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朗读者 | 我在村里“读大学”的日子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我们在朗读中,获取文字的灵魂;

生命在朗读中,获取成长的力量。


当生命遇见《朗读者》,

总有一个故事能触动你的心。

我们欢迎正在聆听文章的你加入朗读者的行列,

你可以向公里君推荐你喜欢的一本书并朗读部分章节;

你也可以自己挥毫泼墨写就一篇精彩佳作,

并亲自将它演绎出来。


《朗读者》的舞台为你敞开,

我们期待你的华丽演出!


本期《朗读者》,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驻疏勒县英阿瓦提乡喀拉亚村工作队队员王鹏为大家带来《我在村里“读大学”的日子》。


都说“社会也是一所好大学”。当我作为2018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驻疏勒县英阿瓦提乡喀拉亚村工作队队员继续驻村时,荣升为村里“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2017年我大学毕业进入机关,便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到喀拉亚村。书生气未脱的我,来到村里“就业”更应称为“升学”。在喀拉亚村这所“大学”,我迅速完成从大学生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再到工作队队员身份的转变。


王鹏(左)和村民们在一起。


我毕业时自称“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一副振臂高呼、指点江山的模样,颇有兼济天下的雅望。同学回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年将逝,阳关之外的喀拉亚村,故人却越识越多。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我的身份是什么”“我为何而来”“我来做什么”的答案。


“我们的身份是什么”


不经历驻村,又怎知“访惠聚”驻村干部这个称呼的轻重。刚驻村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凯撒尔·买买提嘱咐我:“我们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这句话像一面旗帜,鼓舞着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王鹏(中)和村民在一起。


我坚持把配合第一书记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驻村第一要务,主动与村里的党员干部“一对一”结成对子,全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针对村里党员干部,制定了一套帮扶计划。每当有党建工作任务时,我和村党员一起干,在实践中理思路、教方法、找对策。


我的结对村干部伊斯坎戴尔·铁兰说:“工作队队员们是我的好老师,一年来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了。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改变了,为群众办事更公平公道了,农民有困难都喜欢找我们帮忙。”听到这些话,我肩膀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不断激励自己,唯有脚踏实地才对得起群众的厚望。


“我为何而来”


我们为的是“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我们走访入户访民情,办事公道为群众,全力以赴完成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四项任务”。


王鹏给孩子们上课。


我在民情日记上,写下忙碌而充实的驻村岁月:帮助困难家庭割玉米、送重病老人去医院、在“鹏鹏小课堂”给孩子们上课……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中,我得到了喀拉亚村乡亲们的认可,大家亲切地喊我“小巴郎”,我也学会用简单的维吾尔语和乡亲们打招呼。


工作队来了,喀拉亚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群众的思想观念。村民在“农民夜校”学普通话,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村级阵地成为学习的主阵地,满满的正能量引导群众自觉与现代文明生活接轨。


工作队大力整饬“两容两貌”,即倡议村民清洁村容,露出美丽面容,塑造新时代农村新风貌,倡导人人讲文明讲礼貌。工作队在转变村民生活方式上找对策、下功夫、见实效,把陈规陋习转化为真真切切的新生活、好习惯,努力营造清洁优美的环境、人心纯净的氛围,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来做什么”


农村广阔天地是课堂。驻村岁月,我结合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轰轰烈烈地干起脱贫攻坚,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我们组织村民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平时互相学习,需要时相互帮助,让群众明白“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小康”的道理,在“扶智”与“扶志”上结出硕果。


王鹏(左)在世博会上介绍农产品。


我们带领群众发展特色瓜果种植业,培育喀拉亚牌“金凤凰”有机甜瓜和秋季复播瓜,飞上了内地居民餐桌,飞上了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我们建设起一条400米长的喀拉亚妇女自主创业示范街,为创业自立的妇女“筑巢引凤”;我们加大转移就业力度,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淘金,多方联系招工企业吸收就业;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喀拉亚村的农民甚至坐着飞机去内地打工……这一件件实事好事,让村民的腰包真正鼓了,也使我的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了。


我在喀拉亚这所“大学”读书成长,在希望的田野上汲取知识,在与热情善良的村民日常交往中获取力量,愿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壮丽人生,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End-

责任编辑 / 杨 凤

推荐阅读


朗读者 | 遇见深秋,遇见金胡杨


朗读者 | 请以驻村的名义,召唤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