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心美术馆开馆 | “你们看着我的画,我看着你们的眼睛”

2015-11-15 看理想

木心美术馆开馆|陈丹青发言

摄影|杨明


木心美术馆在今天正式开馆,正如昨天微信中童明老师所言:朋友们都来了。这样的时刻,我们今晚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虔诚地想象着我的读者们:老的,少的,八十八岁,十二岁,男的,女的,俊的,丑的,憨的,傻的,富的,贫的,健美的,残废的,教师,学生,店员,公仔,水文站的,税务局的,卖豆酱的,开汽车的。我曾说艺术是无对象的慈悲,然而这一群群的读者正是我艺术的对象。

——木心




木心美术馆开馆 | 陈丹青发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172y4w49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木心美术馆开馆 | 刘瑞琳发言



木心美术馆开馆|刘瑞琳发言

摄影|杨明



“哦,你们都来了”


昨天晚饭在餐厅碰到陇菲老师,他说起第一次见陈丹青是在2005年的11月,那次我陪陈老师为宣传新书《退步集》到甘肃兰州的书店做活动。之后又一起去了敦煌。现在想不起其他任何细节了,只记得全程都在听陈老师郑重地说木心先生,跟他讨论木心先生作品的出版。


整整十年了,我因木心先生多次来过乌镇。此时此刻,脑子里都是细节:


2006年1月8号,木心先生的第一本中文简体著作《哥伦比亚的倒影》面世。在北京书展上,陈丹青第一次面向几百名记者、读者宣讲木心。这之前的一周,《南方周末》用整版刊发了陈子善、何立伟、陈丹青等几位老师谈木心的文章。


2007年5月,我和几位同事第一次到乌镇,由陈老师带着拜见了木心先生。跟先生一起晚饭后,我和同事坐在月光下的石桥上,惊叹见到了天人。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先生说到他和陈丹青在纽约第一次长谈后,他用“好悬啊”三个字来表达:幸亏人生相遇。那次我们离开乌镇时,陈老师送我们到渡口,有一种依依惜别的感觉,我知道乌镇还会再来。


2008年2月,我和几位同事第二次来到乌镇,那次我们有幸住先生家里。一进客厅就看见我们已出版的八种先生的新书整齐排在壁炉边的柜子上。那一次的感觉是,先生风趣而健谈。第一天晚饭的话题就是读者,先生说他一直想写一本《论读者》。第二天早上就告诉我们,他已经开始写起来了。他还想着如何做一本《雪句》给年轻读者做情人节的礼物。第二天晚饭后先生领我们进画室,第一次看到他的画,我忍不住冒失地问:如此精微,先生是如何画出来的。先生笑而不语。


2010年9月,我们在北京举办第一届理想国文化沙龙。我跟活动策划人梁文道先生商量,敦请木心先生从乌镇来北京,跟读者见面。先生一度答应。但最后因身体原因,没能成行。


2011年12月6号,我和陈丹青到卡塔尔的多哈参加蔡国强先生活动期间,陈老师在那里第一次与木心美术馆的两位设计师见面。那天下午,陈丹青、冈本博、林兵三位,在多哈海边一个空旷的建筑工地上边走边用英文交谈,我用手机给他们三人拍了不少照片。


2011年12月21号,先生去世。24号早晨我从南京直奔乌镇殡仪馆,想与先生最后告别,一进门,被记者围着的陈丹青扭头说:瑞琳,你来晚了,你没见到先生最后一面。那一夜,我和两位同事跟陈老师一起在先生的客厅坐到后半夜,直到感觉先生已经离开了。那一夜,小房间里一遍遍放着先生喜欢的音乐。而屋外,寒冷黑暗。


2013年12月14号,陈丹青率出版社所有参与编辑整理《文学回忆录》的同事在乌镇领受《新周刊》颁发的年度图书奖。那也是我们第一次到乌镇开始整理木心先生的遗稿。


2014年5月24号,我和责任编辑曹凌志半夜赶到乌镇木心故居,陈老师正蹲在地上指挥几个年轻人为第二天开幕的木心故居纪念馆粘贴说明文字,在第二天的开幕仪式上见到了今天也到场的许多老朋友。


2015年11月15号,就是今天,木心美术馆正式开馆,出版社带着通过网络招募来的全国各地的50名读者,他们最远的来自新疆,有五十多岁的,也有九零后,大家要一起经历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刚刚我坐在下面,抬头看木心先生,似乎看到先生抿着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感觉他想说:哦,你们都来了。但最终他还是没有说话。


感谢陈丹青先生,感谢陈向宏先生,感谢所有木心的读者!谢谢大家!



其他嘉宾实录稍后奉上,敬请关注

转载请咨询后台




看理想

微信:看理想(ikanlixiang) | 微博:看理想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