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阿克苏样本”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阿克苏样本”
大盘鸡、拉条子、烤肉串……这里有最地道的新疆味道。库车民歌、乌什赛乃姆、阿瓦提刀郎木卡姆……这里有最动人的文化瑰宝。
在这片1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6个民族、284万同胞……这里就是阿克苏。
多年来,生活在阿克苏的各族群众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携手筑起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钢铁长城。
5月,从库车县城到乡村的路,包裹在一片新绿之中。
每天,都会有“爱心车”往返于这条路上,把去农村看望亲朋的县城居民送到后,再带上要去县城的农民返城。在库车县,这支“爱心车队”共有17辆车,组建起这支队伍的是托乎提·马木提和陈红建兄弟俩。
今年64岁的托乎提是库车县地税局退休干部;49岁的陈红建曾是一名下岗工人,如今经营着一家汽修厂。把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恰是一份对社会的大爱。
“2003年,库车县东方花园小区建成后,我家和托乎提大哥家做了邻居。后来,因为一次爱心捐赠活动,我们认识了,彼此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就一起做爱心公益。2014年,我们一起组建了‘爱心基金’‘爱心车队’。”陈红建介绍,“爱心基金”志愿服务队目前有24名爱心人士。
2014年爱心车队成立之初,托乎提和陈红建两人商量,决定每周免费带辖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到县城里到处转转,看看库车县的变化。
此举一出,不少热心公益的人主动找来,要求加入“爱心车队”。托乎提想到,要把大家的信息印成名片放在车上,所有坐过“爱心车”的乘客都领一张名片,今后需要用车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4年间,爱心车队的参与人数增至17人,17辆车分布在库车县城各个片区,以就近原则,爱心人士每周带所在片区的老年人、残疾人外出,并向他们宣讲党的各项政策。
“很多老人跟我们说,每周都能出去看看,和以前待在家比起来,他们整个人好像又年轻了。这说明,爱是相互影响的,人与人之间多的这一点理解,恰恰是民族团结事业迈进的一大步。”陈红建说。
托乎提告诉笔者,截至目前,“爱心基金”共募集30余万元,资助贫困户200余户、贫困学生30名。他和陈红建分别与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家庭结对子,资助他们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
“我们每次组织捐助、慰问活动,党员都必须佩戴党徽。让受助群众明白惠从何来,恩向谁报。”陈红建说,看到受帮助的人们发自内心地感恩党和国家,这让他心里特别温暖。
“我们小区居民有汉族、维吾尔族、苗族、回族等,每周末都举办活动,大家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健身,逢年过节相互问候,共同庆祝。”托乎提说。
在阿克苏,像托乎提和陈红建这样愿做一颗“石榴籽”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无论是新和县“爱心妈妈”米合日尼沙·卡德尔,还是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格代库勒村村民心中的好邻居周风珍……民族团结的大爱故事每天都在城市、乡村上演。他们的力量,汇聚成推进阿克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滚滚洪流。
五月的风,沿着天山山脉吹过,吹绿了渭干河流域的大片树木,吹绿了陈德忠的菜园。
5月13日,在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喀拉塔什村,66岁的陈德忠起了个大早,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菜园就在院子里,起床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菜地、拱棚里“巡视”。
陈德忠老家在重庆,9岁随父亲来新疆,从那以后,便在这里扎了根。从1983年开始,他靠着种菜技术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喀拉塔什村的种植结构,带领周边150余户农户通过种菜致富。
2008年,同村的卡哈尔·吾斯曼成立了蔬菜合作社,这个徒弟是陈德忠最喜欢的,勤奋,踏实,有想法。
“我们合作社种的蔬菜比较多,种了不愁卖。现在合作社已经有26个成员。当年,师父手把手教我学会了技术,让我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要和他一起,带着大家共同致富。”卡哈尔说。
73岁的马木提·艾德热斯是库车县齐满镇莫玛铁热克村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他14岁开始养牛,最多时养了35头牛,是村里养殖户们心中的“牛专家”,谁家的牛生病、难产,都会来找他帮忙看看。
村民王小军和马木提的友谊就是从养牛开始的。
“一次,我家的牛吃多了草料不反刍,肚子胀得大大的,我赶紧找马木提大哥,是他帮我把牛治好了。”王小军说。
“我用了土办法,在牛肚子上开了一个小孔,把芦苇杆插进去,帮助它把胀气排出来,最后把牛治好了。”马木提说。
从那以后,王小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随时来请教,逢年过节,两家走动得更频繁了。
“马木提大哥和我们家是邻居。我家兄弟5个,养牛就是跟着马木提大哥学的。现在,弟弟他们养了18头牛,也常来找马木提大哥请教问题。”王小军说,过去,家里种30亩棉花地,年收入最好的时候也就2万多元,现在养牛,一头牛就可以卖到1万元。
马木提用热心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总是说:“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动全村共同富裕才行。”
在乌什县阿恰塔格乡托克玛克和田村,村民郭自富每年坚持拿出一半收入帮助周边生活困难的维吾尔族群众,11年来共计拿出10万余元。有人说:“你把城里一套新房的首付弄没了。”郭自富说:“在村里,人人都是我的亲人,谁家都是我的家。”
70岁的回族老人金瑞玉在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拉依当村安家已有48年。22岁那年,他从老家来到这片当时还是戈壁荒滩的地方,结识了年纪相仿的维吾尔族小伙买合买提·阿合尼亚孜。成了邻居的两家人关系甚笃。金瑞玉还记得,在自家最困难的时候,买合买提总是拿出自家的玉米面接济他。
“金瑞玉比我大,我叫他哥哥,他很能干,年轻的时候带着我们一坎土曼一坎土曼开荒种田,手把手教我们种植技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日子才慢慢好起来。”买合买提说起金瑞玉的时候,眼睛里满是自豪。
拉依当村成立于1972年,成立之初只有69户人家,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三个民族。后来不少人因听说这个村子邻里之间相处和睦,非常团结,陆陆续续在这安了家。如今,拉依当村从最初的69户增加到了268户,民族也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现如今的8个:汉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土家族、撒拉族。45年来,在这个村庄,各民族亲如一家。
“我们村虽然由8个民族组成,但是在大家心中只有一个民族,那就是中华民族。”采访中,拉依当村村民如是说。
村子虽小,故事不少。2015年,该村荣获“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在阿克苏市,有一条以人名命名的街区“王三街”,主人公王三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
如今,为了延续当年祖辈们的情谊,王三的后人麦合麦提·托乎提专程到天津杨柳青镇寻访曾爷爷王福才的亲人。虽然此行没有收获,但是他坦言,这个愿望是爷爷交给父亲,父亲又交给他的,他不会放弃寻找天津亲人。
在王三街上,有一家“一家亲”餐厅,由当地7个民族的91名商户每户出资1万元联合开办的,餐厅盈利的相当一部分钱用于帮助当地各族困难群众。麦合麦提也是这家餐厅的股东之一。
而在阿克苏市,兴隆街与王三街商户结对认亲,形成爱的合力,让民族团结活动得到进一步升华,正在影响着当地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形成人人争当“王三”的良好局面。
阿克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全地区284万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必将为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筑牢坚实的基础。(邓丽娟)
-End-
来 源 / 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 / 杨 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