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来袭,夏日里那一泓清泉
6月10日,三工镇庙工村农民姚世文早早地就爬了起来。他迎着朝霞欣喜地在自家地头转了几个来回后,看见走来的住村干部,一把就紧紧拉住了打头第一个人的手:“你看你看,这水,多清!”
由不得他不兴奋,就在去年,想给自家地里的小麦饱饱地“喝”一顿水,对姚世文来说,还是个奢望。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 马月 刘振 段其奎 综合报道
姚世文在庙工村种地有30年了,每年的一月份到五、六月份,是他最愁的时候。往往这几个月,他只能站在地头望着自家的20亩地小麦干着急。
原来,浇水时间是统一管控的,队上都给每家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来浇水。但谁都想给自家作物多“喝”点儿水,他家麦田位置稍远,每次还没浇到水,旁边地的主人杨国成就掐着点把水打走了。看着因缺水而没精打采的麦苗,让姚世文很是心疼、着急。为了能多浇一点水,这些年来俩邻居之间可没少拌嘴。
其实这个让老姚发愁的问题,也是整个庙工村村民的心病所在。
三工镇庙工村地处昌吉市南坡前山带冲积山上,这里的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全村有耕地面积2.93万亩。但是土层较薄、地广水稀,农民守着农田不增收……庙工村村委会委员马雪俊说起这些,一脸无奈。
原来,虽然各家农田的上游虽然有水,但是灌溉渠道却是年久失修,如果上游每次给500立方米的水,流到下游农田之时,能剩下300立方米就不错了。“只有300立方米的水能流进地里,冲击力明显不够,如果是20亩地的小麦,仅凭两个半小时时间,那根本浇不透。”姚世文说。
在村里,土层稍厚,可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第四片区和第六片区位置都较远,无法保障供水,村民们只能选择种植保守的耐旱作物,农田灌溉难也成为了村民们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015年,昌吉市水利局第二批住村工作组发现了庙工村存在的问题。一番实地研讨后,住村干部们发现了症结所在,但是工作组从了解情况、争取资金到立项,都正处在村里的农作物生长期,没有办法进行实际操作。于是,这项破解庙工村发展瓶颈难题的接力棒被交到了第三批工作组手中。
从住村开始,第三批工作组组长王成根带领组员们,就开始着手项目的施工准备,4月初整改项目的四个标段同时开工,4月20日,历经半个多月的时间,总投资100余万元、全长7.6公里的现浇渠顺利竣工了。
今年,村里的第四和第六片区的4000亩耕地开犁耕种时,清澈的河水顺着新修的渠道汩汩流进了农田里。
“今天可是给我家麦田浇了一个饱水!”新渠修通了,姚世文家以往要眼巴巴等半天还浇不透的20亩小麦,如今只用2个小时就浇完了。
邻地的杨国成来打水,姚世文痛痛快快地就把交接本递给了他。“我家的麦子今天喝了个饱,今年的亩产肯定不少于400公斤!”望着丰收在望的麦田,姚世文满脸灿烂地对杨国成说。(昌吉市“访惠聚”活动办公室 马月 刘振)
无独有偶,这个夏天,民丰县尼雅镇兰帕村的村民们也迎来了一泓清泉。
6月7日,村民阿不力孜·尼亚孜打开自家簇新的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喷涌而出,他情不自禁地用手掬了一捧水,喝了一大口。随着清凉下肚,他的脸上露出了畅快地笑容:“这水真甜啊!亚克西,我以后再也不用为用水发愁了。”
当天,兰帕村的村民们像阿不力孜一样,满面喜色,见面打招呼几乎都是三句不离“自来水”。
“你家自来水通了没?”“通了通了!水又大又干净,再也不担心做饭没水了。”原来,兰帕村实施的自来水改造项目已经顺利完成通水了。
近年来,兰帕村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原有的自来水管线又因天长日久变得细小老化,导致许多村民家里的自来水水质差,水量小,一到用水高峰,就会出现停水、断水现象。炎炎夏日,没有水的日子不仅让村民们焦躁不已,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
自治区质监局住村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立即与村“两委”协商,协调民丰县城建、水利等部门,争取到了自来水改造项目资金支持。为了能让村民们早一点用上水,整个工程的施工期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施工勘察测量、主管沟开挖、管线入户、水表安装等全部工程作业。改造后的管线供水容量比之前增加近3倍,能够保障村民24小时用上安全可靠的自来水,彻底解决了这些村民的用水难问题。(自治区质监局住村工作组 段其奎)
-End-
编 辑/段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