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愤然自焚,“为了孩子上学”已成中国家长的利益底线

2016-05-22 沪法网


版权声明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胡印斌

本公号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您认为该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15021266264核实处理。

对于中国的家长而言,孩子实际上已经成为底线式的核心利益。孩子的受教育权大于天,任何以此为借口的调整,都难奏效。自己可以忍受不公和压力,而在孩子身上,却可能因为这些不公和压力而爆发。


据千龙网消息,20日上午9时许,在北京昌平区政府门口一外地男子自焚。据称,自焚者系一非京籍家长。因为租房税缴纳日期滞后,孩子不符入学要求,家长在街道、小招办、区政府来回折腾了两周。20日是昌平区采集信息的最后一天,妻子早早来到区政府门口哭诉,丈夫心情急剧低落,难以自控自焚。


根据碎片化的已知信息,不难拼接出一幅相对完整的图谱:当事人先是拼全力“对标”,比照相关规定,试图一点点“锯掉”孩子入学需要的所有门槛,但却在租房税面前卡壳,以前的所有努力付之流水,孩子依然上学无望,当事人彻底崩溃。


奔逐于公门,内心想必比天气更灼热。一个正常的公民,为了孩子受教育之事,何以要经受这般折磨?


其实,早在这事件之前,非京籍家长们就因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在自媒体发泄或打气。家长们全力冲刺,希望自家孩子能够符合标准,合法地坐在北京市小学的教室里。或许,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晰地意识到,脚下的北京是那样近,又是那样远。


觉得近是因为,他们在北京已经生活多年,日日行走,早已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而且,也希望孩子能在北京上学,通过“家人父子”的方式,参与到这个城市中来。


觉得远则是因为,他们发现,要想满足有关部门开列的入学条件,太难了。根据媒体的梳理,入学“5证”(父母或监护人的在京暂住证、在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的基本门槛,实际上能够延伸出“28证”。人在证途,诚非虚言。


不仅如此,更有不少极为严苛且难以事先准备的“相关材料”。比如,要有入学所在区的社保记录,仅此一条,就让多少跨区上班的非京籍家长们泪奔。


有媒体统计,“相关材料”还包括:父母双方劳动合同、社保记录、在职证明、父母双方所在单位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结婚证、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租房合同、房租完税证明、房租完税发票、居住房屋的水电费单据……


不能说这些“材料”完全没有必要,但一方面,它大大推高了社会运行成本,奔波与证途的家长不得不绞尽脑汁设法去搞证,在区域内人为造成了行业、住房等资源的错配。另一方面,此举也导致了部分适龄学生难以上学的情形。其中,相当一部分孩子或者只能送回原籍,或者送到河北廊坊等地求学,由此也使得亲情割裂,人为制造留守儿童。


公共政策本应通过提供便捷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这其中,首先应该多一些治理的思路,立足于标本皆治,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种以拒绝孩子入学来绑架家长的做法,非但不可能达到疏解人口压力的目标,反而会刺激社会情绪。


大城市疏解人口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不能一刀砍断,甚至成为“要命”的政策枷锁。从长远看,民众与城市的互动也应该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还涉及到现代政府从管控到治理的转变。


对于中国的家长而言,孩子实际上已经成为底线式的核心利益。孩子的受教育权大于天,任何以此为借口的调整,都难奏效。自己可以忍受不公和压力,而在孩子身上,却可能因为这些不公和压力而爆发。此前各地因为高考指标调剂出现抗议事件,已是前车之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