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现代农业!
在现代农业之路上阔步前行
“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改革开放40年来,新疆人民辛勤耕耘,在一片片绿洲上书写农业发展奇迹。
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跨越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农业也正从人们的“口粮产业”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供能产业”。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全区粮食总产从当年的370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447.6万吨。2008年至2016年,全区夏粮总产实现“九连增”,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迈上500公斤台阶,牢牢将“饭碗”端在了自己手中。2017年,全区棉花总产达456.60万吨,是1978年的83倍,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商品棉基地。
“种小麦已经不能仅仅关注产量,还要关注品质和市场受欢迎程度。”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村民朱家说,现在自己换种了适销对路的优质小麦品种,收购商都抢着上门收购。
产量的提高是丰产到丰收的一个方面,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则为新疆农业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全区农业生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全区重点推进全产业链提质降本增效,促进棉花生产向追求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益转变。同时,推进强筋小麦、有机小麦、“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和制种玉米、籽粒玉米、青贮玉米等生产试点,加快构建结构更加合理的小麦、玉米供给体系。
从满足人们“吃饱”到满足人们“吃好”,实现了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跨越。今天,高质量发展理念正在全区农业生产领域快速普及,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丰产”又“丰收”。
土地流转释放农业发展潜力
土地,孕育着农作物,也孕育着农业,发端于土地上的一场变革,为我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走进沙湾县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大块整齐的条田向远方延伸。这些年,全村5000多亩土地并没有减少,但地块数量却从600多块减少到11块。
土地能够流转整合,离不开土地权益的清晰划分。近年来,全区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害的基础上,激活了土地中潜在的价值。
“我现在有两份收入。”烧坊庄子村村民韩正涛说,土地确权后,他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统一经营,一亩地一年可以分红近千元,自己又在合作社打工,负责管理合作社土地,还能拿一份工资,一年收入近10万元。
目前,全区已经完成农村承包地实测面积3153.6万亩,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土地的整合集约为农业机械推广创造了条件。今年,全区机采棉面积实现快速增长,棉花机采率从2016年的21%增长至今年的30%,采棉机增速创历年之最,总数3600余台。
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大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鲜玉林表示,机械化采收使棉花种植成本每亩降低600多元。目前合作社经营的1万多亩棉花已实现全程机械化,未来两年,合作社计划将机采棉面积扩大到3万亩。
产业化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在和田县做了多年核桃生意的艾力·努日怎么也想不到,通过密切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他的核桃在村里就能加工装车,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走向国际市场。
“过去我们一年收购300吨核桃,现在可以达到两万吨。”艾力·努日说,今天,他的合作社与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紧紧连接在一起,受益于企业完善的供应链,合作社收购能力大增。
近年来,全区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多举措化解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帮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除了企业与农户间的紧密联系,还有越来越多小农户借助互联网闯市场。有互联网营销做支撑,托克逊县瓜农马耀祖的种瓜模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今年按照企业收购标准种植哈密瓜,收入比去年增加了7000多元。”马耀祖说,在电商企业的带动和指导下,今年种瓜全部用农家肥,一块地一年只种一茬瓜,瓜的品质好了,每公斤收购价达到4元钱,比去年高出一倍。
在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全区还通过发展多类型的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当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面积已超过流转总面积的1/3,成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截至2017年底,全区已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9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23个,休闲农业经营组织6370家,营业收入近40亿元。(记者刘毅)
-End-
来 源 / 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 / 张婉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