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批“精准扶贫案例”公布 看看人家怎么做的
自治区“访惠聚”活动开展已经两年多了,千千万万的干部们扑下身子,扎根基层,了解群众冷暖、基层实际情况,也通过努力,让村里的老百姓慢慢过上了好日子。这两年多,基层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访惠聚”典型,那些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
由自治区“访惠聚”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最后一公里》协办的以“访惠聚”之星、第一书记风采、草根宣讲达人、精准扶贫案例、美丽乡村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个100”新作为展示活动启动已经推出。
今天《最后一公里》推出——"精准扶贫案例"第一期,下面就跟着公里君一起来看看,哪些工作组切实做到了精准扶贫~
1
为贫困“把脉” 找准“致富路”
“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我们腰杆也硬了,信心足了,给村民办事也有钱了。”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皮拉勒村支部副书记阿不都热合曼看着载满卡车的白羽鸽兴奋地说。
思路决定出路 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自治区纪委住村工作组来到村里后,积极与村“两委”共同脱贫致富谋发展,把准脉,找准致富路。
工作组与村“两委”商讨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为了让村民富起来,工作组结合皮拉勒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以发展特色养殖业为重点,实行合作生产经营模式,逐步组建多个农村合作社,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做大做强“短平快”的小项目、小产业,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富必须先让村民的脑袋富起来。于是,工作组带领村干部和村民50多人前往喀什地区泽普县、叶城县,实地观摩考察,感受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面貌,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工作组看望村里在纺织厂上班的女工
壮大集体经济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工作组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养鸽子,技术成熟,工作组因势利导,将修建的羊圈进行改造,修缮道路,接通水电,和相关企业交流沟通,引进白羽鸽进行大规模养殖,鼓励村民扩大养鸽规模,形成小产业,以品牌形式走向市场。
引进白羽鸽进行大规模养殖
(自治区纪委住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皮拉勒村工作组 供稿)
2
情系帮扶不放松
“工作组来了以后,像一家人一样,对我们帮助很大,防渗渠、惠民井……村民们都夸好啊!”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巴什库木巴格村党支部书记亚森·阿布杜卡迪激动地说。
为托格日尕孜乡基层组织建设捐款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显身手
作为自治区国有大型企业,新疆有色集团住村工作组从来到村里的第一天起就把帮助村民实现致富作为首要工作。
2014年,于田县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提出了“乡村开发、农户管理、效益分成、风险共担”的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15年,托格日尕孜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建设“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园”的集体经济项目。第一期7000亩沙地开荒实施外围定植杨树防护林,内部定植葡萄、黑枸杞、玫瑰花等高效生态经济作物。预计3-4年后,参与经营管理的农户每年可增收6.5万元。
与村民一起参加防沙治沙劳动
新疆有色集团还投资25万元实施“巴什库木巴格村1200亩特色林果业精品园”惠民生项目。项目建成后,村里的180户农民将直接受益,近期仅核桃林套种小麦、玉米即可实现每年人均增收1069元,增加集体土地100亩,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3至5年后,每亩核桃林可至少增加4000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在发展庭院经济上当帮手
工作组因地制宜,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今年年初,工作组把购买的1万余棵核桃苗、近2万棵玫瑰苗发放到贫困户和示范户家里,支持村民发展种植业。在送资金的同时,工作组还积极开展送技术、送培训。组织农林科技专家及“土专家”进行科技知识普及培训、技术传帮带,目前已累计培训430人次。
支持村民发展种植业
(新疆有色集团住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巴什库木巴格村工作组 供稿)
3
“小庭院”里做出大文章
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吾其村,昔日的大杂院,变成了村民致富的新途径,怎么回事儿呢?
三区分离 庭院变成聚宝盆
为了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走上致富路。新疆农科院住村工作组以庭院整治、实现三区分离为突破口,引导农民通过“1+N”的模式发展庭院经济,精心做好“小庭院”里的大文章。
村民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庭院规划模板
三区分离,既规范美化了庭院,又有效压缩了人、畜、禽之间细菌病毒的传染空间,同时清理出大面积的空地用于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做法深受村民认可。
俯瞰整洁划一的三区分离后的村民庭院
“1+N” 为发展插上翅膀
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吾其村人多地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占50%以上。新疆农科院住村工作组引导农民通过“1+N”的模式发展庭院经济,如:“四周葡萄+日光大棚蔬菜种植”、“四周葡萄+地窖+养鸡”,“四周葡萄+林下养殖”等,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让农民真正依靠科技得实惠。
选择“四周葡萄+日光大棚蔬菜”种植模式的农户阿瓦古丽·胡达拜尔迪高兴地说:“我家庭院种植葡萄50株,农科院专家测算,仅葡萄干一项纯收入预计都在2000元以上,再加上养殖和大棚,我家仅庭院经济一项年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新疆农科院住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吾其村工作组 供稿)
4
牧民也搭上了旅游致富快车
自主创业人员的牧家乐景观
建牧家乐促增收
为解决牧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工作组和当地牧民沟通交流,实地查看后,和地区、县旅游部门对接后,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独特人文自然资源,扶持引导兴建牧家乐,吸引游客欣赏美景,品尝民族特色美食,鼓励当地农牧民大力发展“农牧游合一”的旅游业,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开创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
工作组投资50万元兴建黑加仑度假村木栈道正在施工中
“我们村紧靠托木尔峰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工作组带领我们建牧家乐的想法特别好,我决定拿出几万块钱先建两个蒙古包,逐步把家里的住房改成牧家乐,然后再从村里参加过厨师培训的群众中招五、六个厨师,争取赶上今年的旅游节。”42岁的党员托合提·吐尔地说。
搭桥助民学技术
博孜墩乡风景秀丽,每到夏秋旅游旺季,从周边县市到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但由于这里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当地的村民普遍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发展旅游业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工作组免费为村民提供专业烹饪培训。
烹饪培训班深受村民欢迎
36岁的村民沙吉丹·艾山高兴地说:“我家没劳力、地也少,要照顾孩子也没法外出务工挣钱。乡里今年要发展旅游业帮助大伙脱贫,住村干部又帮我们办起了烹饪培训班,我就积极报名学习。现在我在牧家乐找到了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
种植绿色蔬菜收获多
巴依勒克阿塔村海拔超过1800米,昼夜温差大,当地牧民没有蔬菜种植经验,所以在这里新鲜蔬菜成了“奢侈品”。
技术人员为村民传授大棚种植技术
为了解决“奢侈菜”问题,工作组带领村民在自家庭院建设小型蔬菜拱棚,还请来技术人员向村民传授大棚蔬菜的种植管理技术,无偿提供肥料、地膜、种子和菜苗。这不仅解决了牧民吃菜难问题,还能为“牧家乐”提供新鲜、绿色蔬菜。
“工作组的‘卡德尔’(干部)帮助我们实现了吃新鲜蔬菜的愿望,还可以增加收入,我们搭上了旅游致富快车,日子越过越滋润啦!”村民巴哈古丽·吾布力喜滋滋地说。(阿克苏地区人社局住温宿县博孜墩乡工作组 供稿)
5
开好“药方子“ 医治“穷根子”
一直以来,巩留县库尔德宁镇阔克塔勒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收入低、农牧民增收困难就是村贫困落后绕不开的“坎”。
伊犁州党委宣传部、伊犁晚报社、巩留县农机局住村工作组从来到村里的第一天起就在想:如何让这个村子重新焕发活力、早日脱贫呢?
了解养殖大户的畜牧业发展状况
找准“穷根”开处方
阔克塔勒村人多地少,缺乏就业机会。部分年富力强的村民进取意识、吃苦精神不强,思想观念落后,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状态,个人创业致富的更是没几个。
贫困的“病根”找到了,如何“开药方”脱贫呢?工作组和村“两委”经过多方筹划,对扶贫对象制定了一套精准可行的脱贫方案。
下好“猛药”治“病根”
对症下药,阔克塔勒村靠近库尔德宁旅游风景区,工作组决定先从产业扶贫入手,要让当地百姓享受到旅游业的红利。
药方一:纠正等、靠、要的思想。工作组组织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造血”的功能。
上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药方二:依托旅游沿线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开办农家旅馆、特色产品店、民族风味饭庄等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两个多月后,15家精品农家乐相继开业,解决了阔克塔勒村就业问题。
药方三:在庭院经济上做文章。为了让村民们尽快富起来,工作组经过谋划和示范引导,帮助农牧民在庭院里种植了效益很高的马琳、黑加仑等特色经济作物。
工作组与村“两委”落实民生项目工程
药方四:在养殖业上继续发力。养殖业是阔克塔勒村的传统产业,也是牧民擅长的行业。但因牲畜品种差,效益难以提高。工作组住村后,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购置了50头优质新疆褐牛,分配给50家贫困户,改良和提高畜牧业效益。收到扶贫牛的翁阿太高兴地说:“党的政策真好,扶贫真的扶到家了,我们一定会富起来!”(伊犁州党委宣传部、伊犁晚报社、巩留县农机局住巩留县库尔德宁镇阔克塔勒村工作组 供稿)
-End-
编 辑/陈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