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围观!田间地头的“科学家”

他长期扎根农业、投身农村,有着丰富的“三农”工作经验,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多年来,他认真贯彻自治区和阿克苏地区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不断创新强化帮扶意识、拓宽帮扶思路,持续加大农技扶贫工作力度,助力贫困户种植蔬菜订单生产等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为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就是雷春军,现任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持的农业技术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级奖项。


雷春军(右)调研机采棉的长势,估测产量。


蔬菜种植出新招,扶贫路上的“拓荒者”


踏实、肯干,善于创新,善于与农村群众打交道,对农技扶贫工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方法,这是地县乡三级农业生产干部和农民对雷春军的一致评价。


今年年初,阿克苏地区实施“贫困户种植蔬菜订单生产工程”。作为传统的粮棉种植区,阿克苏的农民比较熟悉传统粮棉种植技术,能否把蔬菜种好并产生效益?雷春军一直在思考。


雷春军(左二)指导蔬菜生产。


于是,雷春军牵头组织地区农业技术部门编印蔬菜高效种植小册子和光盘,同步发放到县乡村,推动全地区落实贫困户蔬菜种植,建立蔬菜大棚。


另一方面,如何让贫困户蔬菜种得好、管得好、卖得好?雷春军从蔬菜种植基地建设、技术服务、收购销售等环节入手,提出“规模化种植”,建成5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贫困户蔬菜种植基地。


同时,他引导农民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选配县乡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开展全程技术服务,确保每个贫困户蔬菜种植基地最少有1名以上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贫困户蔬菜生产能手。


此外,他积极协助农民与公司、学校、食堂等签订供应订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经过近半年的运作,蔬菜产业化种植取得成功,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没有了后顾之忧,口袋鼓了,脸上笑了;扶贫产业经营规模适度,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好,政府满意;企业、合作社通过购销获利,发展壮大,形成可持续长效机制,企业叫好;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也提振了信心,觉得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成就感和价值感油然而生。


痴迷钻研黑木耳,创新路上的“急先锋”


“农技讲的就是奉献,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办公室”,这是雷春军的口头禅。


继上半年贫困户种植蔬菜脱贫增收工程取得成功后,阿克苏地区将“黑木耳种植”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大举措,于是,雷春军又一心扑在了“黑木耳”上。


雷春军(中)与国内食用菌专家、吉林大学教授姚方杰(左一)检查刚下地菌棒菌丝生长等情况。


为了掌握黑木耳种植技术,成为行家里手,雷春军向浙江援疆干部虚心请教,四处“拜师学艺”;他还深入菌棒生产车间和春耳种植试点,实地跟班学习,熟悉选料、制棒、接种、发菌、田间喷淋管理等生产过程。


根据黑木耳长势情况,雷春军给技术人员讲解下一步管理措施。


经过多方学习后,雷春军收获很多。他撰写的《阿克苏地区贫困户种植黑木耳选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议方案》等多篇文章,实用性强,易操作,深受农户喜爱,备受专家好评。他还多次奔赴田间、大棚,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处理生产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农民对他赞不绝口。


如今,雷春军成为了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农户的“技术知心人”,被誉为“论文写在大地上,最接地气的农技专家”。


搭建网络大平台,科技路上的“领航者”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怎样创新服务,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实现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作为地区三级农技体系的“掌门人”,这是雷春军的不懈追求。


从2017年底开始,他着力加强传统传播手段与现代传播手段的结合,打造了“阿克苏农技服务”微信平台。该平台服务于百万农民群众,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农业生产技术资料,发布农时农事技术信息,搭建在线咨询互动专家平台,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通过该平台,农民可及时获取农业生产技术,并随时向专家咨询,实现了“技术覆盖到村组、专家农民面对面、技术服务到田间”。


很多人问雷春军:“都年过半百了还这么拼,是为了啥?”雷春军回答:“为了广大农民感受到党的好政策,为了老百姓能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这是我坚定理想信念、扎根‘三农’的最大动力。”


现在,雷春军依旧在探索产业扶贫的新举措,寻找农技帮扶的新路子、新理念。


在黑木耳生产基地,雷春军指导县乡技术干部。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 辑 / 张婉欣

责任编辑 / 陈大庆

推荐阅读


霍尔果斯口岸的发展竟然离不开他们?


“企业+合作社+农户”……多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