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解三困局,这个村脱贫观念有“三变”


近年来,先后入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本布图镇新布呼村的两拨工作队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思想之困”,让村民实现从“要我干”到“我愿干”的转变;解决“动力之困”,让村民实现从“要我干”到“我敢干”转变;解决“技术之困”,让村民实现了从“干不了“到“我会干”的转变。正是通过精准施策、智志双扶,该村一大批贫困户走上了自立更生的脱贫致富路。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张佳报道



01

解思想之困——

“养鸡哥”主动脱贫变成榜样


胡海雷在照看鸡仔。


在博湖县本布图镇新布呼村有位“养鸡哥”,他埋头苦干,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家致富后,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他就是新布呼村五组村民胡海雷。

1975年出生的胡海雷于2014年通过民主评议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政府帮扶结对干部帕夏古丽第一次拜访他之前,他对脱贫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直到帕夏古丽带着一桶5公斤的食用油、一袋大米作为“见面礼”去拜访他时,他才觉得有点难为情,他拒绝了帕夏古丽的“礼物”,并说出一番让帕夏古丽感到意外的话:“我自己好手好脚的,可以挣钱养活自己,请你把这些东西送给比我更需要的家庭去。”

此后,胡海雷多次跑到村委会,强烈要求取消贫困户。与此同时,他开始积极主动地发展庭院养殖,通过养鸡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2016年,胡海雷成立了博湖县正升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在政策引导下,从外地引进了两万只鸡苗,合作社收入达到80万元;如今合作社已有200户合作社成员,拥有15亩独立养殖场地及一些比较先进的生产设施,而胡海雷也从贫困户变成了镇上有名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为激励更多贫困群众积极脱贫,在自力更生上下功夫,新布呼村党支部以胡海雷的事例作为宣传典型。面对村民的赞誉,胡海雷说:“要想富一定要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前我对脱贫致富想法不多,甚至想都不想;通过跟政府干部交流,再加上这几年的亲身实践,我意识到只要方法对、人勤快就能从劳动中收获自尊、收获信心,一旦‘要我干’变成‘我愿干’,生活铁定能好起来!”


02


解动力之困——
昔日“贫困户”今成“经纪人”

巴喀·玉散组织的劳务队在分拣红辣椒。

家住博湖县本布图镇新布呼村村民巴喀·玉散,丈夫身患残疾,家庭的重但便压在了巴喀一个人身上,由于这一现实原因,2014年巴喀被村里纳为贫困户。

巴喀家有8亩多地,为了增加收入,干完自家活儿后,一有时间她就外出务工。在这个过程,细心的巴喀发现,每到用工时节,种植大户经常找不到务工人员,而村民也不了解用工需求。于是,从2018年起,巴喀开始尝试做“劳务经纪人”的工作。

每年,在农忙季节来临之前,巴喀就联系种植大户,询问用工需求,同时联系村里想外出务工的村民,为双方牵线搭桥。就这样,巴喀从务工人员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劳务经纪人”。

接下来如何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有规模、有序及时的务工,成了巴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候驻村工作队给巴喀支招,建议她把微信利用起来,通过建立微信群及时传达用工信息。

经常跟着巴喀外出务工的村民阿孜古丽·再东说:“以前我们自己的活干完以后,哪里有活也不知道,现在巴喀给我们安排活,我们很放心,挣的钱也多。跟着她干,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昔日贫困户,今朝扶贫人,巴喀只是扶贫扶志的一个缩影。像巴喀这样自身很勤劳,但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信息闭塞、基础设施约束等原因,脱贫动力不足的人员也不在少数,如果能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和政策,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让贫困户实现从“要我干”到“我敢干”转变,从而走上脱贫之路也就不是难事了。


03


解技术之困——
昔日庄稼汉今朝变“技术达人”

王亚军在电焊铺为村民焊接大门。

在博湖县本布图镇新布呼村村委会的活动室,时常会举办一些技能培训课,工作队请来的“老师”主要讲授电焊、面点、烹饪等实用技术知识。由于这些老师本身就是技术能手,所以他们的自身经历对贫困户有很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46岁的王亚军是博湖县本布图镇新布呼村二组村民,家里4口人仅有两个劳动力。2014年,王亚军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除了种地,赚钱的路子对王亚军来说很窄。

2019年,王亚军的父亲因肾部肿瘤住院治疗花了3万元,一家人还背着两万多元的债务,这个平日靠种地和打零工勉强度日的家庭顿时陷入困境。同年9月,王亚军参加了博湖县人社局组织的免费电焊培训课程,拿到了“焊工证”;12月,他又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汽车电路维修培训,获得了汽车电路维修从业资格证。这两项技能让王亚军的年收入第一次超过两万元。收获了“技能红利”,如今的王亚军对脱贫致富信心满满。

王亚军没想到,短短一个月的电焊工培训,就让全家收入增加了1倍。如今“双证”在手的他更是成了村民眼中的的“技术达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能培训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凭借技能证书闯出脱贫新路。据博湖县人社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王健介绍,有些贫困群众因为缺乏技术,面对贫困无计可施,组织实用技能培训,让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从“干不了“到“我会干”的转变,从而走上了自立更生的脱贫致富路。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任编辑 / 胡晓蓉

推荐阅读


家门口实现致富梦,日子越过越红火!


树上结出“糖包子” 成为村民“致富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