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十条巷子走来的魅力山城——阿勒泰


阿勒泰:高质量服务让游客放心游满意归


阿勒泰市全貌。

7月29日,记者在阿勒泰市红墩镇萨尔喀木斯村采访时,看到村主干道旁建了一座水冲式公厕,打扫得很干净。“我们村邻近塘巴湖景区,有很多旅游车辆经过,这个公厕大大方便了游客。”村民库拉西·曼太告诉记者。


小小的村头公厕,折射出阿勒泰地区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阿勒泰地区不仅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注重从细节入手,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


“今年我们持续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解决‘三难一不畅’(上厕所难、停车难、加油难、通信信号不畅)的问题。”据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克川介绍,今年,阿勒泰地区实施29项宾馆建设项目,可新增床位近7000张;新建、改建旅游厕所35座、城乡公厕和餐饮场所公厕1300座;完成14座加油站、5个停车场建设;加强共享通信基站建设,保证全地区范围内移动信号无盲区。


不仅公厕改造升级,民宿服务品质也在不断提升。7月30日,湖北游客王静到富蕴县旅游,夜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没想到这里的民宿建得这么好,房子干净,设施齐全,虽然在村里,但如厕、洗澡等问题完全不用担心。”离开时,王静忍不住夸赞。  


塔拉特村距离可可托海镇5公里,是额尔齐斯河流域源头上的第一个村落,被誉为“额河第一村”,更是远近闻名的民宿村,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人左右。


“民宿不仅要给游客提供住处,更要让游客有美好的入住体验,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可可托海景区管委会矿山地质管理局驻塔拉特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郑东仟说,为提升游客接待质量,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对房屋统一改造,美化庭院,尤其解决了村里的上下水问题,解除了游客的后顾之忧。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要跟上去。郑东仟告诉记者,村里常态化举办烹饪、酒店服务等各类技能培训班,引导村民学习接待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整体提升民宿服务品质。“我们只有服务热情、周到,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村民库丽帕兰·哈布力哈孜说。


今年9月,阿勒泰地区首所高职学院——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将面向全国招生。据该学院党委书记吴建军介绍,该学院拟开设旅游管理、休闲农业、酒店管理等6个专业,今年计划招生600人,以后还将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学院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吴建军说。


智慧全域旅游平台提升游客体验,新建宾馆、民宿让游客住得舒心,开行“空中巴士”让游客出行更便捷……阿勒泰地区努力打造高质量旅游服务体系,让游客放心游满意归。(全媒体记者李春霞、包东喜、张婷)


从十条巷子走来的魅力山城


一座城

阿勒泰市


满城新绿,扑面而来,这是被誉为“金山银水”的阿勒泰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祖国西北端的山城,正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迈向新时代。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类滑雪起源地”“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休闲避暑之都”……诸多荣誉铭记着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


7月25日,记者走进这座山水园林城市,探访城市发展的脉络,感受它的开放、活力、美丽与和谐。


7月24日,在阿勒泰市一街心公园,市民在晨练。


现代新城从十条巷子走来


“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73岁的马立明老人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的阿勒泰市。


老人熟悉并热爱着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退休后走街串巷,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城市的点滴变化。


为了支援祖国边疆建设,1964年马立明放弃在家乡天津工作,来到当时条件极为艰苦的新疆。“过去的阿勒泰是‘四季四路’:春天翻浆路,夏天水泥路,秋天扬灰路,冬天冰雪路。”老人说。


1984年,阿勒泰撤县建市。从此,小城慢慢地越过旧墙基,向周边拓展。造型各异、或高或矮的建筑矗立起来,悄然形成一条宽阔大街。


曾经十条巷子就是山城阿勒泰市的全部,如今这里有32条被命名的道路,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南延、北优、中部改造”的城市规划,让山城向两端延伸,中部亮化、美化让城市品位凸显,过去地道的农牧民也随之融入城镇化的浩荡进程中。


全民动员生态建设装扮山城


站在海拔1360余米的将军山山巅眺望,山下楼群林立,克兰河穿城而过,绿水清流,白云倒映,小城一派泠泠水韵。


2009年起,阿勒泰市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城市亮化”生态建设工程,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体系。


“今年我们植树造林3000亩,明年还有1000亩植树造林规划,计划在拉斯特乡建设4000亩花海。”阿勒泰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张敬阳指着眼前成片的绿荫告诉记者。


10年来,阿勒泰市通过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完成城市周边荒山绿化3.05万亩,种植树木245万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68%,2014年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开展环境治“脏”、设施治“缺”、生态治“污”等举措,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多年来,阿勒泰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以上,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2018年被国家气候中心授予“中国雪都”称号。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阿勒 泰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从定位到地位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末梢变通途,千里之路一日还。


昔日,阿勒泰市饱受交通瓶颈制约之苦,如今公路过境、铁路穿行、航空机场同城,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驶上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快车道。


阿勒泰市区至禾木道路开工建设、一批现代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2018年,阿勒泰市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18.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1%、119.6%。


阿勒泰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余明海介绍,阿勒泰市坚持“以旅游业为主体,牵动一产、托举二产”工作思路,把发展壮大城市经济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打造冰雪产业核心区以及世界冰雪旅游目的地。


一座矿阿舍勒铜矿风景如画


听不到机器的巨大轰鸣声,看不到尘土飞扬的场面,眼前道路整洁、树木葱茏、河水清澈,位于哈巴河县的阿舍勒铜矿犹如一座绿色驿站。


7月27日,夕阳余晖下,五六名工人正忙着给边坡复绿,今年春季新栽种的榆叶梅、红叶海棠、杨树等树种长势良好。


“17年前,这里寸草不生。我们每年坚持春秋两季义务植树,见缝插绿。同时,实施绿色廊道工程,将植树范围逐渐扩展至矿区外部,现在已向外延伸3公里。”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高峰介绍。


绿树掩映中的阿舍勒铜矿(资料图片)。梁勇摄


作为哈巴河县最大的矿产开发企业,该公司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亿元,成为中国铜矿采选行业的排头兵。从2002年开工建设以来,公司始终把绿化美化矿山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累计植树26万余棵,植草32万平方米,矿区绿化率达60%以上,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95%以上。矿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优秀矿山企业、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等。


在矿山追“金”求“绿”的道路上,公司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司发展的方方面面,针对传统矿山生产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通过技术攻关,探索出一条节能降耗、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


矿区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做到了零排放,生产废水经过沉淀循环利用,选矿新水用量仅为0.1立方米/吨。


一个村塔斯特村旅游成名


7月26日,走进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塔斯特村村民王协金家的民宿,大院里新搭建的两座毡房正在做装修收尾工作,王协金抽空招呼着客人。


“今年5月营业以来,每天都有客人来住宿或吃饭。你看,我家的民宿有民族特色主题房,也有古色古香原生态房,现在正在打造‘牛圈酒吧’,里面设有开放式厨房,客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房型。”王协金笑呵呵地说。


塔斯特村以前是该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走土路、住老旧房屋,庄稼地里遍地石头,被称为“石头村”。


如今,水泥路平整舒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布局整齐,民宿产业不断壮大,村民们喜笑颜开。


2017年,作为脱贫攻坚整体搬迁村,乡政府在距离塔斯特村3公里处修建150套易地扶贫搬迁安居房、定居兴牧房,安置来自周边6个行政村的150户451名群众,以塔斯特村为中心,打造“石头新村”。


因为紧邻草原石城风景区,乡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当地脱贫的主要途径。塔斯特村与毗邻的5个村牵手,齐头并进,共同打造旅游综合体,通过发展民宿、农家乐、烧烤园等,打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民宿20家,农家乐两家,烧烤园5家。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特色乡村旅游点。


“转变的是观念,搬走的是贫困,迁来的是幸福。”去年以来,“石头新村”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吉林等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


“石头村”的新变化只是吉木乃县在巩固脱贫成效上的一个缩影。为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和返贫预警机制,切实帮助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今年吉木乃县将继续坚持工作力度不减、工作标准不降,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脱贫不脱责任”的思路,继续实施到户产业增收项目,建强稳定增收支柱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个园文化创意园旧矿蝶变


昔日老厂房焕发生机,如今金山书院已展露新容。7月26日,在富蕴县可可托海镇一片废旧矿区,记者看到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建设中。


7月26日,创意园里的金山书院雏形初现,主厅已举办过两场大型文化公益活动。


“这片旧厂房正在被改造成文化创意园。”金山书院创办人康剑带着记者走进一栋旧厂房改造成的书院。这栋厂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经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贡献,因矿区转型而被废弃多年。去年富蕴县招商引资,康剑与从事诗歌、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创作的6位朋友共同将这片占地6万平方米的废旧厂区,经过评估过户,进行创意设计和改造建设,主要用于公益活动,通过“文化+民宿”实现运转。


“功勋矿”三号矿脉矿坑旧址距文化创意园区“3号院”约200米(7月26日无人机拍摄)。


文化创意园距“功勋矿”三号矿脉矿坑旧址约200米,位于额尔齐斯河的源头,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


据介绍,富蕴县将文化创意园初步命名为“3号院”,并出台政策,帮助首批投资者加快创意开发进程,促进可可托海镇老旧矿区转型升级。(全媒体记者包东喜、张婷、李春霞)


-End-

来 源 / 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 / 杨 凤

推荐阅读


油画塔城 致富路上加速跑


雄鸡版图上最绚丽的尾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