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县塔尕尔其镇且克且克兰干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全村39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自治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坚持以拓宽就业门路为突破口,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要我富”到 “我要富”,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颜春燕、张勇报道
且克且克兰干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多年来传统农业自给率低,产业效益不明显,当地群众致富后劲不足。如何增收致富,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拓宽群众就业门路,成为工作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识贫。工作队紧抓入户走访工作,率先摸清全村贫困情况,坚持在扶志扶智上做文章,激发群众就业积极性、主动性。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党支部建立就业宣传小组,担当起宣传教育群众的工作职责,确保党的就业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坚持集中宣讲与入户宣讲紧密结合,积极开设“阵地课堂”“庭院课堂”“田间课堂”,利用“民族团结一家亲”、周一“升国旗、政策宣讲、惠民补贴发放”三结合活动等时机,持续性对群众宣传教育,坚定了村民“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为“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钱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前我就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没有想过出去打工挣钱。工作队耐心细致地宣传,为我‘量身’制定了就业计划,我现在在乌鲁木齐市一家饭店工作,每个月有2600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得到改善,感谢工作队的帮助,我一定努力工作,把日子越过越好。”贫困户努尔艾力·亚森说起现在的生活很开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全力支持老土布纺织项目在本村扎根,工作队积极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广纳产业、吸引就业,围绕实现家门口就业目标,与山西三晋源老土布文化有限公司签订项目合同,申请派出单位给予资金支持,筹资20万元购买棉纱,聘请山西技术人员,采取“企业+村‘两委’+农户”的运营模式,原材料和销售由企业负责,在村委会开办培训班,手把手讲解示范,前来参加培训的村民络绎不绝。目前,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纺织项目已在该村落地生根,成立了“域美纺织有限公司”,主要进行纯棉粗布加工,村民按织布米数计取报酬,其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15户贫困户进厂务工,月均收入在1500元左右。通过在工厂工作,越来越多的妇女思想观念转变了,村民木凯热木·吐尔孙充满自豪地说:“当我第一次拿到工资和奖金时,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老公对我也另眼相看,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南疆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差,我们通过引进产业的方式,打破传统农业结构,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让群众可以随时转换‘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鼓足了钱袋子,日子才会有奔头。”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刘鹏说。工作队坚持在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上下功夫,以村民小组和包户为单元格,利用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在全村开展就业“量体裁衣”活动。逐户摸排富裕劳动力,逐人见面谈话了解就业意向,匹配工作岗位,广泛征求村民就业愿望;工作队队员发挥个人资源,努力挖掘就业岗位,采取“乡村车间+鼓励创业+政府购买”模式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和就近转移就业。
工作队和村“两委”根据村民意愿、个人能力和家庭情况,制定外出务工“1+1”帮扶计划。同时,工作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探索实行就业扶贫“一条龙”服务,广泛筹资10万元改建村级托儿所,为解决村民家中幼儿无人照看的后顾之忧,让村民安心就业。“村里的托儿所让村里的女工放心工作,职工食堂每天的伙食费才1.8元,大家在一起吃饭、工作,其乐融融,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关怀。”托儿所护工阿依尼萨·萨迪尔高兴地说。
工作队为了给更多自主创业的人搭建平台,专项筹资50万元建设村“美食商业街”。浴室、商店、修理店、美容店、饭馆、蔬菜店、五金店、火锅店、裁缝店等26个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次性解决了30余人的就业。卡迪尔·麦麦提因残致贫,在村委会门口摆摊卖烤肉。当得知村里要建设“星光夜市”时,他高兴地说:“在工作队、村‘两委’的帮助下我开了一个烤肉店,我准备在夜市再申请一个摊位,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越过越好。”
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鹏(左一)查看村民大棚种植情况。
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生根,让村民的衣食住行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就地就近就业彻底改变了村民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今的且克且克兰干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主动脱贫的意识不断提高,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定。工作队用真心帮扶、真情服务、真诚付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责任编辑 /杨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