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更直接 : 陈丹青答[看理想]观众问

2015-08-17 看理想
写在前面的话
了解陈丹青老师的人都知道,他说话总是一针见血,哪怕不直接回答问题,也是一语戳破问题的实质和问题本身存在的问题。
这样的回答,可能一时半会让人觉得有些语塞,或是无法理解,甚至有点“狠”,但往往在过后细想,才明白这些简短看似犀利的话,却真担得起“大实话”三个字。

因为工作安排的原因,陈丹青老师无法像道长、马芳老师一样和微信群的朋友进行实时交流,所以我们收集了一些问题,陈老师在工作之余回答了一部分,加上我们探班时补充的问题和剧照,今天一并分享给大家。


今天也是最新一集[局部]上线,丹青老师由女性主义开谈,为我们介绍了两位顶喜欢的民国女画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收看节目)


问题1
听说陈老师不太喜欢抛头露面,可是好像又有特别多人喜欢您、仰慕您,希望您站出来发声,给公众另一种声音听,给这个不甚完美的社会一点颜色看。想请问陈老师,您是如何处理自身私念跟公众或者社会期待、需求之间的矛盾的?
陈丹青:很抱歉,我不是公务员,不考虑“公众”的。我考虑读者,做了视频后,考虑观众。但我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他们是谁。所以我只考虑做好手里的事情。
近年只做两件事,一是关于木心的,去年弄纪念馆,今年弄美术馆。二是和理想国有关的事。《局部》就是理想国要我做的。其他事,几乎都谢绝了。

问题2
陈丹青老师说局部是自己的一个订件,他怎么看这个订件?如果可以的话给自己这几集的作品一个简单的评价?
陈丹青:理想国的刘总,还有“看理想”总策划梁文道,都是我老板。老板交代下来,就做。我评价《局部》是不合适的,也评价不了,请观众评价。

问题3
陈丹青老师每期局部是先想好主题选画还是想到画再定主题,[局部]选材有什么标准吗?
陈丹青:我不是学者,更不是职业媒体人,做一集,想一集,最伤脑筋就是下次讲什么。

问题4
最有感触的就是您讲未完成的画,木心先生在《战后嘉年华》说“我所见过的生命只有行过,无所谓完成”,同样《文学回忆录》没完成也是无错的。在《战后》木心排比出几组完成的和未完成的。那么,陈老师你觉得木心完成了吗?另外,我爱你和木心一样多。谢谢你。
陈丹青:以我对木心的了解,他不觉得自己“完成”了。他有太多遗憾。你想,他五十六岁才恢复写作。绘画生涯也被一再中断。

问题5
您和木心先生都曾提到过,艺术家往往都是天才,并且很小就狰狞地体现出超群的才华,音乐、绘画、写作等等。我在看你讲的《局部》时听到一句话很有感触,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那有没有艺术家从一个普通人,饱经风霜后升华为一个艺术家的?
陈丹青:普通人—饱经风霜—艺术家。万万分之一。

问题6
您做《局部》的初衷是像木心先生一样授课给愿意听的学生吗?如果是,那我这四体不勤毛毛糙糙的您也能有教无类还不花钱简直太幸福了~
陈丹青:哪有授课的意思。除了画画,我做的所有事都是别人叫我做的,包括《局部》。

问题7
媒介都有它的倾向,欧洲一直有肖像画传统,而中国画中的人物面部大都只是线条,您觉得这是否和欧洲人的脸立体感强(高鼻梁,深眼窝)、更适合绘画表现有关?
陈丹青:洋人脸有凹凸,中国脸扁平,这是上帝干的事,没办法。

问题8
请问为何宋代及以前的绘画水平很高,但是元朝以后开始示弱?
陈丹青:魏晋、隋唐、两宋,工笔重彩好,元明清水墨画好。

问题9
中华文脉到底断没断?
陈丹青:瞧这句问,文脉断矣。

问题10
您和梁文道老师的“老友记”对谈,第二部分讲到亚洲文化及中国流行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现状上有种越听越悲观的感觉,而且视频收录的内容好像也还没聊完就掐掉了。里面您提到了一个延续了很久的“快乐的自暴自弃”的状态,您觉得这依然会延续下去吗?
在一个管制还是如此严厉的环境中,是不是中国主流文化市场没有办法从这样一个有些扭曲的状态调整过来呢?是不是也能慢慢自我调整、得到改善?常常会觉得其未来不能想象。
陈丹青:建议去听许多别的现成媒体节目——到处都有,一定会越听越乐观。

问题11
陈老师,说到艺术中对待死亡的问题,我觉得根源在于:西方文化多出自圣经,中国在儒家孔子。圣经内容又多是犹太人的苦难史、耶稣的死亡与复活;儒家讲求修齐治平,孔子曾言“子不语怪力乱神”。我觉得是这一点决定了西方绘画多死亡、尸体,而中国绘画则不是。不知道老师您是否认同?

陈丹青:你说的都是理论话。我在《局部》里的种种意思,是要你多看,不要多想。

问题12
陈老师,在国内关于死亡我上次被震撼到是看大足石刻群的地狱仙界的雕刻,我觉得中国的石刻和壁画都多少有宗教的色彩,但是大足石刻这个之所以这么震撼我,我觉得是因为它是儒释道三个宗教融合的作品,对于死亡的思考更为宏大。老师看过这个石刻吗?您怎样认为呢?

陈丹青:1995年我去过云冈。我一秒钟也没想过这是儒释道还是死亡的思考,就是看。看到那么宏大的雕刻,脑子是空白的。

问题13
丹青老师,我对《流民图》的内容有一点不同意见,不知道是否大不敬。画中似乎是蒋先生的情怀,是真实的流民吗?他们果真会这样相亲相爱吗,会不会易子而食,会不会仰天怒骂,为了自己活下去不顾他人?感觉如果一个人受这幅画中的情怀去帮助流民,一定会被击得粉碎。这幅画是不是有对灾难中人的美化?

陈丹青:你这样想《流民图》,很有意思,也很深刻——你亲眼见过灾难中的人群吗?

问题14
对于陈老师在《初习的作品》最后提到的问题,我觉得是因为现在的美术高考老师为考试而教授方法,学生为考试而学。所以奇形怪状的艺术脑袋全都变成了正方形……但是梵高是因为自己想画才画的。我觉得动机和阅历是关键,老师认为呢?

陈丹青:梵高阅历太少,38岁就死了。我的阅历是梵高很多倍,可是休想画出他初学时的画。

问题15
A:陈老师,枯燥的美术史怎么才能延伸到欣赏的艺术,如何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准?
B:陈老师,一幅画该怎么赏析,是多从技术细节,还是整体意图,可否提供一下您专业的赏析角度?
陈丹青:以上两题一并作答——“延伸”、“欣赏”、“提升”、“技术细节”、“整体意图”、“赏析角度”——天哪,我宁可不识字,也不用这些词。



探班补问
为了弥补没有实时交流的遗憾,我们特别探班《局部》,在录制间隙让陈丹青老师回答了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p0162jx7y3e&width=500&height=375&auto=0


剧照放送



摄影/杨明


点击“阅读原文”收看最新一集[局部]:民国女画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