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陈老七小学的时代印记
4月22日,邵才富在给学生们上课。巴楚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陈老七小学建于1955年。目前,有教职工17名。全媒体记者秦梅花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4月22日上午9时,阵阵清脆的孩童读书声从巴楚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陈老七小学中传来。
教育兴则乡村兴。从小平房、土操场到现代化的办学条件,陈老七小学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着乡村教育发展的时代印记。
■ 阿不都热西提的坚守
1984年9月5日,阿不都热西提·亚森成为陈老七小学一名教师。
“老师好!”学生们清脆的问候中饱含兴奋。“你们好,从今天开始,我就是大家的数学老师!”
虽然是教师,但阿不都热西提的职责,可不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
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树,教室是老旧的土房子。春夏时节,风常常挟卷着沙尘径直就往教室里钻。每到这个时候,阿不都热西提都会提前来到教室,将课桌椅擦洗一遍,为的就是让孩子们有一个相对干净的学习环境。
到了冬季,教室里寒气逼人,只能架炉生火。“炉子的供暖能力有限,最冷的时候,上课期间我会暂停片刻,带着大家拍拍手跺跺脚,让身体暖和起来。”阿不都热西提说。
阿不都热西提的家距离学校较近,午休时他会回家吃饭。有次因工作繁忙,他中午留校,看见了这一幕:一些家远的学生,从书包里拿出一块块干馕,就着水慢慢地吃着……
一股莫名的辛酸从心底泛出,心疼之余,阿不都热西提似乎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当天下班回家,阿不都热西提特意嘱咐妻子以后午饭尽量多做一点。从此,家远的孩子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
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阿不都热西提最担忧的还是村小学的教育质量。“能流利使用普通话的老师太少,学生更少。”他说,“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开是开了,老师和教学器材却紧缺。”
春去秋来,暑往冬至,阿不都热西提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35年。过往种种,如同一张张底片,被他收藏在记忆里。
当时的他不知道,他所任教的这所乡村小学,将跟随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发生怎样的巨变。
■ 邵才富的“远方”
2018年5月7日,当邵才富与女友宋俊琪提着行李来到陈老七小学的那一刻,他们都觉得像做梦一般。
邵才富和宋俊琪同为贵州人。大学期间,邵才富在西安求学,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来到祖国的“大西北”。那些迥异于家乡山清水秀的壮美苍茫,不同于西南地区的人文民俗,令他着迷。他在想,祖国的更西边是什么样子?新疆呢?
大学毕业,得知巴楚县正在内地高校招聘教师,邵才富动了心,可又不想再将异地恋进行下去。
“我和你一起去。”女友的支持,让邵才富吃了“定心丸”。回贵州与女友完成订婚仪式后,他们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途。
“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远超预期。”校道旁,青青柳枝随风摇曳;花池中,姹紫嫣红;教室内,窗明几净秩序井然……校园种种一扫二人舟车劳顿的疲惫。
时间悄然走过,邵才富与女友已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在一声声纯真稚嫩的“邵老师、宋老师”中,他们更是寻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眼看着一个个学生从能使用简单的国家通用语言,到完全无障碍地与我们进行日常对话,我感觉一切付出都很值得。”邵才富自豪地说。
去年10月,邵才富、宋俊琪这对扎根边疆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正式结为夫妻,在贵州举行婚礼。大喜之日,陈老七小学的老师和学生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向他们道贺。
“或许命中注定,我在远方总有一份牵挂。”办完婚礼,夫妻二人马不停蹄地返回学校。
再次从家乡来到校园,邵才富看看笑眯眯的妻子,又看看兴高采烈前来迎接的学生,终于,两个“远方”都变得近在咫尺,邵才富觉得,他的人生幸福圆满。
■ 阿不都许库尔的愿望
过人、起跳、投射,“唰”,篮球应声入网。陈老七小学的体育课上,阿不都许库尔·阿不都热西提是当仁不让的“明星球员”。
“叮铃铃……”中午下课的铃声响起,但阿不都许库尔还在兴头上,继续练习投篮。
阿不都许库尔是阿不都热西提的小儿子,从小他就听父亲给他讲学校的往事。
“那时候,眼前的二层教学楼、水泥操场、篮球架、乒乓球案都没有,邵老师他们也没来。”阿不都热西提说,“现在,这些都有了。你们这代人真是幸福多了,可得好好学习。”
如今,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环境最美的是学校,文化气息最浓的是学校。“我们学校的教师现在有11人,其中9名是从内地来的。同时,课程种类得到进一步丰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陈老七小学党支部书记阿布里克木·阿布都热依木说,“学校也进入了信息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代,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城里面学校有的,村小学都有。”
对阿不都许库尔来说,父亲坚守多年的校园,成了他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以后要考到北京体育大学去。”阿不都许库尔稚嫩的脸庞上自信满满,“爸爸说了,考体育专业文化课同样要优秀。他是老教师,听他的没错!我会更加努力的。”(全媒体记者刘翔、秦梅花、吕伊晗、苏宣明)
更多内容请查看视频
↓↓↓
-End-
来 源 / 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 / 杨 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