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新疆餐饮变奏曲: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
很长一段时间里新疆人餐桌上基本都是“老三样”
萝卜、白菜和土豆
那个年代,新疆的餐饮店屈指可数
老乌鲁木齐人都记得
鸿春园、百花村、人民饭店
………

对于老百姓来说去餐饮店请客吃饭
那是相当有面子
鸿春园的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是老百姓心心念念的美食
人们从家里带来饭盆
一早在鸿春园门口排队
买上菜后再端回家
烩上大白菜、粉条做成一锅大杂烩
全家人享用,心里美滋滋
那时候,吃顿抓饭对老百姓来说是奢侈的
过油肉拌面则是招待贵客的
老喀什人可曾忘记
通常普通百姓家里一日三餐都是馕
老城的凉粉、烤包子和烤羊肉串
令人垂涎欲滴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饭后到茶馆坐坐
成为人们最好的消遣方式

改革开放春风吹
国家放开粮油购销,农副产品可入市买卖
肉蛋奶、米面油,新鲜蔬菜供应渐丰
个体餐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日三餐不再是“老三样”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新疆百姓的餐桌上,有了手抓肉
拌面、抓饭、汤饭成了主食
茄子、辣子、西红柿、豆角成了家常菜
数据显示
食用油、家禽、蛋奶的消费都成倍增长
1980年乌鲁木齐市民年食品支出不足百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食品支出增加到600元左右
1980年到1988年人年均鲜蛋消费量从1.2公斤增加到9.8公斤
居民饮食营养水平有较大提高

那时
老百姓偶尔会下馆子搓一顿
北门的知青馆牛肉面、红旗路市场的拌面
三桥的烤肉,乌鲁木齐人记忆犹新

还有
五一市场的三号黄面烤肉
27号拌面和17号抓饭王、长江路的霍德烤鸭
鲤鱼山路李氏饭馆的怪味凉面
这些美味小吃令人怀念又难忘
途经昌吉的旅客可记得
路边的四十九丸子汤清香撩人


新疆的丸子汤
南来北往的旅客出门也不再带一大堆干粮
不仅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乌鲁木齐还有了第一家西餐厅
1981年鸿春园西餐厅开业
那时候的年轻人赶潮流来这里相亲约会
喝咖啡、吃牛排,吃饭还用上了刀叉
1983年新疆昆仑宾馆引进了火锅
厨师长手把手教顾客涮着吃
乌鲁木齐还有了海鲜酒楼位于小十字
有海参和鲍鱼
上世纪九十年代
新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餐饮业百花齐放
随着国家“菜篮子”工程的实施
新疆的肉蛋奶菜供应更为丰富
新疆各地集贸市场较快发展
农副产品成交日趋活跃
1998年底全区城乡集贸市场已达1388个
丰富的食品供应让百姓餐桌丰富且多彩
这时候,逢年过节餐桌必有大盘鸡
过油肉拌面成为老百姓家常饭

在伊犁河谷生活的人们
冬天的餐桌上一定有熏马肠
在哈密生活的人们
招待客人一定有羊肉焖饼
诱人飘香,散发出浓郁的乡情
这时候
五湖四海的人来到新疆打工和经商
疆外餐饮也跟随进疆
四川小炒、杭州小笼包、陕西擀面皮

贵州炒米粉、河南水煎包、山东饺子
………
老百姓中午在外就餐时
可选择的小吃多到眼花缭乱
2000年以后
人们是想吃啥就吃啥
逢年过节餐桌上不仅有牛羊肉
还有螃蟹和大虾
餐桌上“海陆空”齐全
不仅如此
新疆人可选择的蔬菜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随着物流运输的发展,冬季疆外新鲜蔬菜大量涌来
就算数九寒天餐桌上也能吃到
菠菜、油麦菜、香菜等叶类蔬菜
逢年过节再也不像以前提前囤菜
节日的餐桌上黄瓜辣子早已不稀奇
还有荷兰豆、百合和韭黄
这时大街上各类餐饮齐全
从小饭馆到社会酒楼再到星级酒店
应有尽有
“洋快餐”也引进到新疆
成为新疆人不可缺少的记忆

随着餐饮业的丰富
人们不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
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的是氛围和情怀
2000年后火锅在新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火锅的江湖英雄辈出
在寒冷的冬天
火锅迅速霸占新疆人的舌尖
聚会吃火锅成为普通百姓最普遍选择

2010年以后
全疆各地美食街区、美食城涌现
包含餐饮休闲购物的综合体出现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野生龙虾
也“游”上新疆餐桌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8年新疆餐饮收入超过444亿元
现在
城市上班族没空开火也不是问题
点点手机,外卖送到家里
周末到夜市、美食街区
就连过去在家做的“年夜饭”
现在也搬进了酒店

如今,餐桌上的岁月悠悠
人们告别滋味寡淡的岁月
日子更加有滋有味


-End-

文 / 于江艳

图 / 资料图片 

漫 画/ 乔 怡

责任编辑 / 杨 凤

推荐阅读


70年·新疆铁路出行变奏曲:从“绿皮车”到“绿巨人”


70年·新疆农耕变奏曲:从“万能”坎土曼到“智慧”装备行田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