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说这行要消失?他“叮叮当当”70年,依然舍不得退休

2018-04-18 最后一公里


塔城市阿西尔乡克孜别提村位于塔城市西北四十五公里处,是坐落在塔尔巴哈台山脚下的边境小山村,当地人把它叫北山。在这个偏僻宁静的小山村,能让你找到日趋式微的 “老行当”。


《最后一公里》(ID:MqMsMx)记者 杨凤 通讯员 戴文祥 摆梅报道


今年87岁的陈永开从事铁品工艺制作有70多年,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铁皮“裁缝”。初次见到陈永开是在塔城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工作队的一次入户走访中。在和老人的谈话中,工作队队员们感受到了他对铁皮手艺的难舍情怀。


走进陈永开家,他首先带着工作队队员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不起眼的“工作室”摆放着各类工具,对于这些不知道如何使用的工具,工作队员们充满好奇。


陈永开的“工作室”。


“我14岁从山东老家来到塔城市,跟着师傅学铁皮制作手艺。16岁时,我就出师了,开始凭借学来的手艺自立门户。”陈永开接着说:“我们可以用白铁皮加工茶壶、漏斗、水桶、簸箕、烟囱、卡盆等一些日用品。靠着几样简单的工具,像剪刀、锤子、烙铁和一张张铁皮,经过计算、测量、划线后的铁皮,会被裁剪出方形、扇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再经过敲打、铆接、组合,一件件精致的成品被制作出来。”说起自己的手艺,老人很自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铁皮制作的日用品以其经久耐用被老百姓所接受。几乎家家都有白铁皮制作的水桶、盆、壶、瓢等。陈永开还会按照顾客的要求定做,每一单活都精工细作,他技艺娴熟,生意红火,收入养活着一家子人。回忆起每天叮当作响的敲击声在老街上回响的日子,陈永开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陈永开向工作队队员介绍铁皮工艺。


在那个年代,这些铁皮器具是普通的生活器物,也是寻常人家的艺术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日用品市场品种丰富,塑料制品和不锈钢用具质优价廉,陈永开的活也逐渐减少。虽然如此,陈永开依然在坚守着。老街变样,店铺搬迁,但他对这门手艺不舍不弃。


美丽的克孜别提村。


“虽然现在找我做铁皮用具的少了,但这恰好说明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陈永开接着说,“不说别的,就看我们村里的变化,整齐排列的安居富民房、新修的柏油路,还有你们工作队帮我们出谋划策奔小康,这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工作队队员们被老人的乐观开朗打动,老人用双手一遍遍抚摸着陪伴了大半生的“老伙什”那种爱恋,那种不舍是无法掩盖的。“现在年纪大了,生活好了,也不依靠这门手艺度日了,但一天不拿锤子干活我手就痒痒啊。”老人的话一直萦绕在队员们的耳边。


陈永开在制作器具。


随着结亲周活动的开展,工作队想到了在克孜别提山上放牧的亲戚们。山上温度偏低,空气潮湿,食物存储不当就会受潮,牧民们基本都是用铁皮桶储存面粉和肉,这样的保鲜时间更持久。何不给每家亲戚赠送一个铁皮桶呢?这样,既能让亲戚欢喜又能让铁皮“裁缝”一解“手痒”之症。


当工作队员们和结亲干部将制作10个铁皮桶的订单告诉陈永开时,他高兴地笑着说:“我又能在自己的‘工作室’敲敲打打了,又可以听到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了。你们放心,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手艺肯定不会变差,我一定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看着老人开心的模样,大家会心的笑了。(塔城地区“访惠聚”领导小组办公室)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任编辑 / 付瑞雪

推荐阅读


最美人间四月天 |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羡慕!在这个小村庄,村民家门口赚到荷包满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