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还好有你们!
2014年3月2日,
《最后一公里》成立了。
五年来,
感谢你们的陪伴与关注!
有人说,
从我们的报道中找到了力量;
有人说,
从每一个文字里看到了
奋斗在新疆广袤大地上的人!
今日,
和“五”来一场心灵对话,
听听他们与《最后一公里》的故事吧!
@马学峰
“每一次看到文章推送,我就会送上一首诗歌”
马学峰。
2014年3月4日是一个让我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我的生日,还是到库车县阿拉哈格镇克塔提村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日子。在到达岗位后不久,我认识了《最后一公里》,可以说,我是伴随着他一起成长的。
还记得,每当一天繁忙紧张的驻村工作结束后,我会打开《最后一公里》,阅读当天的报道。因此,我们能及时了解到全区各地工作队开展驻村工作的情况,也借鉴到好的经验与方法。
永远都忘不了,当第一篇稿件投递出去并被发出时,我和队员们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这也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与留言热情。如今,每次浏览《最后一公里》的文章,我都会留言写下一首小诗,以表示纪念。
作为首批亲历者,我觉得欣慰与自豪。我看到,通过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的努力,农村基层组织得以健全,村容村貌得到改变,村民的“五个认同”意识得到提高……
《最后一公里》开办五周年了,祝生日快乐!也向编辑部及各位工作人员的努力深表敬意,希望栏目越办越好!算一算,在《最后一公里》留言的诗歌已有上千首,今天,想再写一首诗送给编辑部的你们!
清平乐•致编辑部
——贺《最后一公里》创刊五周年
天山拂晓,
杨柳春光好。
走访未知临夕照,
忙碌编排发稿。
关注深入基层,
记录风雨征程。
朴实真情感动,
朝阳蓬勃东升。
@热娜古力·买哈买提
“幸运如我”
热娜古力。
提起《最后一公里》,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2017年8月,我寻亲的报道被刊发后,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小故事会引发全国网友的关注,甚至还登上了央视。
我永远都忘不了,2017年8月31日这天,在成都,我和近20年未见的李爸爸拥抱的场景。我非常幸运,也非常感恩所有的一切,可以说,是因为《最后一公里》,我才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我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李爸爸”。
在找到李爸爸之后,我回到柯坪县继续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业余时间,我把自己与李爸爸的故事,用演讲、讲座的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作为幼儿教师,我想让民族团结的种子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最后,我想说一声:编辑们,你们辛苦了!
@赵江涛
“在一次次供稿中,我得到了飞快进步”
赵江涛。
2014年3月5日,作为第一批“访惠聚”驻村干部,我第一次踏上了南疆的土地,也是那一天,我关注了《最后一公里》,开始了五年的关注与互动。
驻村工作之余,我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用文字记录亲身经历的南疆人和南疆生活,希望促进大家对南疆的了解。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文章被《最后一公里》转载了!从此,我不只是《最后一公里》的读者,还是供稿人。
那一年,我陆陆续续有十几篇文章被《最后一公里》转载,还有幸应约写了几篇稿件。也因此,我有幸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南疆住村笔记》。就是这样的不断历练,我的文笔越来越好,也在不断投稿中感受到了《最后一公里》编辑们的认真与专业。
时间过得真快,《最后一公里》成立五岁了。五年来,《最后一公里》始终不忘初心、努力前行,介绍新疆、说明新疆、解读新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新疆政务类新媒体的一个标杆。
我衷心祝愿《最后一公里》做得更大更好,在服务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帕丽扎提·阿迪力
“你们是连接我和远方父亲的一座桥”
帕丽扎提·阿迪力与父亲阿迪力·艾力。
2016年时,我无意间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最后一公里》发表的文章,莫名被他个性的名称吸引了,了解到名字背后的意义时,我果断关注了!
2017年初,我的父亲阿迪力·艾力踏上了驻村的路,作为自治区纪委监委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工作队总领队,他说,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身为驻村干部的家属,我也常常在《最后一公里》上找寻关于父亲的报道,他为我和远方的父亲架起了一座桥,我们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
这五年,我最大的变化是眼界开阔了,思想更加独立了,但也越来越恋家了。这五年,从北京到西安,我结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开阔了眼界,同时新疆的发展也让我感到惊喜。每到寒暑假,我都会来到父亲驻村的地方,想贡献点自己的力量。在和淳朴的村民接触中,我更加懂得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倍加珍惜。
今天,《最后一公里》五周岁啦,我要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同时,我也期待着他能持续为我们驻村干部家属带来新鲜、热乎的报道!
@孟根傲德
“你知道乌鲁木齐凌晨4点的样子吗?”
孟根傲德和孩子们在一起。
嗨!《最后一公里》,五周岁生日快乐!在这过去的岁月中,我和《最后一公里》一起努力、一起收获、一起成长。于我而言,这是一段蒙着玫瑰色纱幔的美好回忆,我会永远珍藏。
还记得初识《最后一公里》,我还是报社的一名小记者,但却一直很欣赏他的鲜活文风。之后,我也成为了他的一份子,成为了这个优秀团队的一员,强烈的责任感让我倍感荣幸,也更珍惜。在这里,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加班、一起策划、一起采访、一起编辑排班......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如果你问我凌晨4点的乌鲁木齐什么样子,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告诉你。
2018年,我有幸成为了一名支教干部,来到皮山县乔达乡进行支教工作。从宣传一线到教育一线,角色的转变,让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对《最后一公里》的认可和支持。每当说起《最后一公里》,总有人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的内容接地气、有意思,也更权威。
走过这几年,《最后一公里》就像我的良师益友,我的泪水和笑容都在这里,小小的骄傲和委屈也在这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未来,希望能和你走过更多的五年!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 辑 / 付瑞雪
责任编辑 / 陈大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