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文道:不断地欺骗、背叛,是他们神圣的使命

2017-05-22 梁文道 看理想

第183夜拍摄现场

这集讲的故事,让小编联想到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当一个杀手不再冷血,流露出一丁点人的情感,那也将是他走向末路之时。


对于一个特务来说也是如此,欺骗、背叛是他每天的使命,如果他一旦暴露出一个正常人应有的一点人性的柔软,那也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究竟什么样的作家才可以写出如此真实、具体的间谍形象?原来《柏林谍影》的作者约翰·勒卡雷有着一个神秘的背景......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收看 [ 一千零一夜 柏林谍影(二)特务的道德 ]



柏林谍影(二)

特务的道德

本文节选自 看理想 [一千零一夜 ] 第183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05diix53&width=500&height=375&auto=0本集精彩片段


久而久之,于是特务再也不知道什么叫作是非、什么叫作道德了,他只知道任务。


——梁文道


最俘获人心的间谍形象——史迈利

 

所有的流行小说作家,如果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人物出来,读者们都很喜欢,而你觉得他还很有发展空间,那就不妨让他一本一本接着贯穿下去当你的男主角。

 

这本《柏林谍影》,它的作者约翰·勒卡雷在我看来,这才是真真正正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间谍小说家。他笔下也有这么一个典型人物,他有好几部书里面都提到了他,在好几部书里面,他甚至是第一男主角。但是在这本书里面,他只是个配角,却是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配角,那个人物就是史迈利。

 

史迈利这个间谍,被认为是几十年来塑造的形象最成功、最俘获人心的一个间谍。他绝对没有Jason Bourne那样的好身手,不可能有詹姆斯·邦德那么的帅气英挺。真正了不起的特务间谍,你怎么可能让他帅到到哪大家都要瞧着他呢。他应该尽量能够隐藏消失在人群之中,史迈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史迈利仿佛从来没有年轻过,在勒卡雷的小说里面,他每次一出现的时候,总是处于一种该退休了的状态。他常常都是在退休之中,但是由于他以前的下属们对他非常忠诚,又由于他对组织的忠诚,所以常常会以一种顾问的身份,被调回来协助做一些工作。

 

这个人他穿的西服都是挺考究挺昂贵的,但是总是衣不称身,总是太大了,让人觉得是一种典型的学院书呆子气。那么另外一方面,他又很安静、很温和、很友善,总是带着一丝笑意。握手,这个手是非常温暖的,你完全不觉得他有威胁感。

 

亚力克·吉尼斯扮演的乔治·史迈利

 

你也不会觉得这个是一个故意想要讨好你的那种热情的人,他是一个无论坐到哪里,都让身边的人会感到放心。所以你跟他说话,你一不小心就会说多了,他又很懂得跟人家说话,他很安静地倾听,他在必要的时候插一两句话,那一两句话都能够恰到好处地引导你,去说出一些他想要知道的事情。

 

而这个人心思非常的缜密,他又好像有一点干干净净的感觉,不太愿意干脏事。你比如说像《柏林谍影》这本书里面,这整个的大阴谋的策划其实他是有份参加的。但是他不愿意参加很多现场的行动、决定跟会议,因为觉得不合他的脾性。他是一个能够冷冷地策划出一个让人觉得骨头都长刺的这么一个计划的人,但是他不干脏事,他手上不留血迹。这就是史迈利,是一个经典的、成功的特务。

 

他跟所有人一样都有他的弱点,他的弱点就在哪儿?我们以为那些特务长得很帅气、四处留情,他恰恰相反,他是他老婆四处留情,他是一个老婆给他戴绿帽子的一个人。这么的看起来很窝囊的一个人,怎么能够后来当上整个英国情报单位——别名叫作圆场,它的头目呢?

 

我们看看他的老婆对他的评价,他的老婆就有点瞧不起他。说他就像一个蜥蜴,是一个无论在任何气候、环境底下,他都能够调节自己的体温、自己血液的温度,来配合环境的这么一个人。这就是一个最典型、最成功的特务情报人员。

 

神圣任命使你天天撒谎

 

整个《柏林谍影》里面,我们看到的就是类似这样的一个形象。这些特务,他们有他们的性格,有的比较冲动,有的比较紧张,也有的是非常镇定、冷静,就像史迈利这样,运筹帷幄在后面。

 

至于里面的第一男主角——利玛斯,就是一个硬汉型的老派人物,样子不错,但是你看得出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穿的是塑料底的皮鞋,而不是那个年代的英国绅士们必然要穿的皮底的皮鞋。然后呢,他是一个穿着比较廉价的西装,但是身材保持得很好,个子不高但是非常强壮、非常敏捷的一个人,是个硬汉。


<柏林谍影>电影剧照

 

他一度是英国驻柏林情报站的站长,但是后来,在最后他的这次任务之中,你可以说他是非常成功地执行了这个任务,但是你也可以说他失败了。为什么又成功又失败呢?那是因为他真正完成的任务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头顶上司Control以及史迈利没有告诉他的。他们表面上告诉他,你去完成A任务。实际上是为了完成一个埋藏得更深、阴谋更大范围的一个B任务。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失败?第一,他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棋子,他在一个局里面。更惨的地方是,他在这里面经历了太多让他心碎,最后会让他死亡的痛苦——就是道德痛苦。情报工作者他们的处境,就是你替国家执行一个看起来非常正义的任务,你知道你在为国捐躯,但是你不能跟人家讲,你连你身边的人都不能说,于是你的神圣任命使得你天天要撒谎。

 

第二,执行任务的这些前线情报人员,他们全部都必须是骗徒。一个人一天到晚在欺骗别人,在必要的时候他还要不断地背叛别人。像这样的人,他难道不会良心不安吗?他难道没有我们人间的各种的道德情感的压力吗?难道不会有那么一刹那软弱下来,觉得要向某个陌生人吐露心声,释放一下心里面的重压吗?怎么办?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你要去说服你自己,你做的事情,尽管从正常人间道德标准来看、从人性标准来看,都是不折不扣的坏事,但是你要说服你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大局着想。那个大局才是最重要的,那个大局决定了我这辈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

 

最明显的,这个大局的终极意义就来自于你是为了爱国。但是假如说国家要你去干一些事,例如我们看到美国那些无人飞机在巴基斯坦上空,投下一些炸弹炸毁了一个村庄,里面死了很多无辜孩子。执行那些任务的人,他能够这么简单地说服自己,我是为了爱国而做这些杀害无辜的这种事情吗?好像又不太容易,所以你对于那个影响所有行动最后那个大局的道德信仰,无论是爱国也好,或者别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好,是必须特别坚定才行的。

 

但是会不会有些时候,当你或者说你背后的整个情报机关,这种事情都干得太久了,久而久之,你开始发现一种虚无的状态。比如说,这个国家,我们前几天跟它是好朋友,我们是盟国。过不了几天,我们居然要派人去刺探他们的情报。再过不了几天,原来他们是敌人了。


 他们一定有自己的世界观?

 

那么在这个过程里面,你该如何保持自己对自己单位的忠诚、对自己国家的信心呢?这些问题,在冷战时期是尤为突出的,也就是这本小说的背景。约翰·勒卡雷几部最重要的小说都是在冷战时期发生,冷战时期为什么特别多间谍小说,那是因为冷战就是一个很独特的道德困境。

 

冷战的世界观是黑白分明的,但是就像所有的黑白电影、黑白照片一样,那些黑跟白并不是那么绝对的黑跟白,而是中间有大面积的灰度。在那些灰度之间,来回往返的这些情报工作者,他们会不会也有一刻动摇,会不会觉得我的信念是错的呢?在那年代的前线特务们,他们怎么来理解自己的这种道德处境。

 

 

这是很有趣的一段对话。就是东德这方面的一个高级情报人员——费德勒,在继续和这个假装投诚的利马斯,在交谈。两个都是情报工作的老手了,两个人都处在这种道德的灰色世界之间很久了。两边平常是对敌,谈着谈着他们发现,他们的距离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遥远,好像可以聊一些事,聊着聊着,就聊到价值观的问题。这段话与其说是两个特务之间的对话,倒不如说是约翰·勒卡雷——小说作者要告诉给我们读者的一段话。

 

在那段话里面,我们看到这两个特务怎么回应刚才我说的那种道德处境。从费德勒来讲,问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费德勒是一个很忠诚的爱国者。他不止爱国,在冷战年代,你爱的除了国之外,更加重要的是一种意识形态。你要相信社会主义,你要相信共产主义,你要相信西方腐朽的资本主义是从根子里面罪恶上来的。那么于是对他而言,他的主义就能够给他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有了这套世界观,他做什么事情都不成问题。

 

但是假如你不是信这一套,如果你们相信西方个人主义那一套,你们一直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重要的、不可以随便牺牲的话,那你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因为这样子的话,很多事情你会干不出来,你就会失败。

 

结果利玛斯给他的回复很简单,我们那儿的人,我们军情局里面的人,啥都不信,我们没有信仰。那么费德勒觉得奇怪,你们没有信仰,你怎么去干你每天干的这些脏活。然后利玛斯的回答,我觉得表现出的是一种已经饱历沧桑的情报人员的一种慨叹,他说:“去他妈的,什么价值观、世界观,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没有什么信仰,反正要行动就行动。”

 

任务的成功,人性的失败

 

这些没有信仰、没有世界观、没有大局观的情报人员,他必须天天面对干这事,上头叫你扔炸弹,把那些无辜的人全都炸死。你如果相信大局观,你觉得这是为了大局而牺牲,但是假如你不相信这套,会问自己我干这个对吗?

 

你如果不问这个问题,你就是没有良心,但是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情况底下,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残余的良知,或者说最后的人性是不是?你不可能是这样的。没错,利玛斯也有他的人性。他的人性就表现在小说一开头,他假装扮演的那个腐化堕落的过程里面,有一个女孩子同情他的处境,帮助他,然后跟他发生了一段关系和感情。

 

这个利玛斯身为一个间谍老手,但是他到底是个人,他到底会有那么一刹那的软弱,就是那么一刹那的人性的软弱,这种软弱其实是人性本来就该有的东西,人的情感、那个很幼嫩的东西,使得利玛斯最后彻底失败。不止他失败,连那个女孩子都因为他的失败,而陪着他一起走向末路。


<柏林谍影>电影剧照

 

这部小说到了最后,从计划是否成功的角度来讲,它是成功的。但是所有读者都知道这是一个悲剧,不只是小说的第一主角和他爱上的这个女孩子一起走上尽头。使得他们走上尽头的那个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你在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居然有个人肯对你好,你对他是否也有点基本的、善意的回报呢?这是不是很应该的呢?

 

就是这一点使得一个特务失败了。换句话说,一个特务如果要彻底成功,他应该连一丁点人性的软弱不能够流露出来。所以这本书从间谍的计划的执行来讲是成功的,但是它也反过来说明了人性的失败。

 

一个严酷的人类实验室

 

间谍小说在这个意义上讲,就让我们看到它有趣的地方了,特别是在约翰·勒卡雷这样的大家笔下。间谍小说要写的,是一种人类的特殊处境,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这种小说里面,一个一个活人,被丢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实验环境里面,在那个实验环境里面把你逼到绝境,来看看你的人性如何发挥。那是一个很严酷的人类的实验室,要把人的所有的七情六欲都尽量地去除掉。只剩下欺骗、背叛、隐瞒、沉默,不让你有任何时候能够有软弱的机会。

 

这些东西,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吗?我们凡是人,都有过骗人的时候,也可能都有过背叛别人的时候,有过对不起人家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犯过这类错误。间谍小说是集中地在把我们这种人性的阴暗面跟错误,集中起来放大给我们看,那是一种非常独特极端的境况。

 

约翰·勒卡雷每一部成功的小说,都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人性拷问。他的成功在于,他有许许多多丰满的细节使得我们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情报人员世界。他如何可能塑造这么真实、这么具体的间谍形象呢?所以这本书刚刚出来的时候,所有的读者、书评家、记者都说:“写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个间谍。”


约翰·勒·卡雷

 

约翰·勒卡雷是个笔名,他的真名叫作大卫·康威尔——DavidCornwell。最后大家发现,他果然是个间谍,而且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其实还在情报部门工作。他就在当年英国派驻西德的首都——波恩的大使馆里面当一个初级外交官。但是这个只不过是他身份的掩护,他真实的身份是一个情报人员。


年轻时的约翰·勒·卡雷(大卫·康威尔)

 

情报人员能够写小说吗?还是应该倒过来讲,只有情报人员才能够写出最好的情报谍战小说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集跟大家继续介绍。

 




节目文本7000余字,本文节选4000余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描二维码或阅读原文 收看本期完整节目


 延伸阅读 

 节目用书 


柏林谍影

作者:  [英] 约翰·勒卡雷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0
页数: 304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道长答问 



不会骑车的黄胖娃:现在不管是搜索引擎还是媒体平台,都呈现出“用合胃口的信息迎合用户喜好”的趋势。我想问道长,如果每天获取的都是我所想要看到的信息,我的世界观会不会越来越偏颇,观点与真相离得越来越远,人和人之间分裂也越来越深呢?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收看回答



 下集预告 

5月25日,周四0点

第184夜:完美的间谍:情报局长都是小说家

优酷上线



 今日互动 


聊聊你喜欢的谍战题材的小说或电影吧

 道长答

问 

 


听理想,今日更新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vol.22


从楚国故地的乡野“无赖”刘季,到打下汉家天下的大汉高祖刘邦,帝王崛起和王朝创立的神话是如何制造的?

扫描二维码或打开豆瓣APP收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