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工作队齐发力!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

工作队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

实现物质富有和精神富足联动推进。

同时,村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致富路。

致富不忘众乡亲的杰恩斯

近日,走进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模特格乡哈尔萨拉村,你首先会被这里标准化的养殖合作社——玛亚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在合作社内,你可以看到整齐划一的水泥路、宽敞标准化的牛羊圈、大型机械和装修一新的房屋,合作社负责人杰恩斯·阿里哈孜和乡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正忙着为优质牛进行人工授精。


“等这10头牛明年产下牛犊,我们的收益会更高了,大家的分红也会提高了!”杰恩斯信心满满地说。


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杰恩斯正在圈棚忙碌。


今年41岁的杰恩斯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脱贫致富,他到昌吉学会了农业种植、牲畜养殖、牲畜管理等知识,并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把家里的几十只羊进行科学化养殖,效果明显:羊生病率减少了,长得肥壮很多。他开始扩大养殖规模,还引进了优质牛,收益很可观。


一人富不算富,杰恩斯决定带领村民们一起脱贫致富。为了拔掉乡亲们的“穷根”,杰恩斯带领同乡的兄弟姐妹们打过工、跑过运输、卖过牛奶。


随着队伍不断扩大,杰恩斯有了成立养殖合作社的想法。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玛亚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11月成立。


和布克赛尔县司法局驻村工作队到村以后,借助行业优势不断给杰恩斯讲政策、理思路,逐渐摸索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合作社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圈棚。


哈尔萨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是31户,今年6月份由工作队组织,合作社实施引进了600只绿壳蛋鸡发给了这些贫困户。经过饲养,村民阿拉新·扎曼别克分到的20只鸡现在已经初见效益。每周能售出50到60枚鸡蛋,一枚绿壳蛋的价格是2元,一只鸡的价格是200元,这样一来阿拉新又多了一条增收的渠道,尝到甜头的阿拉新高兴地说:“是合作社和工作队在给我们出点子、想办法,帮助我们增收。”


村民吾拉孜汗·海达和媳妇除了饲养自己的牲畜以外,在合作社帮忙清理圈舍、挤牛奶,每个月的收入可达3000元,工作稳定。


“如果没有杰恩斯当时的帮助,我的生活也不会像现在这般殷实富足。”跟着杰恩斯一起打拼的村民吾拉孜汗感慨道。


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那森说:“杰恩斯是我们村的入党积极分子,也是非常有想法、懂经营和管理的农村经纪人。富裕起来的他并有忘记乡亲,而是通过建立合作社,内设标准化养殖、活畜交易市场等带着大家脱贫致富。”(塔城地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吾尔格丽贾、阿·巴哈提古力)

“小工厂”成脱贫“大产业”

伽师县派姿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布料、服装配件等,几排缝纫机“咔嗒咔嗒”地响个不停,裁裤边、缝内衬、钉扣子……员工们各司其职地忙碌着。员工中60%以上是贫困人员,她们正用双手创造财富。


12月3日,阿提坎木·达吾提正忙着指导刚入厂不久的员工,现在她已当师傅了。她曾是伽师县巴仁镇阔什科瑞克村的一名贫困人员。


“厂里提供了就业岗位,我的工资从最初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3000元以上,我已经摆脱贫困了。”阿提坎木·达吾提骄傲地说,“刚开始我一天只能做几件衣服,现在我能直接参与服装设计,厂里给我搭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大舞台。如今,我不仅收入增加了,还带动身边的姐妹钻研民族服饰设计,我们一起努力将更好的产品带给大家。”


资料图。


像阿提坎木·达吾提这样每天都到厂里上班的员工,在派姿民族服饰有限公司一共有130余名,她们都来自阔什科瑞克村和周边的4个村。


派姿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是2015年5月由当地致富带头人创建的,建立之初就设立了裁剪车间、制衣车间、机绣车间、产品展览厅等。除了设计、排版、裁剪等流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外,剩下的后期缝纫、制作等环节技术门槛不高,很适合闲在家里的妇女操作。


阔什科瑞克村建起服装厂并吸纳众多村民就业,在多年的发展壮大中,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服装设计、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为支持该企业发展壮大,吸纳更多贫困人员实现就业,伽师县采取项目资金支持、劳动力培训补贴、厂房建设补贴、协调职工宿舍与子女入学等专项扶持措施,先后投入援疆产业扶持资金80万元,人均劳动力培训补贴4200元,先后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员工600余人(次),按照“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要求,为当地培养新一代服装产业工人,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之路。


目前,该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的本土设计团队,年加工生产民族服装250万件,产品远销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员工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预计3年内该公司可解决5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他们在家门口上班的梦想。


像派姿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这样开在家门口的“小工厂”,已然成了助力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大产业”。


据悉,今年以来,伽师县以发展“卫星工厂”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的能力,鼓励并支持大家学技能、促就业。目前,伽师县建成并运行的55家卫星工厂已实现11997人就近就地就业,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经济报 记者王玉召)



让贫困家庭有人稳定就业


“图荪托合提,小车开到哪里去呀?”


“哎呀,县里有笔款子,我得赶紧去收一下,几十个人等着我发工资呢!”12月8日,在策勒县博斯坦乡亚喀喀什村,图荪托合提·亚库普边回答朋友的打趣,边一脚油门开车走了。


昆仑山脚下的亚喀喀什村并不大,全村只有620人,可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44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1.5%。制约村子发展的问题更是一大堆: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耕地少、耕作方式粗放,增收缓慢;有一半人家庭负担重,很难出去就业,还有一些人思想保守,不想出去就业。怎样才能让村民脱贫?这成为自治区水利厅驻策勒县博斯坦乡亚喀喀什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日思夜想的问题。


“我们要集中精力抓好一件事,就是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这才是带动脱贫的根本。”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红斌说,“我们要把自强的种子,种在每个家庭!”


要找能人带头!图荪托合提进入了李红斌的视野。今年年初,工作队发挥水利行业优势,支持村委会注册成立集水利工程施工、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等于一体的三农建筑公司,由图荪托合提任经理。


今年以来,公司一方面组织本村的富余劳动力参与整个博斯坦乡片区的渠道防渗、安居富民房建设、庭院经济改造等项目;另一方面与县里的公司合作,进一步开拓市场,积极承揽县里的各类施工项目。“我们在技术上有帮手、经营上有合作伙伴,现在有34人就业,还带动了村里100多名贫困群众短期务工,活多得干不完呀!”图荪托合提说。


图荪托合提出名了,他的名字醒目地张贴在村委会那张勤劳致富“红榜”上,每次人们经过时,都会看到他那张自信的笑脸。


思想动员一刻也未停。李红斌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他和工作队队员在各种场合给大家算就业收入账,讲转移就业的好处,帮村民解开思想疙瘩。“我初中毕业后就在村里打零工、放羊,以前其他的什么也不会。经过培训,我现在是三农建筑公司的大工,每月基本工资3000元,效益好了还有奖金呢!”村民麦麦提·艾力自豪地说。


工作队办夜校、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进技术、请来专家,用一切方法催生村民心中那颗自强的种子。村里建起了“托老所”“托幼所”,并组建了农牧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和牲畜流转,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转移就业中去。


人心慢慢“活”了起来。“村里安排专人帮我们照顾老人和孩子,现在我们妇女也能走出家门到公司上班了。”村民古丽拜合热姆·麦提赛伊迪说,现在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今后日子会越过越好。


村民艾萨·塔什麦提承包了村民流转过来的1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了青贮玉米;还承包了村民流转的600只羊,带动了5名贫困群众就业,今年收入10多万元。贫困户麦麦提·加马力养了500只山鸡,全部由结对认亲干部帮忙代销了,收入2万多元。


今年,亚喀喀什村共转移就业276人,其中就近就业143人,季节性外出务工56人,内地务工11人,疆内务工66人,实现了一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稳定就业的目标。


“今年我们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7500元,而且各项基础设施均已到位,2018年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的目标应该没问题。”村党支部书记阿卜杜合力力·祖力说,“以前村民闲着没事就蹲在墙根晒太阳,现在大家心里都有一股劲,每天准时准点地上班工作,好好干,努力多挣钱!”(新疆日报 记者刘东莱)


-End-

编 辑 / 杨 凤

责任编辑 / 陈大庆

推荐阅读


这一幕,暖化了~


人间很值得!努力,造就不平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