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幸福的阿曼古丽和老公李开庆
“咋不爱?她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女神。”这句炙热的表白出自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伊斯勒克墩村45岁的农民李开庆之口。他说这话的时候,有十来个记者围着他,他镇定自若,就像在发誓。而在一旁的张小英却红了眼眶痴痴地望着丈夫,露出了幸福的笑脸。
《最后一公里》(ID:MqMsMx) 特约记者 如歌 报道
二十五年前,嫁得义无反顾
在见到张小英之前,记者就已听说了她的故事:张小英是个维吾尔族姑娘,25年前嫁给了汉族小伙儿李开庆。
张小英的家会是什么风格?他们的孩子长得像谁?她的维吾尔族名字叫什么?当年为什么嫁给李开庆?……带着好奇,记者来到和田洛浦县,走进了这个民汉合一的家庭。
那天风和日丽,记者扣响张小英家的大门,迎出来的正是张小英。朴实的她说起话来快言快语,听口音、看装束,就是一个汉族的农村中年妇女,家里的摆设也是汉族人家的风格。
李开庆不在家,去地里干活了,张小英拿出他们结婚25周年的婚纱照让记者看,又翻出存在手机里儿子和女儿的合影。她告诉记者,儿子是兰州理工大学大二的学生,女儿刚中专毕业,9月份即将到乌鲁木齐上大学。说起这些,张小英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骄傲。
张小英大大方方地讲述了她的恋爱史。
“我的爸爸是和田人,因为有织地毯的手艺,当年克州阿克陶县的地毯厂把爸爸请了去。我就生长在阿克陶,我的名字叫阿曼古丽。”
阿曼古丽19岁那年,有一天爸爸告诉她,托人为她找了一个汉族婆家,要带她去和田洛浦相亲。那时候,阿曼古丽只知道女孩子早晚要嫁人,只希望能遇到个好人家。她说:“至于是什么民族的,我根本没有多想。我的两个姑姑都嫁给了汉族人,过得很好。所以,爸爸也希望我找一个汉族老公。”
后来,“媒人”找到了妈妈是维吾尔族、爸爸是汉族的小伙子李开庆。
阿曼古丽和爸爸来到洛浦县城,“媒人”见到阿曼古丽,拉着她的手说:“你的婆家是汉族人,从现在起,你就叫张小英吧。”
“他人长得挺帅,很懂事的样子。那天,他带着我去了巴扎,为我买了新衣服,请我吃了饭。他留给我的印象特别好。说实话,我是一眼就看上他了。”
李开庆带张小英去了他的“家”,里面只有一张床、一床被子,还有两个碗。
李开庆对张小英说:“这就是我的实际情况,要不你回去吧,不要跟着我过苦日子。”
就在那天下午,洛浦刮起了沙尘暴,沙土铺天盖地。张小英的爸爸对她说:“人倒不错,但太穷,这里的气候不好,我们回家,不嫁了。”可张小英铁了心要嫁给这个穷小子。父亲看没能说服张小英,就严肃地对她说:“你非要嫁他,我就依了你,但是以后日子再苦都不能埋怨任何人。”张小英坚定地点了点头。
一个月后,张小英和李开庆领了结婚证。那是1991年,没有年轻姑娘向往的婚礼。
携手共患难 恩爱亦如初
初始的几年,小两口仅靠22亩地种棉花、种皮牙子(洋葱)维持生计,他们有过一段靠借麦子度日的艰难岁月。日子虽难,但他们恩爱如初。婚后两年,他们有了儿子,四年后他们又添了闺女。
从2003年起,他们的苦日子随着好政策的到来而改变,日子也随着红枣种植和市场红火甜了起来。李开庆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他不但种枣,还组织货源做起了红枣生意。他们盖了新房,有了自己的庭院,家电一应俱全。
2008年,就在张小英一家迎来好日子的时候,一场下了三天的大雨又把他们拖回了贫困。因为,三天大雨泡霉了李开庆收购回来的大枣,也为一家人泡出了58万元的债务。
“这58万元是我老公收购左邻右舍大枣的成本。那一年,我们看着别人家卖了枣数钱,我们自己却有这么一个大坑等着去填。那一年,我不知哭了多少回。”张小英说。
又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李开庆望着愁眉苦脸的妻子,内疚地说:“老婆,要不你就回娘家去吧……”张小英又哭了:“我怎么能这么没良心,我们多苦的日子不都一起熬过来了吗?”
接下来的几年里,两口子就是种枣、卖枣、还钱。直到2013年,他们彻底还清了58万元,而且还买了一辆轿车。
翻身后,吃苦耐劳的李开庆又开了荒,种了枣,日子逐渐好转。2014年,他们的年收入是48万元,2015年是38万元。记者指着张小英脖子上的金项链和手指上的金戒指跟她开玩笑,问是不是他家老公买的,她得意地说:“都是我自己买的,这还是小的呢。我们家,他挣钱,我管账,我有什么要求,他都说可以,所以,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就在记者走出大门时,恰巧遇到李开庆开着小四轮回来。李开庆也是一个开朗的人,他毫不掩饰对老婆张小英的宠爱。“当年她能不嫌弃我穷,多苦的日子都跟着我过,那是我修来的福分。她在我眼里是最美的,她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女神。当年我欠她一个婚礼,还欠她的太多,所以就想着补偿。现在日子好起来了,这不,家里的钱都放在她那,任由她支配,想买啥就买个啥,只要她开心。”
张小英红着眼圈,幸福地依偎在丈夫的怀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