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革职查办”的光荣 | 一千零一夜

2015-12-06 看理想


拍摄这集的时候正是北京降雪后最冷的那几天。这一夜道长继续讲述《国史大纲》:钱穆生活的时代,人们开始质疑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那样的传统文化“寒冬”里,钱穆却希望能留住一份“温情与敬意”。p.s:也向雪天里我们的拍摄团队致以一份“温情与敬意”。



被“革职查办”的光荣

[一千零一夜 | 梁文道]


士人阶层终于有了一个集体的身份自觉,钱穆认为他们甚至可以说有了一种宗教信仰,叫做“秀才教”。你看范仲淹每一回被罢官,大家居然都来庆贺他。贬官变得很光荣,满天下的士大夫纷纷写诗写文章,来称赞他应和他。换作是我们今天,这绝对不可能。

——第七十五夜:《国史大纲》(三)


中国历史的一条动线


之前给大家讲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的时候,我曾经特别提过两点很值得关注。


第一点,《国史大纲》是在中华民族存亡危机之际写出来的书,中国会不会亡,这成了当时钱穆先生心中的一个悬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要鼓舞士气,他希望大家重新看到中国历史有一股生生不息的真精神,于是他写书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隐恶扬善的东西。


第二点,《国史大纲》跟当年相当流行的许多大史家写的中国通史有点不一样的地方,钱穆特别强调一条历史的动线,想从这个动线里面解答出中国历史的核心机密。


你看《国史大纲》的目录,它不像我们现在一般的教科书那样,每一朝先谈一谈政治、谈谈经济、谈谈社会、谈谈文化。他不是,他特别喜欢强调在某一个时代里面,有某种动力特别值得关注,从中能看得出中国历史真正走向的动线。


人而不仁,如礼何?


钱穆特别强调,古时候都是讲“礼”,而“礼”是什么呢?“礼”最早是一种关于祭祀的礼仪,最早脱胎自一种宗教祭祀上面的需要,而这种宗教祭祀又给了古代的政权一个合法性,说他是受命于天。


渐渐地“礼”从祭祀延伸到政治,延伸到整个封建体系的方方面面。关于“礼”的知识就是古代最重要的学术,比如祭祀、算命、占卜、星象等等,都在“礼”的范围,而掌握这种“礼”的唯一学者,就是史,就是今天我们讲的史官。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西周到东周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西周灭亡那个时候有一个社会大变动,所谓官学外流,一大批原来在王宫里面的史官纷纷外流,所谓礼崩乐坏指的就是之前的王朝覆灭,原来传统的规矩、知识、礼节,都丧失了。


各国诸侯做事情都开始不守“礼”了,儒家就是在这个背景底下诞生的,孔子常常讲要复兴礼乐,他的所谓复兴复古,还包括一种复原精神,这其实是在做一种创新,它要找出礼乐背后撑住他的真精神,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来到平民手中的知识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诸子百家的兴起,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整个知识系统,从官方的贵族手中,渐渐地到了平民手中,你比如说墨子,他应该是一个劳工阶层,因为古代劳工阶层脸上会像纹饰一样文上一些墨字,墨家就从这而来。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当时的知识和学问已经相当平民化。


秦国之所以能够兴起,靠的就是吸收大量来自东方各国的平民知识分子,来帮助它辅佐它,终于秦国一统天下,由此完成了整个中国上古的一个转型,这个转型就是开始彻底告别封建制度。


我们要知道,封建制度跟我们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学讲的封建不一样,秦开始行使郡县制,整个封建就结束了。


这么大的国家平常谁来管,谁来去填充这中间管制上的空缺呢?这个时候一些出身布衣的平民阶层的士人开始越来越重要了。再下来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些有知识有学问的士人,也变成了一种新贵族,所谓“门第”。


然后来到唐朝,唐朝终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转折,就是现在的科举,而由科举所产生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个士人群体,他们构成的政府也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所谓相权的政府,跟君主独揽政权大不相同。


唐朝这套崭新的政治制度设计,我们大概在念中学的时候都读过,这套制度在很多人心目当中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完美的一个典型。钱穆就是从这一点抓住,来说明中国古代绝对不像是当年他那一辈学者,或者今天还有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非常黑暗的专制王权。


钱穆说到了唐朝的时候,不只是一个后世的科举制度已经完成,而且在中央政府那里,整个宰相的权力,以宰相为核心的文官政府权力,也跟君主的权力正式地有了一个相互制衡的效果。


皇帝并不能够乾纲独断,有时候他下了一些诏令,门下还会给他批驳回去,而选用什么人当官,往往也不是皇帝去决定的,而是下面的官僚们去决定,甚至还要开会,比如说到了后来有所谓的“廷议”。


《十八学士图》局部,宋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并为学士。


士大夫的集体情怀


到了宋朝,虽然制度上很多方面是有所弱化,但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新现象,就是士人阶层终于有了一个集体的身份自觉,钱穆认为他们甚至可以说有了一种宗教信仰,叫做“秀才教”。


举个例子,范仲淹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钱穆认为这句话不是范仲淹个人的情怀表述,而是他那整个时代的士大夫所拥有的一种集体情怀。


宋朝的士大夫们都急于要有一套平天下的想法出来,这就是他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变法。这些变法的成效如何不谈,重要的是士大夫阶层有了一股集体认同的力量。


比如说像范仲淹曾经三次被罢官,每一回罢官,当时在京师汴京里头,他的一群朋友、同僚们,都会来给他摆一个酒席,送他。大家居然庆贺他,为什么庆贺他,就是说你现在被贬官是奸人所害,皇上他不懂事。贬官变得很光荣,满天下的士大夫都认同他,纷纷写诗写文章,来称赞他应和他。


这种想法你想想看,换作是今天,我们的一个官员被贬了,大家去送他,称赞他?不可能。但宋朝的风气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中国古代不需要西方的那套民主代议制


由此我们看到整个《国史大纲》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从先秦的时候,知识这个东西,终于离开贵族和王权的掌握,到了民间,于是出现了一群读书人,他们因为有知识于是慢慢当官,这套体制我们今天看起来好像很落伍,但是要知道,在世界历史上面它真的是非常独特。


欧洲在近代整个政府改革、民主政治之前,一直以来都还是一套血缘为本的方法来从事政治,那种所谓贵族血缘政治,才是真正的封建。但是中国居然在那么早的时候开始,就有所谓“选贤与能”,一个人能够做官,能够进入政府任事,那是因为他有本事,我们凭什么知道他有本事,因为有一套客观的普及的标准来考试,那他要怎么样才能考得好呢,那你就回去好好读书学习,由此整个国家就又有了一套文教兴起。


钱穆就是从这里称赞中国制度:说所以中国古代不需要西方的那套民主代议制。当然这一点有非常多的争议,这也是后来很多人说钱穆为专制政体开脱说话的理由。


这一套以士人为主的政府,还起到一个沟通地方跟中央的作用,中央的政权总是源源不绝地有全国各地吸收新血补充进来,这样这些“心血”精英也不会长久地拥塞在地方,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割据,就这么维持了中国两千年政治上大一统的局面。


钱穆认为的这种非常良好的中国历史精神,就是靠着这么一个士人阶层,上有王权,下是百姓,他们在中间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


但如果中国真的是像钱穆所说的这么好,怎么会搞成后来清末那副残败的样子呢?我们下一次《国史大纲》完结篇最后揭晓。


作者: 钱穆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副标题: 錢穆先生全集

出版年: 2011-7

定价: 1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钱穆先生全集



第七十五夜,雪

p.s:向雪天里我们的拍摄团队也致以一份“温情与敬意”。


请点击“阅读原文” 收看完整视频节目




下集预告

第76夜《国史大纲》(完结篇)

12.8 晚上线



“当整个士大夫阶层,变得都不敢再说真话,都只懂得向上献媚,都只懂得向下欺压百姓,这个时候这个国家也就到了危亡的边缘了。”

——梁文道



节目回顾

进入看理想公号,在底部菜单栏或回复节目名称可以回顾三档节目已上线的视频


微信排版|编辑 小飞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看理想

微信:看理想(ikanlixiang) | 微博:看理想视频


记得,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