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疆拌面,太劳道了!

2016-04-21 最后一公里

《哇!新疆》是《最后一公里》推出的开放式音视频移动互联网产品,通过语音、视频来讲述新疆人物故事,展现新疆风土人情。如果你也有好玩的音视频内容,那就赶紧来参与我们的节目吧!


主持人: 池骋 

联系电话:0991-6788165 

邮箱:chi.cheng@qq.com


新疆人特别爱说子,很多话都会带上个子,比如我教学生的时候,就编了一段


新疆人就是爱说子,要说子,我尽说子,今天我句句不离子,要是哪句离了子,我请你们下馆子,拉条子,揪片子,烤包子,凉皮子,小菜要放皮芽子,不能少了洋柿子,一吃就是一盘子,抓饭得有腿把子,奶茶需要奶皮子,想想都流哈喇子,你们只管动筷子,我给你们掏票子。男孩叫做儿娃子,女孩叫做丫头子,男人爱戴花帽子,跳舞最爱动脖子,你们笑得捂肚子,不给掌声臊面子……


不知道新疆人,包括西北人为啥这么爱说子,大家也猜一下,可以在我的微博和我互动,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其中的一个子 —— 拉条子




新疆人对于拉条子的情感那没法说,就像北京人见到炸酱面,武汉人见到热干面,陕西人见到油泼面,或者河南人见到了烩面一样,又不一样。


一样的都是美食背后对故乡的眷恋,不一样的是拉条子的文化似乎更多元。

当然,如果你没有在新疆一个茶水大蒜免费使用,招牌位置特别普通,桌子凳子一位难求的馆子吃过地道的拉条子,面对服务员绕口令一样的招呼无法回答,你还要谈拉条子,那你就是谝传子(新疆话:瞎说)。




在这我学一下新疆拉条子馆子小伙子的吆喝

哎!吃撒有撒,里面请里面坐,抓饭烤肉凉皮子,过油肉碎肉二截子揪片子丁丁炒面,没结婚的羊娃子,刚刚出来的烤包子。哎,眼睛睁大,这边瞧这边看,吃撒有撒,要撒有撒。


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兰州拉面,门口还写着新疆风味,一进门看到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们个个狼吞虎咽,大快朵颐,我就像发现新大陆般兴奋,毫不犹豫点了一份盖浇面,心想这拌面也有了个洋气的名字。


故事的结尾是,我再也不会吃任何形式的盖浇面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过油肉盖浇面还是如约而至,我吃了一口,对服务员说,去,把做这个面的师傅叫过来。服务员以为我吃到了虫子还是老鼠,紧张起来,我说就问问怎么做的。大厨来了,我告诉他你这个过油肉拌面,也太不地道了吧。厨师白了我一眼硬说这就是新疆盖浇面,他就是新疆人,要不地道这个世界就没正宗了。


我看了下厨师,20来岁,估计刚从老家出来没多久,还带有家乡特有的高原红,我问他,拌面用牛肉面的面做的呢吗?炒菜的时候番茄酱罐子洒掉了吗?你四新疆哪哒的,来口里几年了。他说,口里是什么。(口里是新疆人对内地的称谓)


其实我问厨师倒不是因为我吹毛求疵,可能也就是我较真吧。我觉得拌面就像一个信仰,不仅仅是做的好吃不好吃的问题,这是捍卫尊严。



佛得太劳道了(新疆土话:意为说的好)捍卫的不仅仅是尊严,还有对新疆这占祖国六分之一面积的实在的,像拉条子一样厚重的爱,捍卫的更是像拉条子一样的民族团结之情。有人说了,拉条子和民族团结有啥关系呢?不急,你端个茶缸子,搬个小凳子,听我甩开嘴皮子。



拉条子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通过各民族相互接纳、相互学习和相互间的交融产生的,当然这里面的传说很多了,有人说最早是山西商人,沿着丝绸之路经商,把山西的面食手艺和新疆的各民族兄弟姐妹的生活习俗相结合,再就地取材,用新疆的本地食材做成的美味,也有人说是来源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和新疆本土的,甚至是丝绸之路境外的国家的美食相结合的产物。


具体制作的时候,有也很多细节能想到相互借鉴学习,融合发展,比如以前,少数民族朋友主要以肉食为主,不怎么吃菜,但是在随着交往交流交融,拉条子里开始有了各种蔬菜


比如常见的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苔拉条子


再到后来


甚至有了豆腐拉条子


现在根据各族朋友的口味,又有了椒麻鸡拉条子、恰玛古拉条子,阿魏菇拉条子,大盘鸡拉条子……等等,而且,现在还有一个特点,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朋友,喜欢把拉条子的菜浇到米饭上,成了新疆版本的盖浇饭。


一碗成功的,有情怀,不将就,要讲究的拉条子必须由羊肉,西红柿,辣椒,还有其他各种蔬菜交融在一起组成,虽然这些食材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此刻他们聚在一起,就能组成一碗让所有人羡慕的极品美食,用舌尖体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且吃拉条子,必须要把各种菜和面均匀搅拌,彼此依存,味道才好,就像周星驰电影里的台词:“蛋要裹着饭,饭要裹着蛋。”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虽然长的不太一样,有的也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在新疆这个共同的家园里,长期以来就是这么交融交往交流在一起。有好多民间谚语用拉条子来比喻,比如拉条子越来越长,民族团结情谊越来越近。




拉条子还有几个小名,比如拉面、捋面、大半斤、拌面,每个都有故事,比如拉面,维吾尔语里把拉条子就叫做“拉赫曼”,说快了,就和拉面差不多。捋面,就是用手把面团捋成面条。大半斤这种叫法现在已经不多了,出处无法考证,我猜可能是一碗面刚好250g多一点,大半斤嘛~



拌面是现在叫的最多的称谓了,如果小年轻谈对象,男孩说,哦吼,走撒,到我们家吃拌面走撒,那就是想让这个女孩见父母了,也有可能是考验一下女孩会不会做拉条子,做得怎么样,不然婚后没有拉条子吃,生活多没味道啊。但是有时候女孩会说,哎,行了撒,天天不是拌面就是拉条子,把我吃成牛娃子呢吗?话是玩笑话,但是也足以说明,拉条子实在是养人,本来就营养丰富,味道又好,吃一口停不下来,忍不住再吃个加面,再来个面汤,多美好的生活,就是A4腰可能保不住了,所以新疆的女孩为了好身材,吃完拌面以后,都会使劲做家务,特别贤惠。



拉条子不仅自己有很多名字,有时候还会成为人名,如果哪个人比较执拗,耿直,他的朋友可能就会给他起个“拉条子”的外号,详情请参看新疆籍某导演的某部影片。新疆人也许是因为拉条子吃得多,所以其实每个人心里几乎都藏着一个拉条子的性格,至少大家比较喜欢这样的性格——变化变革 敢于担当 务求实效。这样的人还会被竖起大拇指,给一个在新疆至高无上的称号:儿子娃娃。




拉条子根据菜式不同又分为

碎肉面,家常拌面,过油肉拌面,老牌子拌面,老一号拌面,拌面王,正宗老一号拌面,正宗老牌子老一号拌面王,正宗老牌子老一号拌面王中王。



碎肉拌面

特别要说说碎肉面,主要流行于伊宁一带,把羊肉切得很细很细(也就是在新疆,现在在饭馆吃饭,对于不知道底细,却又切得很细的肉敢完全放心下肚 ,不会担心掺入杂碎,其他小动物的尸体),肉用花椒粉腌制,然后加入葱姜急火爆炒,再加入各种同样切得很碎很碎的菜,还要放一点粉条(又是融合的例子),最后放点蒜,一下盖在面上,那种味道真的无法比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香味,好像出了伊犁河谷就没有那种味道了,很奇怪。就像那种一般不在沿街店铺,而是开在小区或者自建房里,朴实简单的装潢,有浓浓的家常风格的家常拌面一样,都是妈妈的味道,每个妈妈都是一个味道,换个妈妈味道就不对了。

按地域分,主要有伊犁拌面,奇台拌面,托克逊拌面,喀什和田拌面等等,每个地方都说自己的最有特色,我不评价,不干得罪人的事。


人人都知道拉条子好吃,馋劲儿上来就跑到小馆子里(现在有些星级酒店响应国家号召,也放下身段,提供自助餐拌面)女孩“吸溜吸溜”吃上一大碗,男孩“呼噜呼噜”的吃上一大碗,然后抹抹嘴,揉揉肚子,心满意足地剔个牙。新疆人觉得有拌面吃的世界是最可爱的,他们也无比同情吃不上正宗拌面却努力追求的人民,听到有人开玩笑说:日本人真可怜,明明是机器切制的碱水面,却死乞白咧地非要把它叫做“拉面(ラーメン)”。




而中亚各国,就比日本幸运多了,真正的拉条子大行其道,其中功劳最大的,便是新疆拉条子。再向西,到了把面条当国粹的意大利,大伙儿依然无法抵御拉面的魅力,可惜因为语言不通,没法像日本人那样自娱自乐,而且路途遥远,也没有新疆师傅过去传道授业解惑,便只能土法上马,聊以解馋,这便是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地区流行的“脾气(Pici)”面,样子且粗且短,完全木有中华拉面的那种灵性,或许意大利人原本想照抄来着,可惜技术不过关,弄来弄去都是一幅鬼样子,最后火冒三丈,脾气越来越大,于是这面条便唤做“脾气面”了,哈哈。



说起意大利又想起马可波罗,又想起辉煌灿烂的丝绸之路,今天的新疆,再一次成为丝绸之路核心区,期待着今天的新丝绸之路能再现辉煌,能像拉条子一样越来越长,越来越不可替代。


文/赵智杰

《最后一公里》影音实验室出品


-End-

推荐关注

哇~~比宋仲基更帅的在这里!


十八年新疆生活, 是什么留住了这个男人的心


春天花开满山坡 种下希望会收获


这里太美,醉了心


现代大都市只有冷漠吗?这个故事感动到你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