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十九大 | 高歌猛进看行业:城乡建设

2017-09-25 最后一公里


城乡建设

万千广厦拔地起 安居惠民暖人心


9月15日,初秋的乌鲁木齐,依旧满目葱茏,绿树、鲜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穿行在乌鲁木齐市区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一条条道路宽阔畅通,一片片绿地生机盎然。每一个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人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道路宽了,交通畅了,绿地多了,游园美了,空气好了,环境越来越怡人了。


“安居”是“乐业”之本,住房问题牵动着各族城乡居民的心。5年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把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安居惠民,扎实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努力让农村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为实现到2020年我区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不懈奋斗。


5年,大气魄拉开城市框架,描绘发展新蓝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建设的新地标争先恐后地闯进人们的视野;棚户区、旧居民小区的拆迁改造,为市民构筑了和谐温馨的新家园。


5年,天山南北万千广厦拔地而起,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惠民生,暖民心,一砖一瓦筑起的不仅是为各族群众遮风挡雨的房子,更凝聚起他们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


1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美丽新农村


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墙上的农民画引人注目,画得最多的是安居乐业的新农村。


条条平坦的道路,幢幢新建的民居,片片整齐的村落,像一曲曲


刀郎木卡姆,唱响了农牧民的幸福之歌,这就是今天的“刀郎之乡”麦盖提。


9月19日,走进央塔克乡精干村村民阿依古丽·买买提家时,她正在打扫庭院。600多平方米的院落左边种着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家禽养殖区被院墙隔开,养殖区前种着果树、各类花草等,整个院落看上去整洁美观。每个房间都铺着地毯,摆放着精致的茶几,上面有各种精美的果盘,冰箱、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房子里还有独立的卫生间。


阿依古丽·买买提介绍自己的家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做梦都没想到会住进这么好的房子。”阿依古丽·买买提非常喜欢现在的家,“以前我家居住的房子是木板夹心房,一到下大雨就四处漏雨,院子里也泥泞不堪。”


“农村安居工程不仅使我的家美丽了,也改变了我们的村庄。以前村里到处可见生活垃圾,每家院子里的种植区和养殖区也混在一起。现在,种植、养殖区分开了,院里干净了很多。村里铺了水泥路,道路两旁都种植了树木,而且设有统一的垃圾箱,乡里会定时安排车辆来清理。”阿依古丽·买买提说。


目前,麦盖提县共有3.04万户、12.95余万农民先后搬进安居房。


“面积、功能、质量、产业20年不落后。”这是我区农村安居工程的硬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标准,指导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同时,国家、自治区、对口援疆省市不断提高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补助标准。


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162亿元,建成农村安居工程150万户,近600万农牧民入住新居,我区连续5年在全国农村危房改造绩效评价中名列前茅,已建成的农村安居房先后经受住27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考验。


5年来,各地以村庄建设规划为引领,以农房建设促设施配套,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强化“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房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齐全、生产生活方便的新农村,全区300余个乡镇和3420个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处理,有效改变了我区农村“脏、乱、差”的旧面貌,一些农村已成为城镇居民旅游度假的目的地。


2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喜看老城旧貌换新颜


金秋九月,喀什老城迎来大批国内外游客。凭借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崭新的喀什老城焕发出青春的光芒。今年1月到8月,到喀什老城参观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近30万人次。


9月20日上午10时左右,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萨拉麦提古丽·卡热和游客们在自家院子的无花果树下跳起了麦西热甫,游客们被主人的热情感染,边学边跳,好不热闹。今年3月,萨拉麦提古丽·卡热从旅游公司辞职,她把改造后的新家装点成了游客家访点。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装饰精美的维吾尔族风情建筑,还可以享用传统美食、观看歌舞表演。


“以前住的是危房,脏乱差,现在搬进了新家,生活越来越美好了。旅游开发后,游客也越来越多。明年我准备搞民宿,因为想住的人特别多。”萨拉麦提古丽·卡热兴奋地说。


老一辈的喀什人都清楚地记得,以前的喀什老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房子破、环境差。


随着2010年中央、自治区启动喀什老城区改造综合治理工程,老城的面貌发生着改变。改造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众多旅游元素,不但让数万当地居民生活得更加舒适,还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大家的收入。如今,漫步在喀什老城,随处可见摆满了精美手工艺品的店铺,一些富有现代气息的咖啡店、茶吧也应运而生。喀什老城的成功改造不仅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而且悄然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喀什老城区保护改造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截至今年8月,喀什老城累计开工改造危旧房47243户,占改造总任务的96.25%。目前,喀什老城改造已经到了最后的收尾阶段。


喀什市老城区改造指挥部党政办主任师世雄自豪地说:“改造完以后,通过创5A级景区,不管是来的游客,还是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从他们脸上就可以看到,对这项工程是非常满意的。核心区有1.2万户居民,以后就是近万个旅游点。”


在和田市,2017年团城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将分期推进,如今一期已经基本建成,年内有望实现商铺开业。和田市团城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同样非常重视保护文化特色。项目改造采取一户一方案,尊重传统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和住户意愿。将来建成后,还要发展艾德莱斯、小型地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和田玉等产业,这里被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既发展了产业,也保护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阿克苏市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王三街棚户区改造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规划区内设计有澳依巴扎、商业、住宅、医院、商务酒店、写字楼等,估算总投资6.5亿元,全力打造文化民俗、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展示阿克苏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而库车老城区全部改造项目预计3年内完成,将打造出功能完善、居住舒适并集旅游、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特色老城区,受惠居民达1万余户。


“各地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动了金融业、保险业、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家具、家电、装修、电子通讯、建材等行业的发展。”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学东说。


5年来,全区累计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92.97万套,230余万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累计建设(筹集)公租房82.05万套,解决了200余万城镇中低收入、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全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投资超过2100亿元,每年带动建筑、装修、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行业就业约20万人左右,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7%。各族老百姓通过棚户区改造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增加了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


3城市建设:描绘城乡幸福蓝图


9月的清晨,伴着清爽的凉风,记者沿着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高铁片区卫星路,向北漫步到乌鲁木齐站,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宏大的广场。


乌鲁木齐站是乌鲁木齐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5年来,像乌鲁木齐站、万达广场这样一批大工程、大项目的陆续建成,增添了首府城市功能的内涵。


5年一个刻度,新疆城市建设奋进赶超,华丽转身;5年一个跨越,新疆以如椽大笔,描绘出一幅城乡幸福蓝图。跃动的数字记录着城市奋进的足音,幸福的笑容映出了百姓生活的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从“提高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城镇道路交通体系”“促进生态城镇体系建设”“加强城镇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提高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电网建设”7个方面,大手笔美化城市环境,“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总基调。


截至2016年底,我区已有19个设市城市、68个县城建成运营污水处理厂104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95座,实现所有县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我区城市(县城)累计供热能力43851.93兆瓦,集中供热面积41746.07万平方米,供热能力和供热面积较2012年底翻了近一番。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工程获得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65%,较2012年底增长2.77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底,我区国家级园林城市(县城)22个、自治区级园林城市(县城)37个,占县市总数的78.6%(不含兵团)。2016年底,我区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16.77平方米,较2013年增长0.98平方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眼下,全区各地城乡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到2020年,我区城市供水普及率将接近100%、污水处理率达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地下综合管廊模式在新建主干道、新区开发、各类园区得到全面推行……砥砺前行中,绿色之美、发展之美的新疆将成为绽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新疆日报记者马伊宁)


|来源:天山网|

-End-

责任编辑 / 翟 薇

主 编 / 段清宇



推荐阅读

喜迎十九大 | 自治区建立首个物联网产业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