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90后:大声说出我的爱~
如今各种标签被贴在人们的身上,然而“90”后和“访惠聚”工作组成员这两个标签却很少有人将其放在一起谈论。有人说,“90”后没有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没有太强的毅力。然而,这位“90”后住村干部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最后一公里》(ID:MqMsMx)记者 杨凤 通讯员 王梓滕报道
我,一个标准的“90”后。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两年,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申请参加“访惠聚”工作。我明白,在基层锻炼的机会不是人人都会得到的,在兴奋和忐忑中我开始了自己的住村“旅行”。
简单的行囊,踏实的脚步。2016年2月25日,我来到了托格拉克乡阿吉买里村。我带着对农村淳朴风情的向往,满怀青春与激昂的热情,伴着万里无云的明净蓝天和连绵不断的雪山,来到了我将生活一年的村庄。
时光看似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实则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我来不及转头仔细回望,住村的时间即将过去两个月。住村前,我听周围的同事朋友描述着农村生活,大家住着矮矮土坯房,露天的厕所,马儿、牛儿、羊儿穿梭在村庄间。
但是,走进村庄,一阵微风轻吻着我的脸,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些麦草的香味和各种花的幽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我轻轻地吸一口空气,香喷喷的,甜丝丝的,我喜欢这种感觉。
村里的环境、领导和老百姓都很陌生,为了尽快融入村集体生活,我见人就面带笑容问好,对年长者以示尊敬做半鞠躬状,生怕别人因为我是“90”后而不好接触。
纠结的内心忐忑不安,想要留下好的印象,想让村民觉得我是脚踏实地为大家谋福利,可工作又无从下手,机关的工作模式和所谓的大学知识与乡政府、村委会的工作有些不同,空有一颗想为老百姓做事的心,却因为不懂沟通技巧、不熟悉实际情况、没有固定的人脉圈而显得幼稚可笑。一时间我变得焦急不安无所适从。我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很快,这种低落心情一扫而光。
工作组中只有我一个汉族小伙,大家对我也很有信心。语言是障碍,但不会阻止我前进的脚步,每日晚间,在撰写完日常信息后,我就会掏出我的“双语”学习小本,从最基础的学起,我相信一天10个单词,在不久就能用维吾尔语和大家简单交流。从完全陌生到进入工作状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最朴实的村民。
2月26日,阿吉买里村联合党支部成立,由我担任工作组的信息员、联络员,我这个“90”后通过党组织迅速的融入了大集体。刚接触的第一个任务是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是否属实,评定审核。
一次入户走访中正赶着雨夹雪,我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到申请者的家中,眼前的场景让我心疼,家中炕上躺着一个瘫痪的小男孩,父亲靠打零工,妻子患有慢性病,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看到我们的到来激动地说不出话。小男孩先天残疾,在这花样年华的光阴里却遭受着不应有的病痛。
回到村委会,经工作组商议,我连夜起草报告给伊宁市残联为其申请轮椅与社会救助。就是这样,每次看到了村民期待的眼神和被送去的关爱时连声说“谢谢”的样子,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对自己这份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不得不说,人民群众就是通过乡村干部的形象来认识党和政府,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需更加谨慎随和,永远对群众的态度要好,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解决问题。
3月18日,我村举办意味着春天来临的“诺鲁孜”节活动,由于天气变幻莫测,气温较低。我在人群中看见了那个瘫痪的小男孩,他蜷缩在父亲的怀里。
我走上前去,脱下自己的大衣用不流利的维吾尔语示意让父亲拿大衣将他裹起来,父亲被这突如其来举动一时不知所措,后来在他还大衣时告诉村干部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他第一次被别人关注、关心。我想我爱上这里了,爱上村民朴实的一举一动,爱上这片土地对我人生的感悟。
住村的生活,我不仅收获了感动,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留给我的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我想,我爱上了这里。(伊宁市住建局住托格拉克乡阿吉买里村工作组)
-End-
郑言江,政说新疆,微信号:zheng_yanjiang,欢迎您的关注!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郑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