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文道:我们不断修炼,使自己回到最原本的状态

2017-05-15 梁文道 看理想

第181夜拍摄现场

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精气神”是什么?为什么修道之人都要跑到终南山去呢?道教中又是如何修炼身体,净化精神的?


今天是“老子与道德经”的最后一集,道长继续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显然这本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很难讲完,从哲学角度的解读,我们要期待下次啦~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收看 [ 一千零一夜 老子与道德经(四)“精气神”是什么? ]




子与道德经(四)

“精气神”是什么?

本文节选自 看理想 [一千零一夜 ] 第181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03ah2ava&width=500&height=375&auto=0本集精彩片段


我们不断地修炼自己,使得自己回到最原本的状态,这样子我们就有机会成仙成真人了。

——梁文道


“气”贯通人与道


既然汉朝的人,尤其是透过河上公注本解释的《老子》里面,他相信了这个世界观、这个宇宙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气所构成、化成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人、天、地还有周边世界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和这个“道”连起来。因为“道”和我们中间的联系,那个桥梁,就是气。


首先要解释一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化生”,“生”在《老子》或者至少在河上公所解释的这个《老子》里面,这个生你不要用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妈妈生孩子那样的生来理解,它其实是化生,化生跟一般的所谓的生育出来的生,不同在哪里?


比如说:妈妈生了我们出来,妈妈就算跟我们再亲,我们到底是独立的两个人。但是,道透过气所生出来的这个万物,跟这个道之间的关系,却不是彼此对立、独立的不同的个体,而是大家是贯通的、是联结的,是演化出一个又一个的形态。演化成人、狗、猫、山,但是基底上大家都是气。


但是即便都是气所化生而成,你又不能够说大家是一模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差别。因为这个气在化的过程之中,有一层一层的层次。


比如说我们人,就是在这个气生一,生二,变了阴阳,然后再生清、浊、和。这第二层的气里面才有了人,所以我们人离开最原始那个“道”已经有点距离了。但是即便有点距离,由于我们有气贯通,因此就保证了一个可能,就是复归性命,我们人是有办法透过、沿着这个气的管道,回到那个大道之中,与道合一的。这个就是道教里面很关注的一个归真这个思想的来源。




归真需要修炼


所谓归真,回到道那里去,跟道合一。你当然早就已经不死了,那么这个事情是如何可能发生的呢?那当然就需要一连串的修炼跟修持。那么这些修炼、修持要用什么来进行呢?后来的道教当然有各种各样的修炼方法,使我们一步一步回到那个最根本的状态。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之一,就是透过我们身体的控制,透过我们身体的特殊的一些运作,来达到这个地步。


道教跟佛教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道教是很注重人的身体的。所以它注重健身、养生、长寿之道。佛教不是完全不注重身体,因为你所有的修行都要以身体为工具。但是至少这个身体是“空”的,它是一个工具。我用完它,它不重要。


但是在道教这里,如果我要归真,我要透过气回到那个大道的话,我是需要好好地保护我这个身体,使身体柔软。比如有种种的方法:有导引术、有按摩、有服药,当然还有河上公注本里面讲的种种的欲望跟人的心智的调节控制方式。



《老子》的第六章里面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河上公注本怎么解释。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河上公注】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言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以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原来都是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方法,去说明道体归墟的冲虚妙用。如果我们坚持一个哲学化的道家理解的话,讲的就是人应该要虚,要有一个像谷一样的、凹下来的胸怀、心志。然后所谓虚,这种冲虚它才会有所谓的妙用。


可是你看,在河上公注这,完全是从一种养生角度来讲。他讲这个谷就是养,养的当然就是后面讲的养神,人要是能够养神,那当然就不死了。然后他又说到,这个所谓的玄牝,玄是天,牝是地,分别指的就是人的鼻子跟嘴巴。在河上公注本体系的思想里面,我们人和道之间有气贯穿,我们是有很多管道、渠道,可以把这个气让它出入于人以及人以外的世界,乃至于道上面的。


我们的鼻子跟嘴巴,就是这样一些很重要的孔道。我们是透过这些孔道,能够跟天地之间的气相贯通的。既然是这样的,我们如果要修炼的话,就要好好修一修我们的鼻子跟嘴巴。怎么修呢,当然很简单,就是你闻的是什么味道?你吃的是什么东西?你用鼻子呼吸是怎么个呼吸法?透过控制这些。不要让自己做过分的事情,要节制自己。


所以后来的道教一直很讲究人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修道之人要特别跑到终南山或者到什么地方呢?因为外在环境很重要,一个修道之人,是需要这个外在环境使得自己的眼、耳、口、鼻,尤其是鼻跟嘴,特别不容易受到外在多余的东西干扰,于是才能够让你清净。


终南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道教的发祥圣地。



“气”——“精”——“神”


这个时候你才能炼,炼气。我们人如果要沿着气回归大道的话,这个所谓的炼气要炼到什么地步呢?就是要让它精纯下来、质朴下来。因为我们身上的气就已经比较混杂了、比较浊了,离开原始大道的那个浑然一体的、浑元的、浩然的精气,离开很远。


道的那个气,是精之又精,纯之又纯,人不行。所以人要把这个气炼精。我们中国人不是现在还有口头禅讲“精气神”。其实按照它们的关系,应该倒过来讲,是气、精、神。


我们炼气就是为了要炼到精的地步,而这个精指的就是气的精华,它的纯度很高。那么当你炼得很精的时候,你就能够达到神了。换句话说,这个精是下一个阶段——神的一个前导。


而这个所谓的精还有另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专一,我们讲聚精会神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专注一点上面,专注养气,比如说你冥想、打坐、静观、内观,这个是静。静有什么效果呢?《管子》里面就说了:我们由静入精,精之后则独,独之后则明。明就神矣,就神了。



这个“神”指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一种精到极处可以达至的精神状态。在汉朝的气化宇宙论里面,这个世界是物质性的。但是这个气,你又不能够把它理解为像原子一样,只有物质面向的东西。它同时是具有精神面向的。我们是能够在修炼的时候不只是修这个身体,而且是要透过修身体,达到修精神、修心灵。



五藏之神


这个神用今天比较哲学的术语来讲,就是所谓的心或者心灵。这个神,当然还有别的意义。比如说河上公注就说到,这个人能够想养神不死,他说神是什么呢?神是五藏之神。五藏就是中文、传统中医药或者中国的传统学问里面讲的五脏,指的就是肝、肺、心、肾、脾,这叫五脏。


这五脏,五个内脏器官里边分别有五个神,哪五个神呢?肝里面就有魂,肺里面就有魄,心里面就有神,肾里面就有精,所谓肾精,脾里面就有志。其实是一个人的一种魂魄观念,人的灵魂、魂魄分成这五类,分别居住在我们五脏之中。


这个讲法,当然是跟五行,受到战国的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学说开始之后,我们很多东西都喜欢讲五——五官、五音、五味、五色、五方——五个方向,还有五脏。五脏里面又分别住了五个神。



这个神在河上公注本里面指的还是某种精神状态,但是你注意,我们今天讲精神状态觉得在脑里面,它这个精神状态却是发生在五脏之中。在道教再发展之后,这个五脏里面的五个神,基本上就变成神格化了,好像真有一个神。于是,道教在打坐的时候,要纯想,纯想这个脏中的神。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好像中间有一个形象化的神格一样。但是在河上公注本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讲究。



如何养神?


我们怎么样来养这个神?我们怎么样来管住自己的口鼻呢?关键要点在河上公注的《老子》里面,在于节欲,控制我们的欲望。你吃得太多,吃得太好,不行。你吃得太浓,太辣、太甜、太咸都不行,要大味至淡。然后你喜欢听好听的声音,你喜欢看美色,这都不行,这些东西都会伤害到你的身体。过度的纵欲,尤其是色欲,是会伤身的。


但是这个所谓的欲,对我们造成的破坏不只是身体,各种各样的欲望,物质欲望还会伤神。因为它会使得我们总是有很多的外求的需要,我们向外追逐很多世间的种种美好事物。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的神就已经离开了,你就没办法让自己这个气炼得很精了。


所以河上公的《老子》一直强调的就是,我们要收束、控制我们的欲望,甚至要去除掉很多的欲望,以使得我们能够透过身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的修炼、纯化,让它纯之又纯之后,提炼到精的地步,再由精入神。在缓慢的进展接续里面,最终我们就能够跟道是贯通的,能够复璞归真地回到那个道上面。


这整个想法,其实在那个年代还不能叫作道教,它已经有汉朝的很多的隐士、方士的想法在里面,灌注在河上公注本之中。而到了后来道教真的展开之后,有着这样的思想的河上公注本,就成为了道教的圣典。



今天我们中国人,就算你不是一个道教的信徒,我刚才说的许许多多的观念,我相信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文化血液之中。我们今天中国人读道、读《老子》,很多人就是沿着刚才我说的这个面向,把《老子》视成一本教人修身养性的书。


它一方面曾经是一个治国、讲权术的一套学问,它也是一个教人怎么样做人处事,谦怀若虚的一套道理,同时它还能够教授我们一套修炼我们身体,让我们身体健康,乃至于精神净化的一套学问。


再到最后,当然它还是一套哲学上形而上学的观念。而说到哲学的《老子》,我将来要再找机会,好好跟大家讲一讲老子哲学是怎么回事。





节目文本5000余字,本文节选3000余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描二维码或阅读原文 收看本期完整节目


 延伸阅读 

 节目用书 


《老子》

作者:  严遵 指归 / 河上公 注 / 王弼 注 / 

刘思禾 校点 / 校注 河上公  / 校注 刘思禾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2
页数: 221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道长答问 


- 关于“平庸的恶” -



爱你的牙医说起现代性这个问题,想起那部叫作《朗读者》的电影,女主在二战期间当兵,战后由于在战时守住某个教堂,致使里面的被关押的犹太人被烧死而被判有罪。然而她问出的问题震惊了画面中的人们:“我只是执行了我的使命,这有错吗?” 道长说起平庸的恶,我读过《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最近刚开始读《极权主义的起源》,阿伦特实在是个伟大的人。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收看回答



 下集预告 

5月18日,周死0点

第182夜:柏林谍影(一)真正间谍长什么样? 

优酷上线


 道长答问 

 


听理想,今日更新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vol.19

为什么司马迁会让同一个历史事件出现在不同的人物传记当中?司马迁为什么要把项羽和刘邦放在一起写,他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生命经验?

扫描二维码或打开豆瓣APP收听


本文编辑 | 灰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