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发展新路子 带着村民奔富路


【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

探索发展新路子 带着村民奔富路

  

11月11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柳毛湾镇皇渠新村王家庄小组的村民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皇渠新村王家庄小组位于新疆天山北麓中段,2017年,农牧民人均收入1.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累计330.83万元。

  

村“两委”会议讨论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图片由塔城日报提供


谁曾想到,一个远离城市的小组集体经济收入竟达到上百万元,柏油马路通到了家家户户,还解决了农牧民群众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问题。

  

这些变化都与“红色股份”入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红色股份”让这个西北边陲村队小组上演了一出集体收入快速增长的“经济大戏”,完成了从“空壳村”到“百万村”的蜕变。


做“红色股份”文章 壮大集体经济

  

2014年以前,柳毛湾镇皇渠新村王家庄小组无集体收入,无钱做公共事业,村容村貌差……

  

这让身为皇渠新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月军心里很是着急,如何破解眼下难题?在一次次的党员大会后,2014年,柳毛湾镇皇渠新村王家庄小组党支部决定抢抓柳毛湾镇建设工业园区机遇,同时有效利用集体土地,以“村集体经济+公司+贫困户”模式,采取合作、联营、入股等方式参与项目的开发和生产经营。

  

集体经济壮大了,如何用好这笔资金,再次摆上党支部重要议事日程。

  

为此,村组干部积极动员全村民小组群策群力,按集体出资金、农户出土地流转折价方式入股,筹集资金345万元。

  

村民喜领入股分红。图片由塔城日报提供


王月军告诉记者,当时这个想法在召开村民小组大会征求意见的时候,有近50%村民不同意。

  

“老百姓有想法很正常,但作为村组干部,我们需要考虑怎样让这笔钱产生更多效益,给村民带来更多实惠。”经过10多次村民小组大会商议和村组干部无数次走访入户,村民的思想观念慢慢有了转变,同意的群众占到了80%以上。

  

2015年,在柳毛湾镇党委领导和村干部的建言献策下,皇渠新村王家庄小组成立了金菜篮有限公司。

  

随着柳毛湾镇城镇化速度加快,集中供暖服务成为2015年柳毛湾镇重大民生工程,金菜篮有限公司紧抓这一商机,在柳毛湾镇党委的协调下,皇渠新村王家庄小组党支部采取“变资金支持为资本扶持、变资金周转为资本运作”方式,将征地补偿款以公司名义入股柳毛湾镇华腾热力公司。

  

而华腾热力公司每年以不低于本金10‰的利率给金菜篮有限公司分红,“红色股份”由此应运而生。

  

金菜篮有限公司由此利用“红色股份”壮大集体经济,每年净增加集体收入达29.2万元。


夯实村级产业基础 带着村民共同致富

  

2016年,皇渠新村王家庄小组党支部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后形成村民共识,提出“红色股份”分红资金用于建设美丽村庄和发展村级产业构想。

  

先后投入250余万元打机井9眼,彻底改善了灌溉用水难的问题;投入1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硬化美化各条巷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在每个巷道角落都配备了垃圾桶;完善文化阵地,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村民在村委会图书室里通过书籍了解集体股权相关信息。图片由塔城日报提供


而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也从“红色股份”中受益。

  

今年53岁的郭吉元是当地村民,是“红色股份”的受益者。自土地置换顺利开展起来后,郭吉元便将两亩地入股到金菜蓝有限公司,“入股后,我每年都有近2000元的分红。”他说。

  

不光是土地分红,郭吉元还将自己原有的40多亩棉花地流转出去,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另外,他还在镇上做起了农机维修生意,“现在这里的棉花产量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光开一个农机修理店,每年就能收入10万元。”他说。

  

不仅如此,自从参与到村里的“红色股份”后,郭吉元一家的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费用再也不用自己掏腰包了。

  

村民郭兴辉也因“红色股份”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后,对种地信心倍增。

  

王月军(右一)正在为村民讲解集体股份权能改革流程。图片由塔城日报提供


郭兴辉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种了70多亩地,但地块东边一块、西边一块,尤其到了浇水和采摘时非常吃力,现在他将土地全部置换到一起,另外还承包了50亩地。

  

如今,郭兴辉的120亩棉田非但没有将他“绑”在田埂上,还把他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家门口的工厂找到了工作,从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

  

“现在地太好种了,浇水都是滴灌,采摘都是机械化,我妻子一个人就能管过来,我再到工厂上班,一个月还有5000多元收入。”郭兴辉说。

  

柳毛湾镇党委委员关维祥说,如今的柳毛湾镇皇渠新村王家庄小组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闯出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村民家庭年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占到了75%,集体经济年增收在30万元以上,真正从“空壳村”变成“百万村”、“致富村”。(记者赵敏)


-End-

责任编辑 / 马 倩

推荐阅读


筑牢基层党组织 走出兴村富民路


笑脸?故事?这里都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