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决肯村,“变”出产业新村


决肯村,“变”出产业新村


5月23日清晨,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村民在棉田里劳作。 记者汤永 摄


一杯热茶刚沏好,晨光就洒在了窗台上。5月22日,65岁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村民温大贵特意早起。今天,他要与十几位村民一起,到村里的荷塘建设工地,为正在打造的旅游观光带出力。


对于决肯村的118户村民来说,现在的生活与过去有太多不同,村民陆续住进新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被誉为“博州棉花第一村”的决肯村,曾是一个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的落后村。多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勤劳的决肯人以不服输的韧劲,敢闯敢试,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


碎地变整田


1986年,决肯村村民告别了窄巷子、断头路等杂乱无章的旧村落,在一处苇草茂盛的盐碱滩建起了新村。


“棉花、打瓜、葵花……村民认为哪种农作物当年能带来最大收益,就种哪种。忙活一年,辛苦不说,收益也不理想。”决肯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周银林回忆起村民过去的生产方式,不住感叹。


“穷怕了”的村民开始从土里“淘金”。


2003年,决肯村迎来棉花统一机耕播种试点,当年籽棉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较上一年增加100公斤。


随着生产发展,又遇到了新烦恼:分布散乱的田地造成农机作业困难,耕作、播种、管理耗时,统一水肥难以施行。


2012年,决肯村采用村民自愿互换并地的办法开始进行土地整合。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动地”必然会带来激烈的思想冲突。一些村民担心自己的“好地”换来“坏地”,还有一些村民担心自己小块地被“整”没了。为打消村民顾虑,决肯村召开了7次村民大会,反复给村民算经济账,村干部和党员主动认领村民不愿要的地,整合后的边角地的经营权仍划分给村民。


通过土地整合,铲除田埂、填平闲置渠道和边角地后,全村440块耕地变成了33块,总面积增加到7800亩,棉花种植统一品种、秋翻冬灌、早播、水肥、化控、物防生防化防、机采机收等“七统一”得以顺利推行。


2015年,决肯村实现棉花机采全覆盖,籽棉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


农民变股民


“并地不是最终目标,抓住土地整合的机遇,让决肯村的农业生产从‘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经营转型,才是目的。”贝林哈日莫墩乡副乡长孙春生说。


“小块地”变“大片田”打破了耕地散乱影响农业生产的瓶颈,同时,村民也看到了更多可能。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后,村民之间出现了土地流转现象。但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土地流转价格混乱,矛盾纠纷及种地不养地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


“农业要转型,有了问题就要不断地改。”2015年,时任决肯村党支部书记、博乐市拓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孙春生以“土地保底+二次分红”的模式制定统一标准,鼓励村民“带地入社、土地入股”。“土地保底”保证了将每亩地320公斤籽棉收益返还给土地所有者,“二次分红”是指除去返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收益以外,种植户获得的收益与合作社平分。


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既可以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也可以自己管理。通过这一模式,土地所有者、种植户、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村民分散的“小打小闹”“单打独斗”真正转变为“抱团发展”,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改革办法一提出,当年就有18户村民带着1400亩土地,在合同上摁下手印。


“大伙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尝到了甜头。”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邓川江给记者算了2018年自家的收入账:50亩棉花收入6万多元;种了850亩合作社的流转地,分红后收入近17万元。“合作社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科学管理,种起地来省力省心,而且与我们种植户‘秋后算账’,这是从未有过的好事。”邓川江说。


孙春生介绍,通过开展合作经营,用工按劳取酬、收益按股份分配,既保证了村民的收益,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018年,决肯村70%的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村队1万余亩土地加入。当年,决肯村人均纯收入2470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


一业变多元


棉花一直是决肯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如今,决肯村棉花种植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换血”、智能化“换脑”,村民驶入了致富快车道。


想种地的村民仍然依靠土地“生财”,但不想种地的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还能做什么?


“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走产业多元化发展之路,为村民增收拓宽渠道,这有利于降低产业单一带来的风险。”孙春生说。


2010年,决肯村通过设施农业项目补贴和农户自筹资金,建起31座温室大棚发展果蔬种植,并成立了庆丰种植合作社,将有意愿参与经营的村民吸纳为社员。


村民张云英如今的生活过得很充实。两年前,她把自家的25亩棉花地流转给了拓垦专业合作社,每年能拿到2万多元分红,她还种了4座大棚的蔬菜,每座大棚一年能给她带来2万元收益。


“大棚种植太阳晒不到,风吹不着,还有农业技术员手把手教,我找到了增收的新方向。”张云英说。


2014年,庆丰种植合作社相继引进有机栽培、无土栽培、母本嫁接等先进种植技术。该合作社种植的黄瓜、辣椒、番茄同年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慕名前来体验休闲采摘乐趣的游客连年增加。


与此同时,决肯村还在农牧结合和规模化养殖上下功夫,通过成立春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主打新疆褐牛养殖。依托“粮改饲”项目,每年轮作玉米200亩,迈出了种养结合的第一步。2018年,该合作社肉牛存栏逾300头,年出栏100头,利润达40万元。


这两天,行走在决肯村,抬眼所见,青绿的棉花苗茁壮成长;蔬菜大棚里,鲜嫩的黄瓜、辣椒正值收获期;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的荷塘景观带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生活在决肯村,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温大贵说。(记者尹小军、王蕾、汤永、吕伊晗)


记者手记

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幸福


29岁的王心愿曾经出去闯荡过几年,但最终还是回到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种起了棉花。


“为什么愿回来种棉花?”


“能赚钱!而且开上大农机也挺酷的!”


王心愿的心愿是好好干几年,也能像其他村民那样,在村里盖一栋新房,成家立业。


抱团大规模经营,收入大大增加;采用大型机械化种植,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在决肯村种棉花当农民,同样很有吸引力。


有吸引力就能产生凝聚力。棉花是决肯村的“宝贝”,村民们也是种棉花的一把好手。而把棉花当作一个产业来做,并做大做强,则需要凝聚起村民的力量。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决肯村希望的田野上,这一切都在逐渐变成现实。(尹小军)


-End-

来 源 / 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 / 陈大庆

推荐阅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中泰集团: 建设一个园区 绿化一片戈壁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在逐梦路上绽放青春光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