或是反对。 


小舀是主页君在美国读书时认识的朋友,她曾在聊天的时候谈及,出国读书带给她最大变化就是开始尝试批判性思维去想问题。 


她说,遇到和我认知相左的事情,我不会第一时间去批驳,反而会静下心来,从不同角度冷静的分析和处理,即便再愤怒,也不再选择对事实发火,而是去思考事件本身的价值。比如看来一些不实报道亦或是“污蔑”留学生的言论,我会第一时间思考他们的初衷,无非是吸引眼球、刺激精神,没必要过于生气。 


其实,我们看待一件事物,往往不是先看见,再去定义,而是先定义后再去看见。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先学会看见。 


不仅如此,当你努力通过读书涌上某个未曾涉足的“世界”,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或多或少的也会影响着你。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学校都有保安,但是成群结队的保安考学行为,在名校发生的概率更大。


读书一定是有用的,也许不能保你一路顺利站上人生巅峰,但至少可以让你免于跌入谷底。 


诚然,如果你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候选择无知的存在,去听信什么“读书无用”,那么未来的自己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收拾当年遗留下来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