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一种更大的生活,就是新疆人安安静静地生活
撰文 / 郑 言 江
看标题是不是有些“矫情”?
早晨吃了包有葡萄干的粽子。
中午在一家清真连锁餐馆里吃凉皮配烤青椒加一对烤翅;几位热情的回族女孩店员,看到一位大爷进来,微笑相迎,提醒上楼小心;耳边响起的是李健、汪峰、那英的歌……
昨天端午节,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因为稿子的事情没有休息,或许节日的小孤单以及比平时安静的餐馆、再加上李健暖人的歌,让郑言江忽然细腻起来:这个在乌鲁木齐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场景,忽然真正体会到了新疆的多元文化原来就在这样的点滴中。
再往前推,端午节前一天,在“清真风味”餐馆就餐,菜单就够多元:拌面、烧烤、臊子面、米饭炒菜、酸菜米线、炸酱面、黑椒牛柳意面、印度飞饼、还有卡瓦斯;就餐的人中,不同民族的人自然而然。
傍晚时分,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在乌鲁木齐街道小巷散步,各种饮食文化在同一条街道和谐共存:肯德基、擀面皮、拉面、烤肉、火锅。
沙湾大盘鸡。
前不久,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去了一趟塔城,为“塔城的山花开了”而去,这是今年自治区首场大型网络文化活动,由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塔城地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活动旨在呈现根植于塔城人血脉里的民族团结和多元一体的文化。
郑言江一路感受深刻,在沙湾,第一次细细品味了那盘火遍全国的大盘鸡背后原来蕴含着那么丰富的多元文化,用沙湾县委书记乾正峰话讲,沙湾大盘鸡“既是美味,又是文化”,它集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饮食风格为一体,是来自五湖四海内地文化与边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相包容、相辉映、相融共生的典型代表。
塔城市一个塔塔尔族家庭的餐桌上,既有俄罗斯族擅长烹制的列巴,也有哈萨克族待客的包尔萨克和酥油,沙琪玛小面包等。
到了塔城市,就连塔城地委书记尔肯江都亲自推荐起塔城饮食背后的文化,“在塔城人的餐桌上,你经常可以看到维吾尔族的抓饭、哈萨克族的奶茶和手抓肉、塔塔尔族的白里西、俄罗斯族的列巴等各民族的特色美食”。
这样细想,饮食的确是最能反映新疆多元文化。不只在北疆,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忽然想到几次南疆行吃到的东西,至今印象深刻:
和田夜市上见到类似麻辣串的小吃。
第一次在墨玉县巴扎上见到粽子,甚是好奇,还问女店主,这种小吃是哪里来的?她很幽默地告诉笔者“来自她家里”。只是在当地有另外名称,吃法上也不太一样,融合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把粽衣剥掉,放在小碟子里,蘸酸奶和蜂蜜。
和田夜市,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还曾见到融合了当地饮食习惯的类似麻辣烫和馄饨的小吃。在莎车农民家里吃到的一碗苞谷面更是印象深刻,金黄的玉米面压成一截截的宽面,配羊肉苜蓿,什么调料也不放,却是香极了。不同民族的人、疆内疆外的人坐在一张餐桌上,或许语言不通,但是一顿饭却能瞬间让彼此找到亲近感。
南疆农民家里吃到的苞谷面。
再看新疆人的家常便饭:抓饭、拉条子、汤饭、面条、米饭、馒头……就是这么自然而然融在一起,即使离开新疆到疆外,也离不开这些。
在内地人眼中,新疆往往是被想象或被构建为单一文化。事实上,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兼收并蓄。正是文化上的多元、包容让新疆充满活力与生机,显得开放而自信。郑言江(微信号:xj-talk)忽然想起初中老师讲到的一段经历:上世纪80年代,他第一次到北京,当看到街上人的着装,脑海里浮现的是,怎么大都市人穿得还不如我们新疆洋气!
只是这种早已内化到我们生活细节的多元包容,或许连我们自己都在不经意间忽略,任由外界赋予我们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符号。刘亮程说,作为一个新疆人,一直生活在多元文化之中,“新疆是我的家乡,我感受到的新疆就是一个平常的家园,我生活其中,跟大家一样,早晨出门,上班,下午回来,平平常常的一家园。不像那些过往游客,那些猎奇的艺术家们,他们在艺术化新疆、妖魔化新疆、扭曲新疆、传奇新疆、神化新疆,最后把新疆搞得光怪陆离”。
刘亮程还说,他所有文字都在告诉大家,新疆安静的温暖,生活的力量就在这里,新疆有一种更大的世界,更大的生活,就是新疆人安安静静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民族都这样”。
就在昨天的端午节,在烧烤店里,因为听到聆听了14年的李健,郑言江(xj-talk)忽然找到了这种曾经被忽视的感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