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养蜂兄弟的“甜蜜事业”

2017-12-13 最后一公里

编前语: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新疆各族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最后一公里》开设“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专栏,多路记者深入基层蹲点采访,从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基层基础、改革发展六个方面展现新时代下,新疆各族群众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养蜂兄弟的“甜蜜事业”


12月5日下午,种道斌(右)来到位于疏勒县罕南力克镇欧喀达村的“大哥”玉苏普 · 赛麦提家为他传授养蜂方法。


天气变冷之后,新疆疏勒县的气温已经下降到8℃以下,玉苏普 · 赛麦提老人家的蜂群早已在蜂箱内“缩成一团”,冬季,是蜜蜂唯一的短暂休闲时期。


蜜蜂结团,但玉苏普老人却不想休息,12月5日下午,他叫来了自己的“弟弟”种道斌,向他“讨教”养蜂的新科技、新方法。


“老哥,我最近实验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让蜜蜂直接将蜂蜜‘搬进’瓶子,这样就省去了取蜜的环节。”一见到玉苏普,种道斌急忙展示自己新学的养蜂方法。


为了让玉苏普看清、弄懂养蜂过程,每次去找玉苏普,种道斌都会将储存在手机中的图片、视频资料拿给他看。


“有了好经验或者我实验了新品种,都会跑到玉苏普大哥家告诉他。大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来找我。”种道斌说。


这样的交流从1995年开始,一直到现在。


玉苏普是疏勒县罕南力克镇欧喀达村最早开始学习养蜂的农民,没有老师教、蜂蜜产量低,这让玉苏普一度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后来,在邻居那听说了疏勒镇的种道斌是养蜂专业户,养的蜜蜂产蜜多、质量还好,苏玉普主动敲开了种道斌家的门。


每年3月起,他们便开始长达6个月的放蜂之旅。


3月、4月的杏花、梨花、巴旦木花,5月的红枣、沙棘,6月的油菜花,7月、8月的棉花、向日葵。


一趟放蜂最长需要20多天,最远要走700多公里。和种道斌作伴的不仅有玉苏普,还有苏玉普的儿子阿卜杜凯尤木 · 玉苏普。受父亲的影响,阿卜杜凯尤木也开始学习养蜂。


种道斌捏着一只“落单”的蜜蜂,把它放进蜂箱。


“种道斌经常说‘一只蜜蜂就是五毛钱,掉在外面的一定要捡回来’,跟着他能学到很多。”阿卜杜凯尤木说。


如今,玉苏普家有400箱蜜蜂,今年的产量就有10吨,玉苏普说自己一直在和种道斌商量,寻思着成立一家养蜂合作社,把村里的养蜂农户都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养殖方法、帮他们打开销路,就像种道斌当初帮助自己那样,帮助更多人致富。


玉苏普想开合作社的想法和种道斌不谋而合。种道斌说,自己为了“追花夺蜜”,不停地迁徙放蜂时,总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车子抛锚、陷进泥潭、饮用水不够、天气突然下雨,每次都有临近的老乡帮忙,才脱离困境。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中,大部分都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我想和我的‘大哥’一起,把这份‘甜蜜事业’分享给更多人,使养蜂能真正成为带富大家的产业,让蜂农过上更加甜蜜的幸福生活。”种道斌说。


村民们一起学习种道斌带来的与养蜂有关的书籍。


  记者手记

jizheshouji


用心经营一份“甜蜜事业”

 

养蜂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被蜜蜂蛰伤,但种道斌却一直觉得,这是个“甜蜜”的工作。


之所以“甜蜜”一方面是因为甜甜的蜂蜜,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哥”玉苏普一直陪在自己身边,鼓励他、支持他。种道斌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这里也有玉苏普的功劳。


几十年的养蜂过程中,种道斌向各族邻里乡亲传授养蜂技术,带动他们脱贫致富。他先后获得疏勒县“道德模范”、“民族团结教育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种道斌和玉苏普因养蜂结缘,他们用心经营着这项“甜蜜事业”,也成为了彼此生活中离不开的亲人。(记者庞雪芳、艾海提 · 米吉提)

-End-

责任编辑 / 陈大庆

主 编 / 孟根傲德

推荐阅读

扎根帕米尔高原21年 只为“绿色奇迹”生根发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