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他走的路能绕赤道近两圈
一条路,从班组到中哈边境的界碑,20公里,他走了14年;
他向往繁华的世界,但每天守着的是这20公里路,他熟悉路上的每个路标,甚至每根稻草;
一个国门铁路的巡道工,一个平凡人的大情怀,今天一公里君将带您走近他的生活。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吴奇 张永恒摄影报道
2月16日上午10点,在祖国最西端的阿拉山口口岸,45岁的张小龙背着工具包,冒着零下24度的低温,开始了一天的巡检任务。他从阿拉山口车站二场出发,向西步行到中哈边境接轨点,然后再折回头走到阿拉山口站东侧的乌兰达布森车站,全程20公里。这段路,他已经走了14年。
张小龙是乌鲁木齐铁路局奎屯工务段乌兰达布森正线巡养工区的一名巡道工。2002年,张小龙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来到了2700公里外的阿拉山口口岸。在随后的14年时间里,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他一直默默走在这条路上,累计走出77000多公里,绕赤道近两圈。
张小龙的工具包内,装着信号旗、对讲机和折尺等工具,这些都是他在巡道过程中必须用到的工具。
在线路上发现的设备质量问题,张小龙都会详细记录在自己的巡检记录本上,作为设备整治的依据。
冒着零下25度的低温,张小龙行走在国门铁路线旁。
经过阿拉山口车站,张小龙驻足等候,要等着列车通过后再继续巡视线路。
张小龙正在用铁路专用的电话向调度汇报当日线路巡检情况。
张小龙正在阿拉山口车站一场内检查铁路道岔柜面上的损伤情况。
张小龙脚下的路,很多都是他自己一天天巡线踏出的便道。
虽然在国门巡视了14年,但张小龙从未在中哈边境的界碑前留影。征得边防战士的同意,笔者为他和界碑拍了14年来的第一张合影。
中午13时,张小龙巡视完接轨点的情况后,开始折返,走向14公里外的乌兰达布森车站。
下午17时20分,张小龙走回了乌兰达布森车站,完成了一天的巡道任务。
下午19时许,张小龙在工区食堂打饭,这是他今天的第二顿饭。吃完饭,看看电视他就要休息了,第二天他将继续巡视这一段国门铁路。
张小龙是一名平凡的巡道工,但却坚持做着不平凡的事,用乌兰达布森工区班长李生希的话说,张小龙是工长的“眼睛”。因为巡道工的任务不仅仅是“走”,铁路轨面变化、钢轨伤损点、路基几何尺寸、线路积雪厚度、铁路道路两旁围栏破损等等内容,都是他巡视检查的范围。发现问题他会一一记下来,反馈给单位,然后单位再安排作业计划。14年来,线路上的每一处变化他都了如指掌。
乌兰达布森至阿拉山口口岸铁路接轨点的这段铁路,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最西端的铁路,也是中欧、中亚班列的必经之路。这段铁路的质量,关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畅通。
常年走在国门铁路线旁石渣路上,最费的就是鞋。张小龙说,质量好一些的鞋也只能穿三个月。14年来,他大约穿坏了近70双鞋,用坏了近100个工具包。
张小龙的话很少,他想的最多的,就是保证这条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铁路能安全。今年春节,张小龙没有回家过年,守护这段国门铁路线安全顺畅的职责,已经融入他的血液。
随着铁路设备改造的不断推进,这段国门铁路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全自动闭塞,届时,张小龙将告别自己的“巡道”生涯。对此,不善言表的张小龙显得异常坦然。
“只要国家越来越好,我们干啥都行!”这句话,让笔者感受得到一个平凡巡道人对国家发展的拳拳赤子心。(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宣传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