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 千百人生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脱贫致富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新疆各级“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齐发力,
让村民的心热起来了、行动起来了,
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困境。
“为了能够让葡萄树吸收较多的阳光,达到增产增收,工作队给我们搭了这个漂亮结实的葡萄架。有了这个18米长的葡萄架,今年的葡萄肯定会增产增收……”近日,且末县琼库勒乡琼库勒村村民亚森·伊德热斯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一边绑葡萄架,一边高兴地说。
且末县委编办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琼库勒乡的区位优势,对琼库勒村进行美丽乡村、庭院经济、产业发展等一系列规划。
工作队队员帮助村民绑葡萄架。
2月初,工作队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村民收入,争取项目资金45万元,为村里64户村民免费搭建了葡萄架,助力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加快村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村民马树林是庭院经济项目的受益者之一。改造之前,他家因庭院规划不合理,部分残垣断壁没有及时清理,导致居住环境脏乱差。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与马树林沟通,算经济账,引导他发展庭院经济,帮他解决庭院闲置空地规划、种植、管理中的问题。通过改造,马树林家的院子规划了菜园、果园和葡萄架,走进他家之后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
搭建好的葡萄架让庭院越来越漂亮。
马树林高兴地说:“现在家里搭起了葡萄架,种上了蔬菜,居住环境更好了,吃上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还可以增加收入,真心感谢工作队的积极谋划。”
“我们不仅要让村民们住得舒心,还要让他们有钱赚。今年葡萄架搭起来后,家家都有葡萄树,我们将积极联系县城的各个商铺,葡萄成熟后,可以批发到县城,也可以在乡里的农家乐、美食街上销售。这样一来,庭院美了、钱包鼓了,村民增收的信心也强了。”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阿科力说。(且末县“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王新军、热孜万古丽、李鹏燕 )
“太感谢工作队了,我家院子小拱棚里的半亩蒜苗长势喜人,估计能收200公斤蒜苗,以每公斤3.5元的批发价卖给收购商,可增加收入700余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等蒜苗卖了后,再栽种上西红柿苗和黄瓜苗,这样一年下来,利用小拱棚可以种植多茬蔬菜。”策勒县恰哈乡安巴村村民托合提库尔班·买提亚森高兴地说。
小拱棚里,蒜苗长势喜人。
安巴村地处山区,气温较低,每年4月村民才开始播种,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种植效益较低。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结合实施扶贫项目,利用庭院改造分离出来的闲置土地,动员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在房前屋后建设小拱棚100座,用于种植反季节蔬菜。
在种植过程中,工作队多次邀请蔬菜种植专业人员为村民讲解大蒜种植的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保证种植的大蒜增产又增收。
在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村民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全村100座小拱棚蒜苗喜获丰收。目前,蔬菜已全部销售到策勒县城及和田市各蔬菜市场,切实为村民“蒜”出了效益。(和田地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赵传奇、乔飞、陆保龙)
在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肯杰拜村绿之源打瓜专业合作社,展示柜里摆满了酸甜可口、清爽无比的高酸海棠果汁,粉红色的果酱晶莹剔透、赏心悦目。
“这就是我们合作社生产的高酸海棠果汁和果酱,深加工出的高酸海棠果汁、果酱酸甜适口,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常温下可保持12个月风味不变。”塔城市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保江向前来参观学习的观摩团介绍。
高酸海棠花。
近年来,塔城市大面积种植玉米,饱和状态下收益越来越少,不时出现滞销现象。在市政府的引导下,各驻村工作队不断加强林业政策宣传,鼓励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高酸海棠。
2015年,村里的种植大户侯俊河和几位村民注册成立了绿之源打瓜专业合作社,主推打瓜汁和高酸海棠果汁、果酱。2018年秋天,合作社成功生产出高酸海棠果汁、果酱样品,并参加了在乌鲁木齐市举办的亚欧博览会,在博览会上高酸海棠果汁得到了沈阳大商集团的认可,达成了收购协议。
塔城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员杨兴强说:“塔城优质的土壤、清新的空气和充足的光照,使高酸海棠果果实出汁率高、酸度高,花青素是普通苹果的20倍,是一种极佳的浓缩果汁原料加工用果。”
高酸海棠果。
去年,绿之源合作社收购了100吨高酸海棠饮料的原材料。今年计划加工1000吨高酸海棠果汁、果酱,现已与种植户签订了5000亩高酸海棠收购合同,种植户每亩可增收2000元以上。在塔城市扶贫办的协调下,肯杰拜村20户贫困户纳入合作社,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作为贫困户3年股金,实行年底分红,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塔城市委、政府也将高酸海棠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补助办法,高酸海棠每亩补助达到1600元。目前,塔城市12个乡(镇)场农牧民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高酸海棠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
高酸海棠春天可以赏花,秋季可以观果,不仅为塔城市增加了新的旅游景点,还为农牧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塔城市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 宗向荣)
“这个边锁好了以后,把这些线头要剪干净。”4月10日,扶贫厂房内阿曼古丽·买买提正在裁缝师傅的指导下学习裁剪技术,这是她在车间最喜欢做的事。
阿曼古丽是柯坪县盖孜力克镇托万巴格勒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就业扶贫政策的扶持和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在家门口的扶贫厂房上班了,丈夫在县城加油站找到了工作。
扶贫厂房内,阿曼古丽·买买提正在裁缝师傅的指导下学习裁剪技术。
“以前我在家里也给别人做衣服,一个月收入500元左右,自从来到厂里,做衣服的技术越来越好了,一个月有了2000元的收入,老公也就业了,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阿曼古丽说。
“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进,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兼顾家庭的同时,也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杨敬松说。(阿克苏地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拉吾尔、林玲)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 辑 / 杨 凤
责任编辑 / 付瑞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