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孔雀、黑木耳……村里的致富“金疙瘩”,你听过几个?


自“访惠聚”驻村工作开展以来,

新疆各级“访惠聚”驻村工作队,

为村民脱贫致富献妙招,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力量。

现在,

与公里君一起看看,

村里的那些致富“金疙瘩”!

特色种殖黑木耳,又辟致富新途径

走进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墩格勒克奇村村民王香创办的黑木耳特色种植基地,只见密密麻麻的菌袋整齐地排列着,菌包上,附着一只只快要出包的黑木耳……这些黑木耳,是王香在东北精心挑选的优良品种。


生长中的木耳。


“今年是我们种植这个木耳的第四年,种植期间,工作队、市各级领导和科技局、农业局都特别重视。去年,我们获得了塔城地区的科技创新项目。今年,我们申请报了自治区科技厅的扶贫项目。”提起养殖黑木耳,王香脸上写满了骄傲。


王香介绍说,她今年种植了8亩黑木耳,亩产值在1.5万到2万元。除了黑木耳,他们还从辽宁本溪引进了钙果,从河北引进了蜜桃,目前已栽种成功。


大家在查看木耳生长情况。


塔城市社保局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朱远明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带领大家发展特色种养殖,是为了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导这些试种成功的村民带动其他老百姓,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让塔城地区的菜篮子里多一个‘新兴蔬菜’。”(塔城地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魏艳荣、杨霞) 

大芸花开,沙海里“淘金”

走进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阿甫塔甫勒克库勒村,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大芸花香,看到的是村民们幸福的笑脸。


阿甫塔甫勒克库勒村地处沙漠腹地,全村共有124户贫困村民,村里的土地荒漠多,土质差,不适宜大面积发展传统农作物,村民脱贫难度大。


于田县政协机关工作队驻村后,在与村“两委”详细沟通后,决定带领村民人工种植红柳,发展销售前景好的大芸产业。


大芸又名苁蓉、肉苁蓉、金笋、地精,是寄生在沙漠植被根部的寄生植物,从寄主中吸取养分及水分,是非常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的美称。种植大芸,不仅能够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还能达到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效果,这让大家对于人工种植大芸充满信心。


大芸。


一株大芸能结种十几万粒,但种子极为细小,散落到地表后,真正有活力达到红柳根部完成寄生过程的微乎其微。为保证成活率,工作队邀请到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治沙专家刘铭庭教授做顾问,多次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在专家指导下,村民们逐步掌握了如何用“开沟播撒高产法”和“利用洪水冲刷红柳种子播种法”进行人工种植红柳和接种大芸的方法。


阿布拉·库代是村子里首批人工种植红柳大芸的村民之一,如今,他已经由起初的10亩红柳大芸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亩,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他说:“我种的大芸,亩均能产鲜大芸2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能卖到20元,如果晒成干品,收入还会更高。”


村民抱着刚出土的新鲜大芸。


为做大做强红柳大芸产业,打响人工种植红柳大芸品牌,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在工作队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红柳大芸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由种植大户牵头,农户负责种植,公司负责产品收购销售,达到双方互利共赢。


“现在村里已经有80户村民种植红柳大芸,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村里筹建100亩高产大芸科技生态示范园,培育出一批科技种植示范户,为其他种植户提供更多技术支持,让村民都依靠发展红柳大芸产业过上好日子!”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罗鹏说。(和田地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唐海东、唐德高)

“林下经济”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感谢工作队和村‘两委’,帮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子。通过在核桃地里套种蔬菜,我家今年又增加了7000多元的收入!”7月23日,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库尔巴格村村民亚森·艾依提握着自治区地矿局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凤鸣的手激动地说。


核桃林下的蔬菜长势喜人。


走进亚森家的核桃林中,映入眼帘的是颗颗饱满的核桃压弯了枝头。核桃树下整齐的套种着一畦畦蔬菜,西红柿、茄子、黄瓜、生菜……亚森家核桃林的变化源于今年年初。


今年2月,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托万克库尔巴格村种植了2000多亩核桃,但核桃林下的空地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为帮助村民唤醒“沉睡资源”,增加村民收入,通过深入调研,工作队发现该村水土光热资源较好,且离县城距离近,具有发展蔬菜种植业的独特优势,决定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蔬菜。


工作队队员指导村民加强蔬菜田间管理。


由于村民大多没有蔬菜种植经验,工作队便邀请专业农业种植技术人员在菜苗栽种、施肥浇水、病虫防治等方面给予村民全方位的指导帮扶,让村民得到了实惠,鼓起了腰包,亚森·艾依提就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受益者之一。


据统计,托万克库尔巴格村今年已有300余亩核桃地开展了蔬菜套种,仅此一项就可为村民新增收入39万元。工作队长李凤鸣介绍说,下一步,他们将在继续推行林菜套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林下养殖业,通过多种途径让村民获得更多的收益,得到更多的实惠。(自治区地矿局驻村工作队 陈新远)

一份“甜蜜事业”,一条致富路

麦盖提县吐曼塔勒乡托盖墩村有2429人,其中贫困户村民79户。村里人多地少,种植结构单一,村民收入普遍偏低。为实现总目标、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自治区经信委驻村工作队到村后,积极与村“两委”探索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方式方法。


经过了解,工作队得知托盖墩村周边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养蜂产业后,决定借助这一优势,鼓励村民发展养蜂产业,力推脱贫攻坚起好步、开好头。


蜂箱上密密麻麻的蜜蜂。


村民依斯坎达尔·买买提家人多地少,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2017年,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介绍下,依斯坎达尔得知养殖蜜蜂不仅耗费工时少,而且市场经济效益高。在和家人商量后,他踏上了养蜜蜂增收致富的路。


村干部依斯马依力·艾买提说:“我们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脱贫措施。针对蜜蜂养殖,我们利用互联网和书籍给村民做介绍,请来有经验的蜂农给村民们进行指导,然后再通过交流、分享经验,让大家的技术不断提高,从而获得更多收益。”


已经装瓶的蜂蜜。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依斯坎达尔,养蜂技术越来越成熟,收入也越来越高,仅去年就赚取6万多元,这增加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


看着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火,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工作队队长张勇:“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养蜂的规模扩大,让大家的收入持续增长。”(麦盖提县委宣传部 马菲、艾山·热合曼)

“宝贝疙瘩”蓝孔雀添新丁啦

“张书记,我来给您报喜了,我家的蓝孔雀今天孵出了13个小可爱......”7月22日一大早,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托万克塔勒克村村民阿布都尼亚孜·吐尼亚孜高兴地对阿瓦提县行政服务中心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建明说道。


阿布都尼亚孜是村里的贫困户,平时喜欢在电视上学点小知识,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脱贫致富的经验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养殖孔雀的节目。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购买孔雀用来观赏的人有不少,市场前景非常好,这让他萌生了养殖孔雀致富的念头。


茁壮生长的蓝孔雀。


得知阿布都尼亚孜的想法后,张建明鼓励他说:“放心,只要你想脱贫、想致富,工作队就是你坚强的后盾……”很快,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阿布都尼亚孜在院子里搭建起了简易养殖场。养殖技术不专业,工作队请来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担心销路问题,工作队发动朋友做宣传......2017年,“小试牛刀”的阿布都尼亚孜就尝到了养殖孔雀的甜头。


今年,阿布都尼亚孜又养殖了5对成年蓝孔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孵化13只小孔雀。张建明介绍说,一对蓝孔雀卖可售6000元,一根孔雀翎卖往工艺品店也能收益5元至10元。一只孔雀一年可产30枚至40枚孔雀蛋,仅孔雀蛋一年就能给阿布都尼亚孜带来近3万元收入。(阿瓦提县“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赵芳)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任编辑 / 陈大庆

推荐阅读


脱贫攻坚 | 小棚圈里的致富经,你get了吗?


脱贫攻坚 | 黄土地里如何刨出“金疙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