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57年新疆情:新疆是我一生最爱的地方
从上海到新疆,从妙龄少女到白发老人,谈起在新疆的57年,家住库尔勒市梨香街道民生社区的顾秀珍老人感慨万分,说得最多的是那一句:“新疆的变化太大了!”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胡浩浩、徐文峰报道
午后的阳台上,顾秀珍静静地阅读。
1962年8月,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刚满15岁的顾秀珍带着满腔热血,踏上西去的列车,跟随着姐姐一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现第一师)支边。
“我记得那时候刚来到新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戈壁滩,以前地窝子是什么我都没听过,那时候我刚来,还在地窝子里面住了好长时间。”顾秀珍回忆道。
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顾秀珍支边的信心和决心。来到当地后,顾秀珍挽起了袖子,在支边前辈的带领下,开荒地、种包谷、种小麦、种甜菜。
“刚来的时候,由于年龄小,身子骨也单薄,有时候干几天就会想家,于是,我们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大喊一嗓子,把想家的那份感情抒发出来。”顾秀珍接着说,“当地的新疆人对我们很好,很热情,他们会经常做新疆特色的饭菜给我们吃,我们打成一片,像一家人。”
顾秀珍(中)向社区工作人员讲述新疆变化。
来到新疆的第9年,顾秀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丈夫是抗美援朝的一名老军人,她在新疆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婚后的顾秀珍生活更加幸福了,工作动力更加有劲了。
她的努力党组织看在眼里,1984年,顾秀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
“这么多年过去了,入党那一天的情形我始终记得,那晚我兴奋得一夜没有睡觉,不停地看拿在手里的党徽,心里一直默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了’。”说到这,顾秀珍激动不已,“那是我觉得最光荣的事。”
1989年,顾秀珍在棉花地里浇水场景。
1996年,顾秀珍退休了,离开了自己奋斗一生的岗位。
“退休后我想了很多,新疆是我一生最爱的地方。1997年我的姐姐回上海了,当时姐姐让我和她一起回去,但是我想待在新疆,因为这里有我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我离不开新疆,我的事情还没有做完。”顾秀珍说。
谈起多年的支边生活,顾秀珍感慨地说:“一辈子忙忙碌碌的,从地窝子到土块房,从土块房到砖房,从砖房到高楼大厦,一步步走来,时代在发展,新疆在变化,如今的新疆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大家看病更加方便了、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孩子们都有学上……群众越来越有获得感了。越来越好的新疆,让我更舍不得离开!”
顾秀珍(右)给社区青年讲解文明礼仪。
2008年,顾秀珍的丈夫永远地离开了她。为了让顾秀珍安享晚年,2011年儿子李文武把她接到了库尔勒生活。
“以前我总是不爱出门,不喜欢出去转,但是库尔勒很美丽,我2006年来过一次库尔勒,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美丽的白天鹅。”顾秀珍说。
“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能把她接到我们身边生活,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我还担心她来到库尔勒会不适应,没想到和社区的老人打成了一片。”李文武说。
库尔勒市委宣传部驻梨香街道民生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李昕桐说:“老人性格开朗,是一名党员,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平时给我们工作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社区开展每项工作,老人都会积极参加。她给大家讲了很多自己在新疆的故事,老人既是我们新疆建设的功臣,也是我们新疆发展的见证者。”
顾秀珍(右)参加社区活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日常生活中的顾秀珍在社区里也是一只忙碌的“小蜜蜂”,经常为社区的各项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社区哪个地方需要维修了,她会找到物业,让其维修;哪家邻里产生纠纷了,她会及时向社区反映,迅速调解好。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为社区献出自己一份力。我来到社区8年了,社区的变化很大,最明显的就是社区的环境卫生整洁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也提升了,这些都离不开社区干部和工作队队员的努力。”顾秀珍说。
说起以后的生活,顾秀珍表示,要继续发挥自身余力,用实际行动,向社区里每一个年轻人讲述新疆发展的巨大变化,把“兵团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库尔勒市委宣传部)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 辑 / 杨 凤
责任编辑 / 付瑞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