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5


编者按:阿克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重要通道之一,走在阿克苏的每个县城、乡村,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内心感觉沉静美好。


记者深入阿克苏体验和领略这里的南疆风光、历史文化。即日起,《最后一公里》推出系列报道“悠游阿克苏”,通过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与小伙伴分享畅游阿克苏的点滴收获。   


5月7日,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个小院的大桑树下,几根木棒和数片木板架起一条红黄蓝等色毛线组成的彩带。帕丽丹姆 · 吐尔地坐在彩带一头,左手理线右手压实同时让梭子来回穿梭,漂亮的帕拉孜便一寸寸从手下流出。


《最后一公里》(ID:MqMsMx)记者王娜 实习生马倩 报道


古老技艺在深山乡村


帕拉孜是维吾尔族传统工艺品,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用彩色羊毛线、棉线纺织而成的纺织物,制作工具是非常简单的织机。帕拉孜的图案多为各种几何形的组合体,用它可以缝制无剪裁地毯、墙围子、炕围子、口袋、马褡子等。


制作帕拉孜,织娘们用羊毛或棉花加工成线,手工染色后用织布机纺织成长条形的帕拉孜。值得一说的是,染色的原料都是纯天然的,有鲜核桃外皮、鲜石榴皮、蒲公英、黑蜀葵、彩色矿石等。而帕拉孜的花样子是一成不变的竖条纹,织娘们按照家里的旧毯子,一代一代照着织下来。


过去,帕拉孜是巴扎(集市)上的抢手货,谁家都离不开它。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爱上了洋气的“工厂货”,渐渐疏远了帕拉孜。另外,加上帕拉孜的制作程序繁琐等原因,会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只是在拜城县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还能见其身影。种种原因致使帕拉孜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明布拉克村地处山区,距离拜城县城100多公里,帕丽丹姆就是这个村的村民,家里一直靠帕拉孜为业,她的外婆、母亲生前都是当地的纺织高手。


帕丽丹姆12岁时开始正式跟着外婆和妈妈学搓线、挑染,学织帕拉孜,40多年来已经对这项技艺产生深厚情感。现在,架织机、撑毛线纺织帕拉孜依然是每天必做的事情。


帕丽丹姆介绍,织一条长10米、宽30厘米的帕拉孜,要用去4公斤羊毛,耗费将近10天的工时。考虑到成本问题,现在很多人制作帕拉孜用的是机械化生产的毛线、棉线。但帕丽丹姆总觉得这种线用起来没那么舒心,她仍常常上山找植物做染料,自己搓线、染色。


帕丽丹姆在展示帕拉孜纺织技艺。


传承技艺编织幸福生活


2012年,帕丽丹姆被认定为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传承人,每月能领取国家给予的传承人津贴。同时,为使得这一古老纺织技艺健康有序地传承下去,拜城县在黑英山乡开了一个职业培训班,培养新一代帕拉孜纺织技艺接班人,帕丽丹姆曾长年在这个职业培训班里当老师,手把手教年轻人学习这一古老技艺。


2012年,帕丽丹姆由于身体原因搬到100多公里外的拜城县县城生活,并按照条件申请到一套44平方米的廉租房。然而廉租房的面积小不适合织帕拉孜,帕丽丹姆就每天往返县城和明布拉克村工作。后来,拜城县有关部门在县城建立工作室,免费提供给帕丽丹姆以及其他织娘制作帕拉孜,并展示她们的作品。


不久前,帕丽丹姆被拜城县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入社,除每个月能领到1000元工资外,年底还可获得分红。“加入合作社后,我只管专心纺织,卖东西的事情都由合作社去做,这样我就能分出精力带徒弟研究新技术了。”帕丽丹姆说。


合作社负责人阿丽同古丽 · 库尔班说,帕丽丹姆的作品每平方米已经卖到200元。合作社计划与外地的大企业洽谈,把帕丽丹姆等织娘的作品运用到诸如理疗垫等实用的产品上,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帕丽丹姆的故事让当地织娘们看到了帕拉孜的前景,也看到了政府对传统技艺的重视和保护。许多人翻出家里的织机,跟帕丽丹姆学织帕拉孜。织娘们将热情注入这门“冷手艺”的同时,钱袋子也悄然鼓起。

-End-

责任编辑 / 杨 凤

推荐阅读


孩子们的笑脸的背后……看完会让你暖到心窝


有你陪伴的日子,原来是这么幸福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