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干+巧干 这个驻村工作队是这样让村民富起来的!


帮助村民优化土地结构,开办养鹅场、畜牧养殖基地和制衣厂,引导农村青年就近创业,使农村妇女可以安心“带娃”上班……

今年驻村以来,自治区体育局驻巴楚县阿拉格尔乡喀拉艾肯村工作队积极入户走访,悉心听取村民意见,根据村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贫困户档案信息,精准帮扶村民,多举措脱贫致富,让喀拉艾肯村面貌焕然一新。


《最后一公里》(ID:MqMsMx) 通讯员卢涛、倪阿龙摄影报道   


喀拉艾肯村的道路。


硬化的道路、整齐干净的住房,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惠民超市……走进喀拉艾肯村,展现出的完全是一副“新农村”景象。


养鹅场有“金蛋蛋”


今年初,自治区体育局驻村工作队到村后,工作队队长宋苏平带领队员走村入户,倾听村民心声,详细了解村里情况,“挽起袖子”与村民同劳动,真心实意地解决村民各方面的难题。


“我会养鹅,小时候家里的鹅都让我养得白白胖胖的!”5月的一天,村民如孜·赛买提得知工作队与村“两委”在村里建起了养鹅场,便主动来到村委会,申请饲养工作。


村里的养鹅场是工作队和村“两委”探索“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的一个亮点。养鹅场原址是4.6亩的涝碱地,如今成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宝地”。


喀拉艾肯村的养鹅场。


如孜·赛买提是低保户,妻子患有慢性疾病无法劳作,一家生活困难。他虽然很想依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无奈没有好机会,只得作罢。这不,一听足不出户就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既能挣上钱,又能照顾家里,他就踊跃报名了。


工作队得知他的困难,了解他的意愿后,热情地“接纳”了他——对他进行养殖培训,聘用他为饲养员。


“现在,我每天上下班都在村里,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工作队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啊!”如孜·赛买提感激地说。


如孜·赛买提在养鹅场。


养鹅场的成功为“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发展壮大提供了样板。该经营模式是工作队和村“两委”针对村民合作化经营程度低,种植、养殖收益不高,在深入走访,广泛听取意见,探索出的致富新路子。


“我们充分利用自治区体育局援建的饲料加工养殖场,开展种羊繁育、育肥、大畜饲养及销售,租金的30%用于村委会开支,70%用于贫困户受益分红。”宋苏平说,“今后,村集体、村民的收益都有了保障。”


带着娃上班


“用心访民情,用情惠民生,用力聚民心,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工作队驻村后工作的真实写照。


“我们村里准备开一个制衣厂,离你家不远,你不仅可以带着孩子来上班,而且还有一笔收入,解决家里的生活问题,你考虑一下。”一次走访入户时,工作队队员这样热情的邀请村民热孜宛古丽·穆萨。


工作队了解到热孜宛古丽由于需要照顾孩子,不能外出就业,再加上家里生活来源单一,收入较低,生活较为困难,于是便建议她走出家门,进厂工作。


村里的制衣厂是工作队和村“两委”针对村民就业缺技术的实际,利用夜校开展就业脱贫培训,而办起来的。


“我要加入制衣培训班!”5天后,热孜宛古丽找到了工作队,高兴地说。


“谢谢工作队和村‘两委’!”一个月后,热孜宛古丽表现积极,顺利成为了正式员工。


“如今,我有工作,家里有钱了,可以给孩子买零食和玩具了。”热孜宛古丽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真好。”


热孜宛古丽·穆萨带着孩子在制衣厂上班。


“制衣厂开办后,解决了110多户贫困户就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员工年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同时,解决了妇女带孩子的生活问题,实现了村民‘一户一就业’。”宋苏平自豪地说。


喀拉艾肯村制衣厂。


“土办法”变“新门道”

“女儿考上大学了,你可以松口气了吧?”在走访入户中,驻村工作队员这样问村民吾舒尔·托合提。


驻村八个多月来,工作队加强学习,走访入户,反复核对每户村民的各项数据,建立并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做到了精准扶贫。


“你呀,还是要采用科学种植,不能依靠口口相传的土办法种植,不然地里的收成总是不好。”工作队走访入户次数多了,摸清楚村民吾舒尔·托合提地里收成不好的原因后,这样劝告他。


吾舒尔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虽然很勤劳,但是地里的收成一直都不好,一家生活始终不如意,原因在于,他没有系统地学习科学种植技术,一味信赖“土办法”,农作物的产量怎么能高?


于是,工作队根据他家的情况,开始了精准帮扶——引导吾舒尔采用更加科学的办法、优化种地结构,分出5亩地专门种植西甜瓜、西梅等当地特色作物。


在这样的精准帮扶下,吾舒尔地里的收成渐渐增多,口袋渐渐鼓起来,工作队员的努力开花结果了。“现在,我地里的收入比以前多了6000多元。”


如今,吾舒尔的女儿考上了大学,这让他们一家的生活更有奔头,更有盼头了。


“是党的政策和工作队的指导让我看见未来生活的美好!感谢党,感谢工作队!”吾舒尔都会一脸自豪地告诉村民和朋友。


喀拉艾肯村的建筑工人。


“下半年,我们和村‘两委’计划建立小代购、小超市、小理发店、小澡堂、小修理铺等小项目,形成集便民服务、就业创业为一体的‘小巴扎’,引导推动更多当地的青年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展望未来,宋苏平豪情满怀。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 辑 / 张婉欣

责任编辑 / 付瑞雪

推荐阅读


艾德莱斯村:庭院美了、钱包鼓了、日子越过越幸福


什么?吃完这里的面会觉得幸福满满!真相戳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