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 向“必由之路”阔步前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广州奋力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


星辰闪耀之处,“嫦娥”揽月,“北斗”环宇。万里碧波之下,“蛟龙”深潜,“海蜇”探海。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建设科技强国,总书记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写入二十大报告,再到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新时代的奋进强音。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雏形已现,“广深港”科技集群连续3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2位。广州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不断凸显,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持续跃升,“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居全球第10位。

上天、下海,入地、探微,科技征途上四件“最难之事”,都有广州科技的身影、广州企业的担当——

“嫦娥五号”奔月取壤,离不开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编织的防腐蚀“外衣”;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来自广州中海达的北斗接收机VNet8设备,助力珠峰高程测量团队稳定精准地接收北斗卫星数据;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开启了我国最大运载火箭的批量生产时代。

“海斗一号”深潜万米,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制的波浪传感器为其护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们,多次搭乘“蛟龙”下潜,探寻海底的秘密;广州海洋实验室参与创造可燃冰试采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其研制的探测系统“海蜇号”,弥补了我国海底原位探测和保真无损采样关键技术空白,为可燃冰开采锻造利器。

广州地铁主持研制的新材料“衡盾泥”,破解了盾构施工世界技术难题;禾信仪器成功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器”,仪器可直接测量物质的原子量和分子量,使我国在该领域不再受制于人;成立不到6年的墨羲科技全球首创纳米三维石墨烯大规模量产技术,其极小的介孔结构,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性能提升打开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广州,正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条“必由之路”阔步前行。



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总装测试厂房。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通讯员 南宣 摄



   广州:

以科技创新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激活基础研究这一“源头活水”?怎样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如何把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广州以一系列实招硬招加强自我修炼,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写下广州答案。

或许在一组数字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200吨!这是由“力箭一号”创下的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最大推力纪录。在广州南沙,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开启了我国最大运载火箭的批量生产时代,让“上九天”从梦想走进现实。

3000米!这是广州海洋实验室研制探测系统“海蜇号”的潜海深度,该成果弥补了我国在海底保真无损采样的关键技术空白,为“下五洋”采可燃冰再添利器。

海蜇号(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0.000000015米!在广州黄埔,成立不到6年的墨羲科技,全球首创纳米三维石墨烯大规模量产技术,其极小的介孔结构,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性能提升打开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汪洋浩渺,宇宙无穷,“大尺度”数字折射着广州“大科学”发展——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它早已不是过去低调的形象,大手笔建设大院大所大平台,助力科学家挺进“无人区”。

探微索隐,格物致知,“小纳米”撬动大产业、“小企业”成就大事业所映照的,是广州科技企业的共识——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才能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撑起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人员在调试火箭设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 摄



  一款创新药

折射出一座城的“大科学”远见
大院大所“头雁”领飞 科技企业加速落地

一款新药,便是一个希望。

上月底,广东首个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口服小分子化学药物——“来瑞特韦片”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临床试验显示疗效显著:患者人群单药使用3天后,病毒载量较安慰剂组相比平均降低近90%。

什么是“单药”?研究团队解释道,早前上市的部分新冠药物因需联用易发生药物相互反应的利托那韦,导致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等慎用或无法使用。而来瑞特韦片,是国际首款无需联用利托那韦的拟肽类3CL靶向新冠治疗药物。

“研究团队通过大协作,实现了单药给药方案的重要突破,也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更多的中国治疗方案。”广州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


钟南山院士评论“来瑞特韦片”

这是新型举国体制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典范案例。广州实验室牵头组织,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广州呼研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效有序推进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广东众生睿创公司加紧协调产业转化,三亚中心医院等全国科研和临床单位大力支持……来自全国的科研优势力量,在广州“拧成一股绳”。

这是创新链产业链“双链”深度融合的广州实践。“新药临床前研究一般需要12至18个月,我们只用5个月完成。”几天前在广州黄埔,众生睿创联合创始人、总裁陈小新博士对广州日报记者回忆道。多条技术路线并行、跨市跨省协调推进、连续两个春节无休、人车船接力送样本药……是科研人员的夜以继日、奋力攻关,是产学研用的环环相扣、高效协同,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仰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共同创造这研发上市“加速度”的奇迹。


耐心护航“科研长跑” 创新成果世界瞩目

创新突破无法一蹴而就,这条“长征路”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一颗创新药,折射出广州对“无用之用、方有大用”的深刻理解和长远眼光。这些年,广州瞄准基础前沿领域,推动大院大所、大科学装置和大科研平台的引进布局,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投入“真金白银”,耐心护航“创新长跑”。

作为一种“长线投资”,广州基础研究支出在“十三五”时期从38.19亿元提高至109.98亿元,排名全国第三。去年,基础研究支出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占比达13.6%,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而广州还是全国唯一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八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

大手笔促大发展,大城市有大担当。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作为我国三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获科技部同意启动,将以“慧眼”破解人体构造天书;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被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高超声速风洞等大科学装置正加快建设……一批“国之重器”拔地而起、挺起“脊梁”。

面向经济主战场: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制的喷墨打印OLED折叠显示屏已达量产水平;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正全力攻关国产航空轮胎全产业链自主可控难题,将建成全球第二个航空轮胎研究试验中心……一批科技项目走出“深闺”、走向应用。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在南沙投产,年产可达30发运载火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粒子应用技术等平台……一批产研机构瞭望未来、创造未来。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广州实验室启动建设了全国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领衔研发创新药物;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科学家在人工造血种子细胞移植研究取得突破,有望代替传统骨髓移植……一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世界瞩目。

中科宇航展厅中的火箭部件。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通讯员 南宣 摄


鼓励人才自由探索 普惠支持“第一桶金”

如今,广州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正以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也为科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未来5年投入近10亿元,构建人才‘启航-续航-领航’阶梯支持体系。”今年2月,广州青年科研人员迎来一条振奋的消息:新出台的《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将让青年科学家拿到学术生涯“第一桶金”。

“启航”计划,支持35岁及以下的青年博士开展5万元/项的自由探索研究;“续航”计划,对成功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的优秀博士给予10万元/项的配套支持;“领航”计划,支持42岁及以下的科技精英冲击国家“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

从“支持项目”转移到“支持人”,从侧重“目标导向”到与“自由探索”并重,将“项目验收绩效评价机制”改为“关联人才培育成效的验收评价机制”,这个普惠制的支持体系把青年科研人员视作创新的种子,给予他们更多成长空间。

“科研很辛苦,但是自己有兴趣的话,累一点没有什么问题。”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文娟认为“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希望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们,能够愿意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从事研究。”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重重“专利墙”

拦不住一群人的“自主研发梦”
从零做起突破封锁 成果刷新中国纪录

几年前,独立开发出一套具有完全自主、完全可控的汽车混动系统,还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这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丰田及本田便开始销售混动汽车。2009年,当广汽研究院开启混动汽车的自主研发时,丰田已构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专利墙”。

这注定是一条在夹缝中、艰难重重的路,该院动力总成技术研发团队一走就是14年。

广汽研究院的混动系统 通讯员 供图

自主研发必须从零做起,从源头“构型”。在最初的5年,团队像拼积木一样,将汽车发动机、电机以及各种零件拼接起来,拓展出近19万种构型设计,再通过十几轮具体分析,最终寻找出突破技术封锁的最优构型。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这是汽车省油的关键。在该院一个专业实验室,有一台对着发动机气缸的高速摄影机,每秒拍摄2万张照片以清晰呈现缸内的燃烧情况。去年,发动机系统研发部副部长占文锋面对评选专家自豪地介绍道这款发动机——“实验室最高热效率达到44.14%,刷新中国品牌发动机最高热效率认证纪录!”

跨过道道天堑,团队开发出一套平顺可靠、超低油耗的混动系统,并命名为“钜浪混动”。它搭载了全球首款集成式双电机平行轴式多挡混动变速器GMC 2.0和世界上热效率排名前列的量产发动机。上月底,这套系统凭借领先的产品架构和高水平的性能表现,夺得“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称号。

“很自豪地说,这套系统我们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可控。”该院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祁宏钟说,“它是我的梦想,自己开发的车搭载了自己开发的系统,而且达到世界级的水平。在此之前,在中国国内,没有人真正有机会去研发一款自己的发动机、自己的变速器、自己的电池系统。我希望这个梦想能被更多人延续下去。”


制造龙头“顶天立地” 中小企业“开疆拓土”

这条走了14年的自主研发路,是无数广州企业不畏艰险、矢志创新的缩影。

在这里,制造业领军企业和科技龙头“顶天立地”,通过锻造一项项“杀手锏”技术,在产业链跃迁中“挑大梁”。一头是大江奔流,一头是万家灯火,南方电网建成投运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昆柳龙直流输电工程,创下19项世界第一;科大讯飞、佳都科技、广汽集团分别在智能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汽车智能化技术等细分领域实现全球领先;研发投入同比提升136.38%,天赐材料以百亿元级营收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材料龙头……

墨羲科技首创纳米三维石墨烯大规模量产技术。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 摄

在这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疆拓土”,努力用“一招鲜”闯出“一片天”,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墨羲科技首创纳米三维石墨烯大规模量产技术;光为科技发布首款可分辨多量级光子数的全固态激光雷达;高云半导体成功量产国内首款通过车规认证的国产FPGA芯片,在汽车、通信等领域逐步实现国产芯片替代……

最新数据显示,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23万家、1.67万家,双双创历史新高。19家企业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增量(9家)居全国第一。

正是在一家家企业创新突破下,广州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壮大,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2022年,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均突破千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002.76亿元,增速13.3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3167.52亿元,增速6.75%。


出题人亦是答题人 创新壮大产业“筋骨”

“企业处于市场最前线,是新技术需求的最先捕获者和最终应用者,应推动科技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

近日,《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化提升方案》出台,支持科技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每年投入1亿元市财政资金,每年选取不超过10个重点产业链重要方向,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成体系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全球竞争中占先机、赢主动。

根据科技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发展需求,广州还出台“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等政策,发布独角兽、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等榜单,1.16亿元科技经费“免申即享”“七天到账”……努力让广州科创画卷中龙头企业“大如明月”、中小企业“群星闪耀”。

以创新之“脉”,壮产业之“骨”。广州,正以科技创新锻造有效增量,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数读广州科创

◆ 广州基础研究支出在“十三五”时期从38.19亿元提高至109.98亿元,排名全国第三。

◆ 2022年,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均突破千亿元。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002.76亿元,增速13.3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3167.52亿元,增速6.75%。

◆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23万家、1.67万家,双双创历史新高。

◆ 全国唯一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八年增长的一线城市。

◆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三。

◆ 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0位。

◆ 19家企业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增量(9家)居全国第一。

来 源 :广州日报


往期回顾

广东:成长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第一
羊城中小企,创新生力军——广州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