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曾被反锁在家里的孩子如今在哪儿
粉色温馨的墙面,柔和明亮的灯光,老师弹着钢琴,孩子们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是乌鲁木齐市石家园子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托管中心里的寻常一幕。谁能想到,一年前,这30多个孩子还是巷子里乱跑、跟父母在马路上玩耍的“马路孩子”。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 公秀梅报道
“马路孩子”有了暖心去处
石家园子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自建房多、流动人口多是最大的特点。乌鲁木齐市妇联“访惠聚”工作组来社区以后发现,由于附近没有幼儿园,较远的私立幼儿园收费特别昂贵,不少流动人员的孩子都因为各类原因而没有入园,长期在巷子、马路上玩耍,甚至被反锁在家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托管中心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
针对这一情况,工作组决心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可以学习玩耍的地方。经过实地调查,乌鲁木齐市妇联投入6万元,成立了“妇女儿童之家”, 用于开展儿童托管、妇女宣传教育、家长学校培训、法律法规宣讲等工作。
老师在教孩子们绘画
其中,托管中心的儿童托管工作,解决了辖区部分保洁员、困难家庭孩子的托管问题,成为了居民群众眼里的“幼儿园”。目前,“妇女儿童之家”托管中心在册儿童34名,均为3—6岁,目前共托管儿童44名,现在已经有11个上小学啦!
孩子们天天进步
石家园子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有专职管理人员2名,其中管委会选派干部1人,乌鲁木齐市妇联“访惠聚”工作组住村干部1人,日常管理工作由社区及乌鲁木齐市妇联“访惠聚”工作组共同负责。
托管中心孩子们的户外活动
为更好开展儿童托管工作,尽量让孩子得到学前教育的启蒙,工作组和社区工作委员会共同与乌鲁木齐市三中、乌鲁木齐市妇联所属3所幼儿园签订支教、帮扶协议,制定教学安排,为托管中心儿童配备了12名兼职专业教师,开设了双语、数学、音乐等课程,使得托管中心的儿童教育工作更加规范了。
快乐的童年生活
孩子们在“妇女儿童之家”托管中心,不仅能够得到日常的照料,还能学到很多东西:跟着老师边唱边跳,从小学习民族团结;跟着老师学拼音、认汉字,为学习文化知识打下基础;跟着老师学画画,用稚嫩的小手描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跟着老师搭积木,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建造着属于自己的小城堡……
如今,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及遵守时间、秩序的习惯,学会了折叠衣服、收拾桌子等生活能力,学会了分类、数量、形状、时空等概念,学会了说汉语,学会了握笔……进步很大。
童年时光更多彩
在“妇女儿童之家”,孩子们特别快乐!
因为这里有多种课外活动,还能进行社会实践。课间孩子们拼图、玩积木、开小火车、模仿动物,跳绳、踢球、呼啦圈、跑步,这里让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得到释放。
到儿童公园玩空中飞椅、旋转木马,到昌吉恐龙博物馆看恐龙化石,到市妇联幼儿园体验上课、游戏、午餐等一日生活……这些孩子们在“妇女儿童之家”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子们在一起学唱歌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
男孩阿迪力,从乌鲁木齐市妇联幼儿园回家后,兴奋地跟妈妈讲自己一天的经历,身为保洁员的妈妈茹鲜古丽·阿不力米提看到孩子的高兴劲儿,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对工作组说:“以前,我常带着阿迪力去扫马路,很危险。现在,托管中心让我彻底放心,多亏了你们!”
老师,你出的题我们都会
家长没了后顾之忧
单亲母亲布左拉,一人带着6岁的女儿乌斯里曼生活,靠给保洁员做饭来维持生计。“妇女儿童之家”建起来后,乌斯里曼有了托管的地方,布左拉可支配的时间多了,就多干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
一下子有了两份收入,生活慢慢好转了起来,租住的房子变大了,也添置了不好家电,生活便利、舒适了很多。在工作组的努力协调下,布左拉还参加了2个月的餐饮技能培训,获得了厨师职业资格证书呢!
开展户外运动
其实,孩子的家长、所在家庭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孩子父母更加重视孩子教育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了,这种思想上的“脱贫”,才是改变贫困现状、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
在“妇女儿童之家”,工作组和社区定期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给托管孩子家长和各族群众,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妇女“我能行”意识教育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步。
如今,提起社区的“妇女儿童之家”,石家园子街头巷尾无人不知、无人不竖大拇指,都说这是工作组和社区给群众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深得民心。
-End-
编 辑/刘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