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要一个怎么样的革命 | 一千零一夜

2015-11-03 看理想



“他期待的法国大革命后来血流成河,他不再像年轻时代,只是鼓吹大家要反抗专政极,他思考,怎么样能够在革命之中,保全一个良好的社会。又或者说,一个革命怎么样才叫好的革命?”

——第61夜:《威廉·退尔》(完结篇)



我们要一个怎么样的革命

[一千零一夜 | 梁文道]


“民族国家”并不是自古就有。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威廉·退尔》,这个剧本写出来之后,鼓动的效果非常强。透过它,我们能够读到一些当时的欧洲思想文化跟历史的背景,当时正是民族国家意识萌芽。其实在以前,“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是并不存在的。


比如你问一个法国的农民:你是法国人吗?他也许知道自己说的语言是某种法语,带着自己的口音和方言。但是他不清楚,自己是不是法国人,因为这个概念还不存在。但是到了席勒那个时代,也就是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时候,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出现了。


所以其实这个剧本里面,有一些不完全符合史实的东西。它常常提到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国家祖国的土地,我们瑞士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里,我们现在要把奥地利人对我们的控制赶跑,可是实际上“瑞士人”这个观念在当时根本还不存在。


真正有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是到了席勒写这个剧本前后才开始有的。他把这些观念觉顺理成章地灌入到剧本里面,于是这本书后来不只激励要推翻暴政极权,而且还鼓舞了那些想推翻外国殖民者控制,希望恢复民族独立的运动。



刺杀希特勒


这个剧本还有一些有趣的别的遭遇。例如在二战前后,当时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最喜欢标榜德国的文化、音乐、艺术非常高尚,举世知名。我们的作家、剧作家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么席勒作为一个伟大的德国文学家,当然也在纳粹德国高捧的这些伟大英雄人物之林。但是希特勒这么吹捧席勒,这么喜欢席勒,只有《威廉·退尔》这部话剧它是禁止公演的,他不愿意让大家读,为什么?


恰好1941年的时候,有一个瑞士人,叫Maurice Bavaud莫里斯·巴沃,他想去刺杀希特勒。我们知道瑞士人自古以来都是神射手。威廉·退尔的时代弓箭很拿手,到了现代开枪很拿手。他去刺杀希特勒,但是失败了。很多人说他是现代版的“威廉·退尔”。


希特勒逃过大难,但很生气,觉得我们德国伟大的席勒怎么能够写这样的剧本,一个瑞士神射手,带领大家推翻暴政?那不行,于是把这个剧本给禁演了。


同样一个故事、一个剧本,在不同的时代,你能读出很多不一样的故事。有的人看到的是对专政领主的反抗;有的人读到的是对殖民者的驱逐……



Maurice Bavaud莫里斯·巴沃



一个革命怎么样才叫好的革命?


席勒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剧作家,你能够在《威廉·退尔》里读到一些典型的浪漫主义的思潮。比如他们很喜欢诉诸一些非常古老的、自然的原始法则,那些法则越是古老,越是自然,就越是神圣。


比如说剧本里常讲,皇帝不能够对我们随便胡来,因为在上帝面前,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到最后大家都要接受末日审判,你们在人间作的恶,最后也会被上主清算。欧洲的这种基督教文明,所谓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观念,其实是塑造了后来的欧洲人权思想。而这样的思想,也是贯穿整个《威廉·退尔》里的一个骨干。


我们要注意到,席勒不是提出一些很激进的观念,鼓吹人人平等,鼓动老百姓都去抗暴。这这个剧本里,我们更应该关注其中某种很节制的观念,怎么讲?


我们知道歌德跟席勒这对好朋友,还有同时代的贝多芬,他们生在德国,都曾经对法国大革命有过很浪漫的憧憬,觉得法国大革命真好,它背后鼓动的启蒙运动思想,也是我们追捧的思想,而革命也真正是我们的需要。


但是我们都晓得法国大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血流成河,不断的恐怖劫杀,不断的政治倾覆。这一切都让席勒很失望,后来他的观念有所转变,不再只是一个年轻时代鼓吹大家要反抗专政极权的作家跟思想家了。他还要想的是,怎么样能够在革命之中,保全一个良好的社会。又或者说,一个革命怎么样才叫好的革命?


他发现真正要让一个革命能够顺利健康地发展,真正要让一个社会,要让人类文明更进一步往前,必须首先人格要健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席勒要写《美育书简》的理由。



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统治被称作是“红色恐怖主义



宝剑在手,分外节制


在中国,大部分人对席勒的剧本不是那么熟悉,但是《美育书简》的影响力却相当大。因为它经过一个人影响到我们,那个人就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留学过德国,他受席勒影响非常深,由于席勒喜欢讲美育,所以蔡元培也从他那儿学到了,要讲美育的重要。


我们要搞清楚这里所讲的美育,不只是一个狭义的艺术教育——怎么画画,怎么唱歌,怎么弹钢琴……不是,而是要透过艺术去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理性,让一个人产生一种人格上高尚的变化,这个就是美育的思想。今天听起来,卑之无甚高论,但在当年,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席勒又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试图把美学变成一个沟通人类种种冲动之间的桥梁。他说我们人,有感性的冲动:一时气愤,一时兴奋;但是我们还有理性冲动,就是那些制约我们的一些客观法则,而“美”正好在这中间,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很多人说,《威廉·退尔》其实是《美育书简》的戏剧版。


这个剧本里面常常提到,瑞士人要反抗奥地利的统治,他们常常强调说:我们今天要反抗的是这个暴政,如果奥地利当时有人跟我签了约,我照样要给他交租,我该尽的所有的义务,我都要继续尽。我们今天反对和不满的是这种对待我们残暴的、过分的要求跟统治。


所以你可以看到,席勒对于革命的想法。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革命可以,但不是漫无边际地把整个社会摧毁掉,像当年法国大革命一样。在要求人民正当权利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所节制,各种责任还是都要做好。


就像《威廉·退尔》里最后有一句话,它说:“当我们有宝剑在手,但是我们分外克制节制的时候,人家对我们才会有格外的尊重跟敬畏。”


《威廉·退尔》这个剧本虽然已经写成快两百年了,但是在不断的历史洪流之中,每一代人都能够读出一些,给我们不同时代的一些特别的教训。我不知道在今天的中国人眼中,《威廉·退尔》这个剧本会让我们读到什么?



席勒文集第四卷(全六卷)

作者: (德)席勒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朱雁冰 / 钱春绮 / 张玉书 / 张佳钰 / 孙凤城
出版年: 2005-9
装帧: 精装



瑞士的“一千零一夜”






(视频节目请点击“阅读原文”观看)




下集预告

第62夜《神义论》(一)

11.5 晚上线




“牛顿比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晚死10年。10年之后,牛顿在伦敦的西敏市堂而皇之地像国葬般的下葬,是他们的国家英雄。但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个人,他死的时候就是这么默默无名。但他们在科学上、尤其在数学上面,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相伯仲的。这个人,就是莱布尼茨。”

——梁文道



节目回顾

进入看理想公号,在底部菜单栏或回复节目名称可以回顾三档节目已上线的视频



微信排版|编辑 小飞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看理想

微信:看理想(ikanlixiang) | 微博:看理想视频


记得,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