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凭啥能吸引他们
北京教师王洪忠16载援疆:给和田孩子实现梦想机会
王洪忠,一名普通的北京教师。在援疆前,王洪忠只知道新疆特别大,占了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再有就是库尔班大叔要去见毛主席。他没听说过和田,更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到新疆的广阔天地,一待就是十几载。
“援疆之路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我都不得而知。带着援疆的满腔热情与憧憬期盼,我就出发了”。
1999年6月23日,王洪忠作为北京第三批援疆干部来到和田。到了和田,王洪忠才知道什么是苦,那时的和田到处是尘土,每年280多天的浮尘天气,喝的是涝坝水,吃的是干馕,坐的是毛驴车,根本不可能跟首都北京相比。
由于和田交通不便,学校各项基础教学设施设备都很落后,每当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好”的时候,“瘸腿”的桌椅都会咯吱咯吱响。尽管学习环境如此艰苦,但每堂课迎接王洪忠的是学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在王洪忠心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分明是期盼自己为他们答疑解惑;那冻得红扑扑的脸蛋,分明是祖国西部一轮轮待升的太阳。
2012年,王洪忠结束第一次援疆工作,回到了北京。时隔三年,他再次来到新疆支教。走在校园路上,偶遇曾经教过的孩子,让王洪忠感触颇深。他没想到,时隔十二年的师生情不仅未曾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忘却,还使自己更加深刻地感知到了援疆政策对和田人民的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看到学生考入理想院校。刚刚回到学校,他便忙着了解学生们的高考成绩。与学生聊天的过程中,王洪忠了解到,有的孩子考上了美国普渡大学读博,有的如愿成为公安干警,有的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留校教师,还有的在和田当上了乡书记造福一方百姓……
王洪忠看来,援教的意义和作用,早已超越教育本身,给了每一个和田孩子实现梦想的机会,让他们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教育援疆没有终点。援疆已近十六年,王洪忠的援疆梦、教育梦、中国梦仍在继续……
北京援疆干部马博洋:心贴心沟通,语言不是障碍
跨越4300公里,穿越苍茫云海,一路西行,到达欧亚大陆腹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和田。
北京援疆干部如“英雄树”胡杨一般坚强地在这里扎根,传为佳话。
马博洋,一名来自北京的援疆干部。2013年,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科学援疆、深化产业援疆”的统一部署和市委组织部的安排,马博洋主动申请,经批准后,携妻子和年仅四岁的女儿,来到和田任职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产业合作部副部长,兼任和田地区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开展对口援建工作。
“我之所以把全家带到和田,就是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援疆工作任务中,把和田各族群众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和田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时间是无形而抽象的,但在和田这座城市,时间却可以化作有形,被真切地抓在手中。
马博洋上任后,迫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让和田百姓增收。
为此,马博洋所在的产业合作部,积极契合国家“京津冀一体化”首都产业功能疏解的工作要求,为新疆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其间,促成《共同推进和田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书》、《建设柔性节能保温篷房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书》等多项战略合作,投资金额1.6亿元,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600余个,实现产值1亿元,达产后年销售额可达3.5亿元。
届时,和田将成为全疆首个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实现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无限研发和创新。
在参与对口援建工作期间,马博洋经手项目已有36个,涉及投资金额约4亿元。其中直接推动实施新建产业援疆项目1.75亿元,续建产业援疆项目2.25亿元,收尾项目共18个,竣工验收新建项目1.75亿元。
作为一名来自北京的援疆干部,马博洋身体力行,践行“北京精神”,坚持“首善标准”,用“首都真情”建设美好新和田,使和田各族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这背后,离不开他的妻子——“援嫂”宋懿璇的支持与牺牲。
“两年过去了,我开始理解他的使命与担当,开始领悟新疆在他心中的分量,明白自己的付出就是对他工作的无限支持”。为了让丈夫全心投入援疆工作,曾留学悉尼的宋懿璇,主动申请从中国银行总行调岗,进入和田地区分行工作,带着4岁的女儿,与丈夫在“异乡”开始了这个三口之家新的生活。
一批批北京援疆干部和新疆各族干群团结一心,用辛劳与汗水融汇成丰沛的水源,用创新发展的理念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滋养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绿洲,前仆后继地谱写着“京疆一家亲”的赞歌!
|来源:凤凰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