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有个谚语:“牧民转场时,走在最后的骆驼是最累的。”这个谚语是说牧民转场时,最后的骆驼不但要将牧民的必需品都驼上,还得捡拾前面骆驼沿途落下的物品。它是主人选择出来最出色的骆驼,也是压力最大最辛苦的骆驼。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民政局(老龄办)驻温泉县枣格图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自比“最后的骆驼”,要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们赶上大部队,脱贫奔小康。
脱贫攻坚队伍里“最后的骆驼”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 祁新舒 报道
8月4日的傍晚,工作队队员边吃着饭边讨论着村里的事情:“剩下的这17户贫困户,任务还是比较艰巨啊,今年我们一定要做好精准脱贫工作。”张书平说,脱贫攻坚这根弦要紧绷着,工作队要做好“最后的骆驼”。村党支部书记那卡笑着回应道:“走在最后的骆驼可都是最累的,当好这只骆驼,是我们村'两委'班子和工作队共同的责任。”
“是的,我们既要帮助现在的贫困户全部精准脱贫,还得巩固已脱贫的人家不能返贫,大家共同努力,摘掉贫困村这顶帽子。”驻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张枝花接过话茬。
温泉县哈日布呼镇枣格图村座落在阿拉套山脚下,气候偏冷,耕地土层薄质地差、灌溉水源供给不足,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多发,加上近些年畜产品价格一直不高,全村113户中就有贫困户有92户。在“访惠聚”工作的不断深入进行中,75户贫困户已完成脱贫,目前还剩17户贫困户。想要让这17户贫困户完成兜底脱贫,还真要大费些心思。
“换脑子”
虽然都是贫困户,但困难的情况各家都不同。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先富脑袋再富口袋,工作队在入户时不仅多方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曾策,还结合各家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脱贫方案,并责任到人,将责任具体到队员和村干部身上。
贫困户乌•巴音巴特已经和妻子离异,父亲瘫痪,母亲年迈,他自己更是意志消沉,时常借酒消愁,全家的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
他的帮扶干部张书平很有耐心,多次开导巴音巴特,鼓励他鼓起生活的勇气。平日里,张书平也帮巴音巴特留意着一些招聘信息,哪怕短工也可以贴补家用。工作队还为他申请了2000元的补助,并请来专业按摩人士教巴音巴特给父亲按摩。同时,16棵“新冠”苹果树已经种在他家院子里,再套种上苜蓿,这收入就增加了。
现在的巴音巴特生活特别充实。给父亲按摩、打理家里的果树,有时间还会去打零工。每次看到张书平,他总是很高兴。“我的苹果树明年就能结果了,每棵树能收获20公斤左右苹果,到年底就能增收2000元!再加上我打零工的收入,我这贫困户的帽子就快就摘掉了!”巴音巴特高兴地说。
“引路子”
脱贫攻坚落实责任,关键在结合实际。要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
今年50 岁的牧民那•苏有丽早年丈夫去世,她独自撑起了一个家。因为不会种地,身体又体弱多病。她很早就将家里的27亩耕地承包出去。她和儿子一直靠不多的承包费维持生活。现在儿子大了,也能打工贴补些家用,但家中也还未还清这些年她因看病欠下的外债。
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讨论如何帮她家脱贫的问题,大家认为,在给苏有丽“压担子”的同时,更要“引好路子”。
结合她家的情况,工作队先是劝她把土地收回来自己种,带着儿子一起加入村队启动的“农户联创”。“农户联创”是指通过种植大户+贫困户的模式,由种植大户引领着贫困户进行种植。
工作队多次对本村40多户村民的2800亩土地进行深入调研,邀请专家科学谋划,根据土地特点确定种植作物,再在管理中实行老带新、强带弱的“传、帮、带”的工作模式,并推行统一贷款、播种、施肥、管理和销售。
工作队和村“两委”帮着苏有丽算了一笔细帐。27亩耕地,承包给别人一年最多只能有6000元左右收入,参加“农户联创”自种就可能会有2万多元收入。“可我不会种地怎么办?”面对苏有丽的疑惑,张枝花说:“不会种没关系!我们让种植大户教;没有种地的资金没关系!工作队帮着跑贷款;种出来不知道咋销售!‘农户联创’统一销售。”没有了后顾之忧,苏有丽放心了。
农忙时忙地里的活儿,农闲时大家还能出去打零工,收入一下子就上去了。工作队还鼓励苏有丽的儿子巴·达拉继续学习,考取建筑工程技术员证。
“工作队帮我办了5万元小额贷款,到秋天卖了种的玉米,加上儿子和我打工的钱,就可以把今年的贷款还上了,日子有奔头!”苏有丽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架梯子”
2017年底,要将枣格图村全部脱贫蓝图变成现实,工作队和村“两委”就得想办法架梯子,让大家够得着政策和项目。这些梯子,坐在办公室里比划可搭不起来,得靠干部弓着腰,去一点点促成。
51岁的旦·道勒洪妻子因患白血病离世,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外债。失去亲人的疼痛、沉重的经济负担、还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这一切压得道勒洪一度喘不过气。2016年,工作队给他发了32只扶贫羊,还盖了安居富民房,新生活让道勒洪有了新希望,他还组建了新的家庭。
工作队得知道勒洪的妻子乌如木古丽有民族服饰裁剪工艺、缝纫技艺,就帮他们在镇上租了个23平米的门面房,让乌如木古丽加工缝纫民族服饰挣钱。
今年,工作队还为他家申请了5万元小额信贷,这5万左右可不小。更新了设备,还吸引了更多的妇女和乌如木古丽一起为新生活努力。
乌如木古丽也成为了哈日布呼镇精准扶贫手工裁剪缝纫技能培训班的老师,她为村里的13名妇女进行了培训,学员们学会了一门新手艺,就多了一个挣钱的门路,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为了摘掉贫困村、贫困户的帽子,工作队和村“两委”已经帮助贫困户办理小额信贷77份,涉及资金达385万余元;还争取了畜牧养殖、畜产品加工、村级文化阵地、定居点村民活动室和农村双语幼儿园等一系列够得着的政策和项目。目前,全村脱贫工作正有序推进。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任编辑 / 孟根傲德
主 编 / 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