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逃得掉广告的包围吗?

2017-02-23 看理想

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充满密集的视觉信息,而这其中大量的影像,就是广告。


我们每天活在被广告包围的世界,却似乎已经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广告说我们只要多消费,就会更富有,虽然我们在花钱后,只会变得更穷。广告给我们的许诺究竟何时才能实现?而广告与艺术,与油画又有什么关系?


今天,道长继续为大家介绍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


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收看 [ 一千零一夜 | 广告从不实现它的诺言 ]





观看之道(二)

广告从不实现它的诺言

本文节选自 看理想 [一千零一夜 ] 第158夜

 


我们每天都被广告包围,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那一切广告里的影像,全部都属于未来世界。

——梁文道


这是影像复制的世界

 

二十世纪初非常伟大的德国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这个文章的标题到了今天,很多人也许会发现我们在很多的场合,文字都会见到有人用了,这个标题叫什么呢?叫做《机器复制时代的影像》。什么叫做“机器复制时代的影像”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我们人人都见过,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的呢?你第一次见到这幅画不是在卢浮宫吧?你说不定是在电影、商品包装、电视、杂志、书、网络上见过……今天我们活在大量的影像都能够被复制的世界里面。

 


《观看之道》告诉我们,在这个机器复制年代的影像世纪里面,我们看到大量复制的影像、艺术品,它们对原来的那些原装正版的艺术品,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第一个影响就是表面上看,艺术民主化了。在很早以前,尤其是在欧洲,艺术是一种庙堂里面的东西,它原来固着于教堂之中,它是一个依附于神圣祭坛,代表着宗教的权力跟财富的一种装饰品。

 

后来慢慢地,开始有人创作艺术,是为了要拿去卖了,卖给一些新兴的富豪跟富人。但是他们拥有这些伟大的艺术品,仍然是一般人无法触及的,直到这些东西被收进了博物馆。但是就算是在博物馆,哪怕它是公共的,也都不是我们人人能够常常去看得到的。再来,就有了照片,有了复制品。于是这复制出来的影像,就充斥了整个社会。

 

有时候,我们会把这些复制回来的影像,一张画片,一个照片,我们把它贴在床头,上面还贴着自己的家庭照。或者放在书桌上,跟我们别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



这么做,是不是很对不起这些艺术原作,是不是很不懂得欣赏它们呢?约翰·伯格告诉我们,当然不是。这个才叫做真正的让这些艺术的经验,跟我们日常的经验,发生关系。不要忘了我们上集讲过,约翰·伯格自命为一个说故事的人。一个说故事的人,就是串联起不同经验的人。


话外再提一点,就是我之所以特别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身为一个左派的作家跟艺术评论家,他从来都不是那么教条地、工具地,去要求文艺创作必须要反映一个集体的人民性,或者代表某个阶层。相反的,他永远都看到个体的重要,个体生命经验的核心位置。所以在他的文艺观念里面,集体、阶级,从来都不跟个人相对立。我们的个体总是跟集体有一个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看到真迹你真的感动吗?

 

这些影像跟我们日常生活发生关联,并不表示,艺术品的原作因此就失去了意义。比如说你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千里江山图》的真迹,你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的真迹,你一定会说,哎呀了不起,太伟大了!……哪怕那些影像,你看到那个画,早就在别的地方看过无数遍,你依然要为你接触那个真迹的那一刹那觉得很感动。请问你在感动什么?

 

这里面其实有些感情,是我们自己告诉我们自己的。我们告诉我们自己说,这是真迹啊!很有可能你挤在那么一个人满为患的展厅,看那幅画,看得一点都不清楚。其实你所看到的甚至比不上你在画册、电脑屏幕上面看到的清晰。但是你为什么还是要那么感动?因为你脑子里面告诉你,你看到了真迹。

 


这个真迹在今天,约翰·伯格认为,它最大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市场价值。艺术品原来被锁在宫殿之中,教堂的墙上,或者私人的贵族的珍藏里面。但是现在,当这一切原来的这种崇高的、秘密的、私人的,这种神秘的神圣的性质消失之后,替它补充回它的价值的就是市场。也就是说,你拥有的复制品都是不值钱的。但是那个真迹,它是价值连城,它最大的意义跟价值,就是它值钱,如此而已。

 

难道艺术品的真迹,完全不重要吗?难道原作就跟复制品没有任何的分别吗?当然不是。有的画,它的复制品再怎么高仿,还是没办法取代你看到的真实原版。比方举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油画,以画来讲的话。油画有什么特别呢?油画因为它特别的有质感,它因为一层一层的那个油彩,它使得一幅平面的画,会呈现出某种立体的光泽。

 

 

油画是一份财产清单

 

那么为什么油画它会那么的流行?后来主宰了欧洲艺坛五百年,除了它写实肖真之外,还有个更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就离不开它刚才说的那种写实的功能。也就是说因为它写实,所以它拥有了一种很神奇的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呢?

 

 

整个欧洲的油画传统,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占有。也就是说,那些油画它们栩栩如生地表达出了那些聘请画家来画画,或者要买他们的画的那些人,他们所想要拥有,以及他们已经占有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会看到,一些油画里面,那些肖像画里面,那些主人翁,穿着很漂亮的衣服,很华贵的装扮,然后身边摆着一些很珍贵的一些珍奇的玩物,或者是远方而来的标本,或者家传的古董……一起出现在肖像之中,等着这个画家把它们画下来。

 

为什么呢?他等于是要用那些画,来再确认一次,自己拥有什么,而且要在画里面表现出自己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比如说自己的衣服,自己的穿着。然后在那些画里面,他们摆出的某种的姿态,某种的眼神,表明他们的社会地位。所以这种画,它同时表达出他拥有的物质,同时也表达出被画的那些主人翁,他所拥有的抽象的地位跟身份。

 


而这些画,它本身你就可以说,是这些物主或者肖像主人的,他们的一个财产目录。约翰·伯格就举了一些例子让我们看到,有过这么一些的有钱人,或者一些贵族,他请一些画家回来呢,画的是一些,他所拥有的一大片的土地、田产,那一片原野上面的河流,都是他们家的,要把它画下来。所以说油画是什么?油画就是财产,油画代表的就是富裕,就是身份,就是地位。

 

久而久之,尽管油画这个东西,不再只是有钱人才买得起了,但是一般人也仍然希望透过一些油画,来表达他们渴望拥有的一些东西,或者他们证明自己拥有的东西。

 

举个例子,荷兰在十五、十六世纪之后,开始流行一种画叫风俗画。那些风俗画都是有道德寓意的,讲的无非就是一个人,他怎么样努力工作,勤奋向上,非常的自制,非常的节俭朴实,于是,他成功了。或者是告诉你,一个人不要贪心,不要追求虚荣,不要过度地纵欲,否则你就会失败。是典型的早期的新教徒,那些资本主义者们,他们的一种价值观念。



这些风俗画,画的都是这类主题。而买它们的人是什么人呢?就是这些新兴的,刚刚赚上钱的一些小商家,新兴的小资产阶级。他们买这些画,是为了要来说明,他们拥有的美德是什么,他们拥有的美德全都表现在这些画之中了。

 

所以油画是一个财产,是一种目录,是一种见证。再到后来,今天,我们拥有油画的人不再是这么想了。可是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高级的酒店、餐厅、会所,墙上一定要有一些褪色的金框镶起来的,裱起来的油画。那些油画画的东西呢,跟拥有这个俱乐部的主人完全没有关系,可是它依然代表着一种富裕、地位尊贵那样的一种感觉。

 

 

广告是新时代的油画

 

到了今天,我们油画已经不再是最流行的一种的艺术媒介,更不是我们日常最容易见到的一种影像,我们今天最容易见到的影像是什么呢?那就是广告。在1972年的时候,约翰·伯格就在《观看之道》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广告。

 

以一个讲艺术的节目,或者教大家怎么去看艺术的书来讲,忽然之间从油画跳到广告,或者现代的种种的报纸上、电视、杂志常见的广告,好像非常的穿越。其实不然,约翰·伯格总是不会忘记让我们了解,伟大的古代的艺术品所构成的艺术史,以及今天我们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之间的种种看到的影像的关系。

 

在这里,他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看到的广告,跟古代欧洲的油画,是有关的。有关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有很多广告,它的构图、它的语言,几乎跟过去那些油画是一模一样的。



那些油画它是要展示出一种,那些画的拥有者,那些买家,他的美好生活。而这些广告,当它要特别的透过展现一些物品,以及拥有、使用这些物品的人,他们活得是多么快乐,多么美满的时候,他们当然也会用出类似的构图,类似的表现方法,来打动这些看广告的人。

 

 

广告总是提醒你还缺什么

 

但是约翰·伯格说,广告跟油画有一点非常不一样,就是油画画的是一个我现在确实拥有的东西。但是广告里面呈现出来是什么呢?广告呈现出来的东西,却是未来的,却是你还没有拥有的东西。

 

广告不会告诉你,你已经有了什么,广告总是提醒你,你还缺了什么。广告总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承诺,一个许诺,而不是一个现在的见证。它许诺你什么呢?举个例子,一部越野汽车,越野SUV,它许诺你一个在戈壁沙漠上面奔驰的那种冒险犯难的畅快。它许诺你,比如说用了某个牌子的酱油之后,你们全家吃饭吃得高高兴兴,甚至连孩子都变得特别孝顺,老公对你特别好……这都是广告带给你的许诺。

 


广告跟油画的分别就在这儿,油画关于现在,此时此刻你已拥有的,广告是一些还没拥有的东西,所以广告总是一种诱惑。但是问题来了,这种诱惑当然是想让我们去买那些东西。

 

我们有没有人曾经因为看到了广告,然后买了那些东西之后,就变得像广告里面那些主人翁一样,那么美好呢?你买了一部SUV,结果你在北京街上堵车;你买了一个很漂亮的衣服,但是你总是没办法像广告里面那个模特儿长得那么帅气;人家用了香奈儿的香水之后,都变得像艾玛·沃森那么美丽,你怎么没有呢?

 

 

广告——永远迟到的诺言

 

广告的许诺,总是落空的。它答应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从来都不能拥有。我听了你的话,我上了你的当,我买了这些东西,我仍然不是那么美满,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我们会因此不再相信广告了吗?

 

广告有因此失去过它的魔力吗,没有。这是为什么?因为广告它跨越的是一个鸿沟,这个鸿沟的这边,是你的欠缺的东西,你所还没拥有的东西。另一边是你应该要有的东西,那些会使得你生活更有意思的东西。

 

广告还牵涉到另一重鸿沟,那个鸿沟就是我们个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现实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但是我们还有一个理想中的生活,我们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但是我们都知道,梁文道永远不可能变成像黄晓明,我就算买黄晓明代言的衣服,我也不会成为黄晓明,尽管那个衣服的广告答应了我,我只要穿了那个衣服,我会像黄晓明那样子。

 

怎么办?你不用担心,广告的魔力永远不会消散 59 26732 59 15791 0 0 4122 0 0:00:06 0:00:03 0:00:03 4121因为它这种虚假的承诺,带给你的是一种幻梦,那种幻梦会麻醉我们,会使得我们觉得,我们就算拥有了这些东西,我好像也在幻想之中。这个梦想是会无限的延宕,这是一个永远迟到的一个诺言,这就是一个广告的世界。

 

 

广告里那些漠不关心的眼神

 

在这本书里面,约翰·伯格还给了我们大量关于广告的分析。看看那些广告图片,尤其是高级时装里面的那些男模、女模,他们的眼神特别的迷离,他们特别的超脱凡俗,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他眼睛永远是看着旁边的,不是正面看着你,他就算正面看着你,你都觉得他带着一种藐视的神情,仿佛他的眼神是穿越了你,这也是一个油画传统。在油画里面,所有被画的肖像的主人翁,他都带着一种冷漠的眼神,因为被画的这些帝王,后来的贵族,后来的有钱人,他们的地位跟身份是那么的高超,他根本不在乎凡人。

 

油画本来那么真实的一种绘画,是能够拉近我们跟被画的东西的距离。所以被画的那些肖像,他要用他的眼神来提醒你,你跟他是不可接近的。那些油画的画家都很懂得把所有的画里面的主人都画成那个样子,一种冷漠的态度,一种对画外的人漠不关心的神情。


……


节目文本8000余字,本文节选4000余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收看本期完整节目




节目用书

 

作者: [英] 约翰·伯格

出版社: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戴行钺

出版年: 2015-7

 


扫描二维码 购买约翰·伯格作品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道长答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77w92rcr&width=500&height=375&auto=0



2月27日,周一0点

第159夜:论责任(一)英式绅士教育必读

优酷上线



 

 

看理想庆春酒“年华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