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艾里肯江:清华毕业生为何选择来南疆
艾里肯江·阿布拉提是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本科生,建设管理系硕士生,同时也是清华第一位到新疆工作的选调生。
毕业后,他履行了来清华前的“学成之日,一定回到新疆,为新疆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的诺言,回到了家乡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任职。
2010年3月,他主动要求去南疆工作,不久后调任喀什地区疏勒县的阿拉甫乡副乡长 。2013年10月,他选调至团中央工作,现任团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处处长。
◆ ◆ ◆
初见清华,终身难忘
回忆起在清华的求学岁月,艾里肯江脸上满是开心与难忘。
2003年,艾里肯江以全疆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清华,但是来到清华后才发现自己在班才子为里的成绩并不名列前茅。
为此,他曾经非常郁闷。但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他渐渐明白——大学是考验综合能力的地方,将来不管自己做什么工作,都一定要做到最好。只要把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 ◆ ◆
选择基层,建设南疆
“如果你来自西部,如果你自认为具备了才干,同时你也经历着同我之前一样的纠结,希望你也能同我一样,回到那片土地,那里真的比北京更需要我们这些儿女。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需要说服的只有你自己,更准确地说,是要战胜那个追求浮华与安逸的心灵。想想如果我们都不回到那里,不求名利地奉献,二十年后面对着东西部更大的差距,你应当怎样向你的儿女介绍那片你深爱的土地?”艾里肯江博客里的一段话,真实地表露了他职业选择的心路历程。
艾里肯江接受校友的访谈(右四)
要在学成之日,回到新疆建设家乡是艾里肯江进入清华之前就怀揣的梦想,在清华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家乡的决心。
几年工作,艾里肯江用“胸怀”这样一个关键词来表述在基层工作的感受。
2010年3月,艾力主动要求去喀什地区疏勒县阿拉甫乡工作,并成为阿拉甫乡的副乡长。阿拉甫乡一共有15个村,地处沙漠边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条件也很艰苦。
他是当时乡里面唯一一个研究生,刚去乡镇时,他没有宿舍可以住,好在乡镇党委书记暂时腾了个宿舍出来。
刚去的时候正是寒冷的冬天,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与学校相比都相差甚远,当时艾里肯江的心里落差非常大,甚至开始纠结是不是来错地方了。那段时间,他反复思考——“一个人要敢于吃苦而丝毫不叫苦。”正是这句话,伴随他、激励他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期。
艾里肯江·阿布来提曾在文章中写道:“这段时间以来,令我感动和振奋的是,周围的党员干部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戈壁荒滩上,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提高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具体工作中……各族群众看到了机遇,看到了希望。”
他暗下决心,要向身边这些“戈壁红柳”“沙漠胡杨”般的基层干部学习。
虽然在基层工作仅仅半年,但艾里肯江·阿布来提深刻体会到,这里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是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有大把的机遇需要把握,大片的空白需要填补,大堆的难题需要破解。通过基层工作可以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真正理解并有效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
他说:“什么能够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明亮?那就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人民。”
◆ ◆ ◆
谆谆寄语 共筑中国梦
艾里肯江说:“在基层的工作,让我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沉重,我们需要通过努力来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机会面对一个崭新富强的中国。”
“清华的同学毕业后选择基层公共部门肯定不是为了当官,而是心中的那一份家国情怀,那一份希望成才报国的情怀。在基层的生活和工作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与基层群众一起改革发展的道路也充满了艰辛,这都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艾里肯江说。
他还说:“我的中国梦,是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的长足发展,是看到虽然每个人出身不同,但每个人对于社会上的贡献都是一样的,无论你还是官员,还是工人,还是农民,都能得到作为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来源:综合|
-End-
编 辑/于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