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海”的一天

2016-03-20 看理想

节目预告

明日零点将上线新一周一千零一夜

107夜


这次的这本书你肯定听过

今天我们就从它同样大名鼎鼎的作者

开始讲起





“小海”的一天 瓦隆湖童年时光




1899年7月21日8:00am

"小海"出生

是一枚巨蟹座,偏“狮子”



Ernest Hemingway at five months, Oak Park, Illinois

5个月大的“小海”


小海出生在美国伊利诺州的奥克帕克(Oak Park),出生时8斤6两,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有一个大姐。后来小海的爸妈又给他生了4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在小海7个月大的时,他们一家搬到了密西根的瓦隆湖畔,他们在那里建了一所农舍。他们给新家取名为温德米尔(Windemere)——这是因为小海的妈妈葛瑞丝,小时候她的家也在一个湖边,就是英国的温德米尔湖。


搬进新家这一年的10月1号,是小海爸妈结婚三周年,他们在这一天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们给“小海”在第一公理会教堂正式受洗,取名: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欧内斯特是小海外公的名字,米勒则来自他的外叔祖,一个床上用品制造商。


小海的童年时光大多就在瓦隆湖畔的“温德米尔”之家度过,他在那里吃、睡、游玩,吸尽山林野气。他喜欢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


妈妈希望小海能在音乐上有所造诣,但他却承袭了爸爸的兴趣,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在山林湖泊的童年让他从小就爱上了大自然。




Young Ernest Hemingway Fishing, Horton's Creek, Michigan“小海”在小河边钓鱼



Young Ernest Hemingway Holds a Gun, Walloon Lake, Michigan瓦隆湖边“端抢战斗”的小海


 

小海平日喜欢听各种的故事,特别爱演,他有时会模仿不同的人,有时会模仿故事里他喜欢的角色。他还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会把他的玩具当人,和他们对话。


小海的妈妈一直希望生一对双胞胎,但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为了安慰自己,她给小海换上姐姐的发型,穿上粉红色的方格花布衣,并戴上一顶有花朵的宽边帽。他把小海装扮得跟姐姐一样,并给他们拍了一张合照,叫她们“双胞胎”。



Hemingway Family Portrait, Oak Park, Illinois

“小海”在最右边,最左边是他的“双胞胎”姐姐



1913年的9月,小海开学了,小海在班里各门成绩优秀,尤其体育,他还会拳击和足球。他在英语方面有着的过人的天赋。初中时,他就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到了高中,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用“Ring Lardner Jr.”的笔名写作,这是为了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美国当时著名的体育新闻记者和讽刺作家。


Ernest Hemingway Writing While on a Fishing Trip, Michigan边玩边学的“小海”



高中毕业之后,小海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要的选择。父亲希望他和姐姐一起上奥柏林大学,他的好友们希望他们能一起去伊利诺州立大学,最后他放弃上大学,以18岁的年纪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Ernest Hemingway Aboard a Ship Enroute to a Michigan Fishing Trip青少年“小海”出海
Ernest Hemingway Pretending to Box依旧爱演,这次是一名“拳击手”



虽然他在《堪城星报》仅仅工作了6个月(1917年10月17日-1918年4月30日),但由于这家报社在当时的地位,他们雇用了很多才华洋溢的记者,而每个记者几乎都有同一个梦想——写小说。这种氛围下,年轻的海明威开始有了写小说的念头。


而他的写作也深深受到了星报风格的影响,即“用简洁的句子、短的段落作为文章开头,用强有力的英语进行写作”。说句题外话:在纪念海明威一百周年时,《堪城星报》将他评为100年来该报历任记者中的第一位。


意大利“火”的洗礼




在星报工作了6个月后,“小海”不顾父亲的反对,辞掉记者一职,决定加入美军以观察当时进入尾声的一战。 


小海的块头是典型的美国硬汉,身材结实、宽肩膀、头形端正,但由于他的视力缺陷而检查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被派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下的巴黎逗留。



Portrait of Ernest Hemingway as an American Red Cross Volunteer, Milan, Italy

“小海”参军了


“小海”不愿意安分地待在在安全的旅馆,他渴望接近战场,“我好像是被派赴一个特别的任务来写这一年最伟大的故事”。


他和朋友租了一辆出租车,在炮火下的巴黎乱窜,朋友写道:“我们一听到炮弹爆炸,车子就尽快赶往爆炸声传来的地方……但是我们一离开那儿又听到远处另一声爆炸。”


到达意大利前线之后,小海真正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在他到达那里的第一天,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发生了爆炸。他给星报写道:“这一座弹药库的爆炸是我生平第一次接受火的洗礼。”


他奉命搜索附近田野里因爆炸而抛落下来的尸体,把找到的尸体带到一个临时停尸场。这一次经历使青年“小海”极为震惊。


有一次关于战场上死亡情形的讨论,有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那是“小海”从未听过的。他很喜欢这句话,那句话是出自《亨利四世》一剧的第二部分:


“真的,我并不在意死亡;人只能死一次;我们都欠上帝一次死亡……随便怎么个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样。” 后来“小海”在给父母写的一封信中表露过这种对死亡的看法,他写道:“死亡是件非常简单的事。”




Ernest Hemingway in an American Red Cross Ambulance, Italy

“死亡是件非常简单的事。”



1918年7月8日,“小海”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结束了他前线救护车司机的工作。他的腿被迫击炮弹的弹片击中,又再被扫射中的机关枪射中。尽管自身负伤,他仍把一名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后来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



Ernest Hemingway Recuperates from Wounds in Milan, Italy

“小海”光荣负伤



在米兰治疗期间的“小海”结识了来自首都华盛顿的修女安格妮·库洛斯基,她比“小海”足足大了6岁。但他爱上了她,后来“小海”返回美国,他们的关系也就终止了,安格妮最终选择了一名意大利军官。



Agnes von Kurowsky and Ernest Hemingway, Milan, Italy

“小海”与库洛斯基


这件事在“小海”的心中一直挥之不去,后来他写了一本小说,就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蓝本”,故事里的主人公最终回到了意大利找回了他的爱人。这本书就是海明威早期的名作《永别了,武器》。


很多年后,“小海”又回到了意大利,只是他和那个地方都早已物是人非。



Ernest Hemingway with Pigeons in Venice, Italy


巴黎流动的盛宴



一战结束之后,“小海”回到了出生地奥克帕克,但由于美国的禁酒令,1920年好酒的海明威就迁往未实行敬酒令的加拿大多伦多去了,他在《多伦多星报》找到一份工作。成为一名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



Ernest Hemingway in uniform at Oak Park, Illinois, 1919

一战结束,"小海"回家了


1921年,“小海”迎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那一年9月,他们迁到芝加哥北部的一所狭窄的公寓居住,现在这栋房子还在,并被人挂上了“海明威之家”(the Hemingway Apartment)的字匾。但这对新人仅仅在“海明威之家”住了3个月,妻子认为公寓太昏暗、太消沉,他们听了好友舍伍德·安德森的劝告,举家迁往巴黎。



Ernest Hemingway and Elizabeth Hadley Richardson, Chamby, Switzerland

“小海”和哈德莉


安德森还为“小海”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后来她成了“小海”的良师益友,引导他参与了“巴黎现代主义运动”。


格特鲁德在巴黎的家中经常举办沙龙,当时在巴黎年轻一代的作家、艺术家都把那里作为他们精神和物质的“港湾”。格特鲁德夫人后来把当时“小海”那样一批在巴黎的美国作家称为:The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


“小海”在后来的散文里写到:有一次,格特鲁德·斯坦因的T型福特车坏了,车行里维修的小伙子技术不熟练,而且工作态度也不认真,这让斯坦因很不开心,她找到车行老板,后者狠狠地批评了那个在一战中当过兵的小伙子。


“你们啊,就是迷惘的一代。”


斯坦因小姐回来后也对“小海”说:“你们就是这样的人,你们全是这样的人,你们所有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你们不尊重一切,你们醉生梦死......别和我争辩,你们就是迷惘的一代,跟车行老板说得一模一样。“


后来,海明威在巴黎的丁香园咖啡馆(La Closerie des Lilas)写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他就把这句话用在了小说的开头。从此“迷惘的一代”开始走进了历史中来。



“小海”和他那些"迷惘"的朋友们在巴黎


Ernest Hemingway and Elizabeth Hadley Richardson at a Cafe with Friends

“小海”和他那些"迷惘"的朋友们在巴黎的咖啡馆


Ernest Hemingway and Elizabeth Hadley Richardson at a Cafe with Friends

“小海”和他那些"迷惘"的朋友们在巴黎的咖啡馆



1923年,“小海”的处女作短片小说集《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同年,他们一家回到多伦多短暂逗留。就在那时,“小海”的儿子出生,他给他取名约翰,并请了格特鲁德·斯坦因当约翰的教母。由于要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小海”逐渐变得忙碌起来。




Hemingway & Bumby

“小海”做爸爸了,他叫约翰“ Bumby”


Ernest Hemingway, Elizabeth Hadley Richardson, and son Jack “Bumby” Hemingway, Austria

“小海”他们一家


Ernest Hemingway, Elizabeth Hadley Richardson, and Jack

“小海”他们一家



1925年,“小海”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在美国出版,他这时才算初登美国文坛。这部作品极为重要,“小海”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开始为文坛所认识和接受。


也是在这一年,另外一位“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在这本书出版两个星期后,“小海”在当时巴黎有名的通宵酒吧“Dingo”里遇见了作者。很快他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一起喝酒,一起聊天,彼次交换手稿,大侃文学创作。他们彼次相互昵称“菲兹”与“海姆”。


这位“小海”的好朋友就是当时刚刚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而“小海”后来也说自己的《太阳照常升起》,其创作灵感是在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手稿之后萌生的。



“菲兹”与“海姆”


无奈的是,这段友谊后来还是逐渐冷却,甚至到最后充满了敌意。海明威在死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流动的盛宴》中,回忆起好友菲茨杰拉德以及当时他们一群年轻人在巴黎的时光,


他在开头写到: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基韦斯特新生活




1927年,海明威和妻子哈德莉离婚,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成为了他第二任妻子。她是《名利场》(Vanity Fair)和《Vogue》的时装记者,更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这时“小海”也开始转而皈依天主教。这一年,《没有女人的男人》出版,其中的一篇《杀人者》(The Killers)成为了“小海”最为知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Portrait of Ernest Hemingway and Pauline Pfeiffer, Paris

"小海"和宝琳·费孚


Ernest and Pauline Pfeiffer enjoying a lighter moment in Key West, Florida

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第二年,“小海”与宝琳迁居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开始了新生活。可是,不久后一切美好的愿景被一件不幸的事情打乱了。“小海”的父亲因受不住糖尿病和财力消耗的折磨,用手枪饮弹自尽,他立即回到老家奥克帕克为父亲安排后事,这件事对“小海”的打击很大。


这一年,虽然送走了父亲,但稍感欣慰的是,“小海”的次子派翠克(Patrick)出生了。宝琳在几年后又为“小海”生了第三个儿子,只是这一次的经历十分痛苦,几经周折最终成功剖腹取出婴儿。后来“小海”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战地春梦》,这本书的出版大获成功,很受欢迎,为“小海”一家及时解决了财务困难。


1931年“小海”一家再次迁往基韦斯特,在那里,他常与好友一起钓鱼,一起到著名的“邋遢乔酒吧”(Sloppy Joe)喝酒。



Ernest Hemingway fishing



Ernest Hemingway Posing with a Marlin

“小海”与他的战利品马林鱼



Ernest Hemingway with Pauline, Gregory, John, and Patrick Hemingway and four marlins on a dock, 20 July 1935

“小海”一家人在基韦斯特的美好时光


西班牙燃情岁月



那个时候,“小海”还在写作《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他偶尔会到西班牙旅行去收集一些创作素材。 


1932年,《午后之死》这部关于斗牛的专著出版,评论褒贬不一。早在1925年“小海”在西班牙的潘普洛纳第一次观看奔牛节,就为之深深着迷,此外《午后之死》也首次阐述了海明威写作的“冰山法则”。


Ernest Hemingway with a bull, Spain, 1927

"小海"对斗牛深深着迷


海明威有关西班牙的著作均深受西班牙小说家皮奥·巴罗哈Pío Baroja的影响,后来他获得诺奖后去拜访巴罗哈,向小说家表示敬意:“您教会了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如何写作。我为您未曾获得诺贝尔奖而哀叹,特别是当很多比起您不值得得奖的人,比如我。”



Photograph: Bettmann/Gttyimages,1956.10.15 

“小海”去探望老师巴罗哈


1937年,海明威受命到西班牙,为《北美报业联盟》报导有关西班牙内战的情况。在那时,他不顾警告,不断报导法西斯主义者的丑事。这期间“小海”写了一篇知名度不高的散文:《告发》(The Denunciation),到1969年才得以《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故事是以类似自传的文体写的,讲述他和当时共和军情报员的事情。当时海明威是偏向支持共和军政府的,他不喜欢法西斯,但当时他信仰的天主教教会是支持法西斯主义的。


这时“小海”又开始怀疑之前改信的天主教,最后他选择离开天主教教会,离开自己虔诚的天主教信徒的妻子宝琳,在这场战争中,“小海”的婚姻又一次破裂。1940年,海明威与宝琳正式离婚。



Hemingway with film cameraman, Joris Ivens, and two soldiers during the Spanish Civil War.

“小海”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在西班牙内战


Robert Capa, Ernest Hemingway (third from the left).by Herbert Matthews

"小海"和好友摄影大师卡帕在西班牙内战


“小海”在西班牙内战前线,好友卡帕摄影


在西班牙内战中,“小海”又见到了之前就相互倾慕的战地记者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1940年他们结婚,随后两人去古巴蜜月并打算长住下来,在哈瓦那的“两世界旅馆”,海明威完成了以西班牙内战为主题的名著《丧钟为谁而鸣》。



Photograph: Bettmann/CORBIS

Ernest Hemingway and Martha Gellhorn at the Stork Club, Manhattan, in November 1940. 

“小海”和 Martha Gellhorn


二战风云1941-1945


一年之后,玛莎接到《考利叶周刊》的邀请,让她去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中国之行,暴露了玛莎与海明威的分歧:玛莎马不停蹄的采访一个又一个人物,写报道,而海明威却在街头玩耍,如同一个观光客;玛莎对中国充满向往,然而当时中国的现实却让她感到失望,当她需要安慰的时候,海明威却对她冷嘲热讽。



“小海”、玛莎和宋美龄在重庆,1941年


1941年12月8日,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小海”要求加入海战,他将他的渔船比拉号(Pilar)改装为侦察船,在古巴近海进行搜索德军潜艇的工作。接着“小海”以《科里尔》杂志的战地记者身份被派往欧洲。



Ernest Hemingway looking at a map with a soldier during World War II.

二战中的“小海”


Robert Capa, left, writer Ernest Hemingway, right, and driver, during a wartime assignment on the liberation of Paris, Dec. 31, 1943. (Time Life Pictures Getty Images)

解放巴黎时,“小海”和好友卡帕再相遇


“小海”在二战中


D-day这一天,海明威只能看着士兵完成诺曼底登陆,而他却不能上岸。由于缺乏正式的记者证,同样不能上岸的玛莎却化装成英国的医护队员,随部队登陆了诺曼底,成为了第一个报道诺曼底登陆的女记者。这件事让海明威很愤怒。


两人在战争期间奔忙于各自的记者事业,慢慢疏离,1945年海明威和玛莎离婚。离婚之后,他们相互诋毁和咒骂。玛莎说“海明威和我,都害怕对方,只有对方知道,另一个人是多么地残暴。”



Ernest Hemingway (back to camera) and Martha Gellhorn in Spain during the Spanish Civil War.

“小海”和玛莎在西班牙内战中相识


Ernest Hemingway Writing Near a Stream, Pamplona, Spain

老年“小海”再次回到西班牙,在一条小溪边



古巴“世外”时光




与玛莎离婚后,“小海”与之前二战中结识的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Mary Welsh)结婚,并且回到古巴,住进战前和玛莎买下的哈瓦那“瞭望山庄”(Finca Vigia),开始新的生活。



Ernest and Mary Hemingway while on Safari in Africa

“小海”和玛丽在非洲的旅程中


瞭望山庄是海明威的世外桃源,每每在海上或是在那些风云岁月驰骋过,他总会回到这个静谧舒适的家中开始写作。到1950年代,海明威进入了一生的另一个阶段,这一时期他写出的作品,总数超过其一生创作量的70%,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老人与海》。



Ernest Hemingway in front of his portrait at his home in Cuba

“小海”和他的画像在古巴的家中


Ernest Hemingway playing with his sons and kittens in Cuba

“小海”与孩子们在古巴


“小海”与卡斯特罗


1952年,《老人与海》出版,海明威据此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两项殊荣。这些奖项令他在国际上重拾声望。


但是不久之后,噩运降临了:在一次狩猎中,"小海"的飞机失事,他受了重伤……当时一些美国报纸误发了他去世的讣告,以为当时已伤重不治。伤痛一直维持了很久,令他也无法到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奖。



Ernest Hemingway.Sun Valley, Idaho. 1940.by Robert Capa

“小海”在家整理手稿


在养病期间,“小海”偶然找到了1928年自己写的一些手稿,海明威将他们重新整理写成了《流动的盛宴》。随着这本书的写作,“小海”的能量好像慢慢恢复了,但是酒精却摧毁了这刚燃气的一点点希望。由于“小海”常年酗酒,他的的血压和胆固醇长期处于临界点。


爱达荷最后的时光



后期“小海”不得不到爱达荷州克川市接受高血压及肝脏问题的治疗。因为长期患忧郁症和偏执狂,“小海”不得不接受电击痉挛疗法,据说电击使得“小海”严重失去记忆,后期他的体重猛地下降了很多,那个曾经身材结实、1米83的大个儿开始不断消瘦下去。



Ernest Hemingway recovering from a car accident. London. May, 1944 by Robert Capa


1961年的春天,“小海”试图自杀未果,时间来到7月2日这一天,离“小海”的生日还有三周。这天凌晨,玛丽听到家中一声巨响,赶紧下楼,眼前是面目全非的“小海”以及他十分钟爱的“朋友”双管猎枪……



Ernest Hemingway  Sun Valley, Idaho. October, 1941. by Robert Capa

“小海”和他的双管猎枪


海明威被葬于爱达荷州北部的克川公墓(Ketchum Cemetery)。上面刻着:Ernest Miller Hemingway, July 21, 1899—July 2, 1961. 再无其他内容。



海明威的墓碑


关于海明威的自杀

一直是一个迷

众说纷纭


“人生来就是要被战胜的,但是你打不败他”

“小海”在一天里,做了自己的选择



即将上线的是 一千零一夜 的

第107夜

听梁文道讲海明威和他的

《老人与海》


明早见!



微信编辑 | 排版 小飞

如需转载请咨询后台




看理想

微信:看理想(ikanlixiang) | 微博:看理想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