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这事在80、90后圈里特火……

2016-04-22 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

自治区供销社住于田县加依乡巴什英阿瓦提村工作组发现,村里越来越多的80、90后青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但苦于没有坚实的“双语”基础,这些青年们常常在工作中碰壁。于是这些青年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让自己的“双语”水平得到提高。


《最后一公里》(ID:MqMsMx)记者刘焓 通讯员李振江 报道


不仅是“一招鲜吃遍天”这么简单---学懂学会“双语”的利好近在眼前


阿里木在服务的同时,陪顾客聊天


于田县城有一家理发店,小店里有5位青年理发师,每天笑脸相迎进店理发的顾客,为小小的理发店聚集了不少人气。一天,工作组来到这家店,只见其中一位理发师面带微笑径直走上前来,用娴熟的汉语询问需要怎样的服务。其他四位青年由于不懂汉语,只能静静地站在一旁,略显尴尬。


很明显,会“双语”让这个青年在工作中占尽优势。老板介绍,青年叫阿里木,人很机灵,深谙顾客心思,加之会汉语,许多顾客都喜欢找他服务,号称小店的“王牌服务之星”。


在一旁的喷绘店里,店员买吐逊也因“双语”水平高,成为“香饽饽”


入户走访中,工作组认识了在广州等地做玉石生意的买斯迪克,回家来组织货源。作为商人,买斯迪克对于学懂学会“双语”带来的利好深有体会。


买斯迪克告诉住村干部,于田县有快递业、电信业、餐饮业等许多行业,总会见到一些懂“双语”的维吾尔族青年,他们总是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农村务农,获得的薪酬自然高出不少,事业发展的前景也更好。


“要想拥抱更大的世界,青年就更需要学好‘双语’。”买斯迪克说。


不仅是“我学不会”这么简单---村里“80、90”后青年学习“双语”困难多


然而,村里几百个80、90后青年中,真正能掌握“双语”的数量寥寥。曾有村干部告诉工作组成员,在村里学“双语”很难,难在缺少学习语言的环境、缺少学习的渠道途径、缺少长效学习机制。


工作组有时开玩笑说,真是聊天止于“呵呵”啊!简单的问候可以,想深入交流,目前还得靠翻译。




村党支部青年委员热杰甫是村干部里唯一的80后,只有他会用维吾尔语操作电脑,但双语水平一般。工作组干部与热杰甫结对子,经常在一起商量党建工作。


热杰甫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工作组就是我们的大后方。我很想跟工作组再多学两年,不管是‘双语’水平还是业务水平,都希望再进一步。学好语言不容易,希望有人专门抓这件事。”


不仅是“一时热情”这么简单---开办“双语”夜校后的几个感动瞬间


工作组和村干部下定决心,一定要帮他们圆了学“双语”的心愿。于是,村“双语”夜校应运而生。


“双语”夜校开办以来,村民们的好学劲儿出乎所有人意料。每天晚上,工作组还没吃完晚饭,一些学员就已经坐在教室了。再往教室外一看,还有不少老人蹒跚着赶来。妇女们也大多左手抱个孩子、右手牵个孩子,拖家带口“组团”前来学习。




住村工作组组员吾吉·吾甫尔担任了“双语”夜校的授课老师。每天晚上,他都是仓促地吃完晚餐,就投入到教学之中。


课堂上,尽管有些村民来晚了,有些村民因家中有事中途退场了,但大多数人的学习态度异常坚定。


在这里,学习没有年龄长幼之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


村民木塔力甫是“双语”课堂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回顾这段时间的“双语”学习,他颇有感触:“以前就很羡慕会‘双语’的朋友,我那时候总把常用的词语说错,还有人笑我。现在好了,在这个课上还真学会了不少,我自己都高兴!”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大家都在努力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双语”水平。下了课堂,有的学员与“结对子”的住村干部互相学习,还有的拿着书本“围堵”老师请教问题。


与此同时,工作组也推出了“双语”交流园地,为大家购买“双语”图书,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和机会。通过一个个微行动、微积累,大家都在共同进步。


-End-

推荐关注

哇~~比宋仲基更帅的在这里!


十八年新疆生活, 是什么留住了这个男人的心


春天花开满山坡 种下希望会收获


这里太美,醉了心


现代大都市只有冷漠吗?这个故事感动到你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