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可可托海重生之路
这里,曾作为一个不能说的秘密“隐匿于世”;这里,曾出产世界上已知的140种矿物中的86种,被公认为稀有金属的“天然陈列馆”;这里,对中国“两弹一星”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经历了繁华,也品尝过冷寂……她就是可可托海。
空中俯瞰可可托海镇
可可托海,中国西北边境阿尔泰山脚下的小镇,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小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清澈的河水自东向西流经小镇。
以河为界,小镇有了南北之分。“河北”小楼林立,充满着生活气息;“河南”厂矿广布,诉说着工业文明。两座沧桑的木桥连接着小镇南北,也串起了可可托海一段传奇的过往……
两座沧桑的木桥连接着可可托海镇南北,也串起了可可托海一段传奇的过往……
可可托海因矿而生,因矿而兴,这里的三号矿脉,被誉为“地质圣坑”。人们曾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其中最重量级的发现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享有“宇宙天空时代的稀有金属”(俗称黑宝石)之称的钽铌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的制造。
可可托海因矿而生、因矿而兴,与远处的三号矿脉相依相靠。这是今昔对比图。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可可托海的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小镇人口从最多时的5万人缩减到不足1万人。 2012年,环保部牵头会同国家多个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组成调研组,深入可可托海进行实地调研,谋划可可托海转型发展。
2013年,国家启动可可托海独立工矿区综合治理,陆续实施6大类、50个项目,总投资31.2亿元,重点从“恢复生态惠民生、完善基础促发展、产业搬迁谋转型”三个方面展开。
当地居民骑着摩托车从可可托海镇的老桥上走过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厅、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努力下,国家已投资13.6亿元帮助可可托海进行转型。如今,小镇可可托海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正逐步恢复,景区旅游服务也不断升级。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厅介绍,可可托海矿区是我国的“功勋矿”,现在这里正在走转型发展的道路。可可托海生态恢复和治理项目的实施,将使这块曾经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地方变成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
可可托海镇居民赛力克·卡克木(左)正在向游客销售珠宝
在可可托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人们逐渐明白,保护好家门口的山山水水,未来的日子就能过得更好。据富蕴县旅游局统计,2015年,可可托海镇旅游人数达到了161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3亿元,参与旅游产业的城镇居民仅依靠旅游经营人均收入突破3万余元。
目前,当地政府已经依托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势,将可可托海风景区打造成包括大峡谷、中国第二寒极伊雷木湖、塞外江南可可苏里、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在内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在的可可托海正走在因矿而“重生”的道路上……
更多可可托海图片
俯瞰可可托海镇新建的牧民定居房
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这是一栋苏式建筑(5月7日摄)。其前身为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可可托海矿务局职工俱乐部,这里面陈列了产自可可托海的各种矿物,有些是“稀释珍宝”。
从空中俯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一盘山上写着的“大跃进万岁”述说着它的历史
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的今昔对比图
这是上个世纪的矿工在手选矿石,一旁树立了毛泽东画像
在三号矿脉的一处矿洞里,当地工作人员正在介绍矿洞里稀有金属的分布情况
在三号矿脉的一处矿洞里,洞壁闪闪发光,说理这里蕴藏着稀有金属
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里展览着全球唯一的额尔齐斯石。这里面约有20%的含量至今无法测量出为何种元素,科研价值极高。
可可托海城镇建设今昔对比。自2013年可可托海独立工矿区综合治理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国家已投资13.6亿元帮助可可托海进行转型。可可托海的城镇建设又有了进步。
从空中远眺伊雷木湖。伊雷木湖拥有中国第二寒极称号,冬季到可可托海也能体验“极度寒冷”。
可可托海著名的景点——神钟山
可可托海镇以河为界,小镇有了南北之分。“河北”小楼林立,充满着生活气息,“河南”厂矿广布,诉说着工业文明。远处为著名的三号矿脉。
1976年5月,三号矿脉剥离达到设计投产水平。
可可托海最鼎盛的时候,有很多苏联专家在这里工作。
正在可可托海接受学习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们在地质圣坑——三号矿脉前合影留念。
文图/新华社 赵戈
-End-
郑言江,政说新疆,微信ID:zheng_yanjiang,欢迎您的关注!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郑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