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温暖的手,我想一直握着
坐火车,穿戈壁,越沙漠,风尘仆仆、不远千里,握手、拥抱、恳谈,心与心相融,情与情相牵……结对认亲的画面随处可见,温馨感动的场景让人难忘。
响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号召,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以下简称一附院)37位厅、处级干部来到墨玉县扎瓦镇巴夏克其村和铁热克阿依拉村,与这里的村民成了亲戚。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 杨建华 报道
在精心策划和周密布置下,结对认亲见面会顺利展开。一附院的党员干部与亲戚们欢聚一堂,相互了解,培养感情,很快大伙就熟络起来。
在结对认亲见面会上,当杨萍向如孜加玛丽大妈伸出手时,大妈还有些拘谨。见状,杨萍马上给了大妈一个热情的拥抱,就像一位漂游在外的女儿重新回到了母亲身边,老人彻底放松下来,脸上荡漾着慈祥笑意。
大家话团结、聊生活、拉家常,共同畅想美好未来。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常委、一附院党委书记姚华说:“希望通过结对认亲活动多为亲戚们办些实事、好事,多与亲戚们诚心沟通,千方百计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大家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村里的亲戚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结对认亲风见面会上,巴夏克其村党支部书记艾尼·阿不力米提握着姚华的手激动地说:“自从知道巴夏克其村要和一附院的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并且明年起一附院的驻村工作队将从现在的喀尔赛镇巴扎博依村转到扎瓦乡的巴夏克其村和铁热克阿依拉村驻村工作,村里的老百姓都高兴坏了。”
原来,巴夏克其村不少村民都去一附院去看过病,现在有了从自治区大医院来的亲戚,以后看病肯定就方便多了。同时,村民们早就听说一附院驻村工作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千方百计帮助村里解决困难,改善生活,为当地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都希望这样的工作队能到自己的村里来。
由一附院驻村工作队负责筹建的巴扎博依村村民服务中心荣获“墨玉县优秀村民服务中心”称号,艾尼·阿不力米提曾在今年10月做为村代表来到巴扎博依村村民服务中心观摩学习,并参观了村子,对巴扎博依村的巨大变化印象深刻。
他说:“巴夏克其村是墨玉县有名的贫困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核桃和套种小麦、玉米为主,养殖家禽家畜为辅。但限于村民人均耕地仅0.5亩,经济收入有限,全村440余户村民中有80多户贫困户。村里以前没有工作队,现在好了,从明年开始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工作队将在巴夏克其村驻村,加上从今天开始陆续会有一附院的干部来村里结对认亲,有了亲戚的帮助,大家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我们村的老百姓可算是有盼头了。”
沿着乡间小路,一附院干部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大米、面粉、清油、馕饼、礼盒走进亲戚家,询问亲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记录家庭贫困的原因,送上“连心卡”,约定下双方下次见面的时间……亲戚之间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
尽管一些党员干部和亲戚语言有些不通,但大家手拉着手,或坐或站在一起。靠近了,一个笑脸,一个拥抱,简单的一句“亚克西”,彼此的心就贴近了,融化为了浓浓的亲情,亲人的情谊已在彼此的心间生根。
得知亲戚当天要到家里拜访,67岁的吾拉西木·艾力老人让老伴早早在家准备好水果和茶水,姚华到来时,老人已在家门口等待多时。
一见面,他就抱起吾拉西木的小孙子,小家伙对这位陌生的汉族爷爷一点儿也不认生。姚华握着吾拉西木的手说:“老大哥,今天我来认个门,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在吾拉西木家的土炕上,新结成的亲戚像一家人一样盘腿而坐,亲切地交谈起来。
姚华问起了吾拉西木现在的生活保障情况,吾拉西木高兴地说,现在国家的好政策特别多,生活是也越来越好。了解到吾拉西木老人在巴夏克其村当过近40年的党支部书记,在村里享有较高的威望,姚华握着吾拉西木的手说:“您是老党员,在巴夏克其村的民族团结和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一起努力,继续发挥好党员的作用,帮助乡亲们解决困难,带领大家伙为民族团结做更多的事。”
吾拉西木听后连连点头,他说:“能认下你这样的亲戚,我真是太高兴啦!放心吧,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姚华说:“我有很多少数民族研究生,过些日子我会带着这些孩子们一起来看望你们。以后,我们要常来常往,相亲相爱。”
“来,我们一起拍一张全家福!”姚华热情地招呼着吾拉西木一家人在小院里合影,新认的小孙子被姚华紧紧抱在怀里,一张幸福的全家福瞬间定格。临走时,姚华和吾拉西木紧握的手久久不愿分开,吾拉西木说了句令在场所有的人都十分动容的话:“这么温暖的手,我想一直握着。”
徐佩茹的认亲对象是铁热克阿依拉村2组的努尔妮萨罕·图尔荪尼亚孜。努尔妮萨罕·图尔荪尼亚孜是一名年届七旬的老人,家里的子女成家后都纷纷离开了,而大妈的老伴在13年前就已过世,如今,老人是一个人单独生活。以往,努尔妮萨罕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多一个亲戚。
临近傍晚,气温已降至零下,一见徐佩茹进入院子,努尔妮萨罕大妈就下意识地用自己粗糙但温暖的双手紧紧把徐佩茹的手包裹住。这种发自内心的举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刻地感受了老人的质朴和善良。
临出门时,徐佩茹拿出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上精心为老人挑选的大红色围巾给大妈围上,努尔妮萨罕突然眼眶一红。她用双手紧紧捂着自己的脸颊,浑身颤抖着强行抑制自己不让泪水落下。
徐佩茹一把搂住老人,轻抚老人的肩膀小声地安慰着,良久良久老人才平抚下来。看着瑟瑟寒风中老人脚上穿着的单薄鞋子,徐佩茹向老人问起了鞋子的尺码,老人怎么也不说,一个劲地摆手说不要,最后徐佩茹还是悄悄地向老人的儿子要到了尺码。“我会全力帮助努尔妮萨罕老人一家,做到一次结亲、终生结缘。”徐佩茹说。
亲友初见,千言万语,亲缘已结,深情无限……一幕幕温馨感人的场景,在一附院结对认亲的过程中不断地上演着。天色已经晚了,干部们还在各自新认的亲戚家里促膝交谈,他们了解亲戚家的困难,给亲戚想脱贫致富的办法,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热情邀请亲戚到自己家里做客。
大家的手机里、相机里,存满了结对认亲的美好瞬间的照片。送别时乡亲们依依不舍。王建华的亲戚齐妮汗·热杰普把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石榴硬塞进新姐姐的口袋;卢晓梅的亲戚麦提托合提·阿洪追出大门,想让新认的亲戚尝尝自己家种的红枣;陈瑛瑛的亲戚得知亲人要走,一定要骑上三轮摩托车出门送送……
“第一次亲密的接触”结束了,但“民族团结一家亲”故事才刚刚开始,今后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 辑/ 刘若涵
目前10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