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不要让孩子学音乐? | 杨照×李其叡“古典音乐赏析会”

2017-02-08 文化周末 看理想



去年9月,在东莞文化周末剧场,杨照和女儿李其叡为大家奉上一场小而美的古典音乐赏析会“从古典到现代的音乐情感”。




古典音乐赏析会

现场对谈及演奏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32b9xfm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内容提要

00'15"  杨照:要不要让孩子学音乐?

06'40"  杨照:音乐形式形成“专注”的美德

08'05"  杨照:孩子正面对一个机器越来越厉害的世界

11'35"   杨照:学音乐的小孩感情更加复杂细腻

12'00"  李其叡谈演奏音乐的感受

13'35"  李其叡演奏开始(现场演绎了贝多芬“告别”奏鸣曲、肖邦一号叙事曲、普罗高菲夫第四号奏鸣曲)





文化周末专访

专访录音&文字节选



Q:在您的新书里,您提到,“音乐就在我们的呼吸里,可以以一种既相同又独特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在一呼一吸里体悟。”是否与禅修的呼吸有什么相似之处?


A:我期待读者不再光凭听力和感受去接触音乐,而是动用全身细胞,与古典音乐发生各种可能发生的关系。音乐跟我们产生的关系远比想象的要来得自然,来得清静。


西方古典音乐跟其他文明或其他时代的音乐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人类创造过的最复杂的声音,而且它有意识地朝着复杂的方向去发展。因为它够复杂,所以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接近、去和它发生关系。


在《呼吸》里,我就提醒大家,可以用触觉来感受音乐,可以用记忆来感受音乐……这个时代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视觉记忆占了记忆的太大比例。但其实因为视觉上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反而不够深刻和长久。而视觉以外的其他记忆被钩起来的时候,会比视觉更深刻和恒久。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从马德莲小蛋糕的味觉开始的。如果你是一个习惯听音乐的人,音乐会一直不断地引导你回到一些场景,回到一些记忆上面去。


而这些创造出来的声音的复杂性,以及复杂性中产生的秩序的美好,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就像呼吸一样,我们可以用这么自然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音乐。


Q:该如何理解“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这句话?


A:音乐的开端纯粹是自然的。比如说音高,一根弦的长度变成原来的一半,它们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完全和谐的;再变成1/4,这三个声音完全和谐;还有更神奇的,变成1/3长度和原长度的声音也是和谐的。这一半归功于物理,另一半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听到这种声音,我们就觉得很舒服。我很希望我们从一开始就这么告诉孩子:不同的文明在不同时代都创造出音乐,就是因为音乐的来源最自然。我想你小时候上音乐课会教3度、5度,1、3、5三个音放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最基本的和声。可是你知道吗?1、3、5跟直角勾股弦定理完全符合,那是非常神奇的。


我再用减七和弦来举例。这是一个特别的和弦,任何一个人听到都会觉得非常不和谐,不平衡。就像一个人靠在那里,需要找一个平衡端来拉扯回来。


注:减七和弦

在减三和弦的基础上再加减七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dim7或小写英文字母右下角标“7”并在右上角标圆圈来表示。如SI、RE、FA、降LA和弦表示为Bdim7或b7°;LA、DO、降MI、降SOL表示为Adim7或a7°。


另外一件事情是节奏,我们感受节奏和心跳、呼吸有关,这也是完全自然的。我们怎么感觉到快和慢?答案很简单:如果它的节奏比我们的呼吸慢,我们就觉得是慢的。什么时候觉得声音是快的?通常就是节奏比的心跳快。呼吸和心跳就决定了我们对音乐节奏的感受。最复杂、最有趣的就是介于呼吸和心跳之间的节奏,这里有太多变化和感受的可能性。统统都在我们的身体里,你的大脑是收听音乐的器官,当你收听到了后,身体的其他器官也会起反应。


Q:高晓松说汉人血液,骨子里已经没有音乐细胞,你怎么评价他的这个观点?


A:汉语最大的特色是有音高的,这和德语和意大利语都不一样,我们的汉语基础就决定了音乐本身,比如意味这两个字,如果我们去写音乐,一上一下的音调去修改,念出来就会成为以为,那么就听不懂,语言的抑扬顿挫限制了音乐,但是对于未来,我抱持乐观态度,随着未来听音乐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享受音乐的重点在于我们是否开放自己的心灵与身体,去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给予的不同启发,当你做到了这一点,音乐就会真正进入你的身体。


Q:关于天才与音乐神童的问题。不少媒体对李其叡的描述是:天才钢琴少女。


A:第一,我女儿是一个合格的钢琴演奏者,第二,她不是一个天才,第三,我其实不完全相信有天才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有天才。这和买彩票一样,你花2元,然后中2亿。这个道理和生一个音乐天才是一样的机率。怎么可能会生到我们家来?我希望家里有琴童的家长不要觉得孩子是天才,因为那只会坏了你对小孩真正的认知和评估。另外,什么叫音乐的天份,我认为没有这回事。女儿学习音乐的过程,其实给我们制造了非常多的焦虑:她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多远?怎样让她形成习惯和生活态度,去培养她所需要的能力?这是无穷无尽的难题。相比碰到一个天才,是更现实的、更大的难题。每天都要跟音乐家必须具备的所有的条件不断搏斗。李其叡很清楚她缺乏一种天分叫去琴房练琴的天分。要反复的把艰难的曲目练过去,不是说天分不重要,天分应该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家长应该利用这个集合体,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发挥,引导孩子找到属于他的对的路子,这是家长和老师该有的责任。


Q:作为你的忠实粉丝,我有在用手机APP听您每天中午主持的“一点照新闻”,喜欢您主持的风格和普及古典音乐知识的方式,那么,作为一个古典音乐研究者,相信您一定会碰到很多发问者,您遇到最普遍的问题和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A:最普遍的问题是“听音乐需要用这种方式听吗?我们不能就只是感受音乐吗?”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纯粹用感受去听音乐,但我觉得太可惜了。有太多太复杂的音乐,如果你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去理解的话,是没有办法。我印象最深刻的问题就是,去年在台中,一个大概9岁的小朋友,举手问我说:“杨老师,可不可以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音乐?”这哪是个笨问题?这是可恶的复杂的太难的问题。我很简单地回答:会有音乐是因为人有一种本能,可以分辨出来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音乐让我们把有秩序的声音跟一般的、没有秩序的声音区分出来。我非常喜欢这个问题,当然也意味着我觉得我的回答也还不错。


Q:从您学音乐开始到现在这么多年,古典音乐普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我今天做古典音乐解说的部分原因,那就是一般人在音乐素养上没有太多的进步。不止台湾,大陆也一样,我们没有像样的音乐课,没有在孩子耳朵成长的最好的时间,让他们懂得怎么听到声音、怎么分辨声音、怎么去理解音乐的道理。因此就产生了落差,专业人士现在能够演奏和理解非常复杂的乐曲,但一般人听不懂或者根本听不到。因此台湾听众会因为赶流行、追大名字等各种原因进音乐厅听音乐,但是大家只能够用感受的方式去听。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听这么多的音乐,而且不会觉得需要这么多音乐。很多人觉得我好像应该试试看听听古典音乐,但是听了一场两场,就觉得没有动力听第三场、第四场。接触古典音乐的机会很多,但是留下来听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把古典音乐变成生活当中必要部分的人,就非常稀少了。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大的问题。



本文经文化周末微信号:whzm2005)授权转载






采访所提杨照新书

《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阅读原文可购买

内容简介


音乐就在呼吸里,就在身体里,就在人生里,就在历史里。


古典音乐从来不会拒人于门外。再复杂的音符形式,只要有一些背景的准备,只要对人的某些根本际遇有所共鸣,我们就能进入作品里。

这本《呼吸》是一份明确的邀请,请大家来看看这明明广大且自由开放的音乐花园。没有围墙,有无数多条路都通往这座花园,从哪条路都进得来,进来之后,任何一条路又都会将你带往更多藏着惊喜的路。

——杨照


作者简介


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刊总编辑,现为“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主要著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想乐》《迷路的诗》《寻路青春》,以及现代经典细读、古代经典选读系列属数十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