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创看广州|增强科创能力 科技成果释放新动能


再进2位!

科研城市排名广州跃升全球第八





12月1日至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举行。读懂中国,先从广州开始,而科技又是读懂中国、读懂广州的一扇重要窗口。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广州跃升至全球第八。广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科创看广州》特别策划,看看广州如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将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量”。





增强科创能力

科技成果释放新动能



量子点是一类非常小的纳米尺度颗粒,量子点材料具有高色彩还原度,是当今最佳发光材料。尽管有50年发展历史,量子点技术依然面临产业化难题。

2020年,位于黄埔区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引进相关研究团队成立企业,通过研发量子点扩散板,为量子点技术找到显示产业这个落地场景。

依靠广纳院平台吸纳人才,团队打造了“科学家+工程师”的专业团队,仅仅三年时间,这项处于实验室级别的技术就达到商业应用标准,被国内龙头电视企业的产线采用。广纳院探索以知识产权作价参与企业股权投资合作的成果转化方式,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

广纳珈源(广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小波:“我们股权的模式是广纳院与我们用知识产权赋权,在5500万的项目经费当中,把职务科技成果的70% 赋权给了创业团队,广纳院以职务科技成果的30%作价入股。然后让上下游产业资本能够进入到我们公司,持股10%。”

在这种巧妙的股权设置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也建立起来。在科研成果跃上生产线的过程中,广纳院承担起“科学家经纪人”角色,搭平台、强攻坚、育企业、引人才,孵化出众多创新企业。企业在成果转化中也会面临技术难题,需要协同创新。

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通过创新挑战赛需求集中发布会,企业张榜技术需求,研发机构揭榜挂帅。这家深度研发果胶产品的初创企业发出“英雄帖”,邀请高校团队一起攻克柠檬苦素提纯的技术难点,最终实现了清柠苦饮这款新产品的产业化。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首席技术转移官 吴凯:“企业也参加我们的创新挑战赛,也是发榜方,然后在发榜过程中也集聚了很多技术要素向企业靠拢,所以从一个单一的学科去解决问题,通过揭榜挂帅帮助企业实现了跨学科、多个学科联合攻关,帮助企业的科研成果更早地实现产业化。”

广州着力打造“2+2+N”的创新平台体系,推动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落户。去年,广州首度跻身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前10名,今年再进2位。不断链接创新资源的广州,探寻出自己的创新世界坐标。循着“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广州以“科研城市”支撑“科技强市”,推动广州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迈向新高度。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王桂林:“不断增强创新平台建设与广州产业布局的匹配度,赋予创新平台更多更大自主权,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沿途落地转化。”





锻造“大国工匠”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成果要转化,新兴产业要发展,除了创新性人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广州正在加快建设科教城,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动能。

在10月份刚启用的广州市技师学院科教城校区,老师正在智能网联汽车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教学生如何进行智能网联汽车的检查。由于智能网联汽车加入了大量新技术、新零部件,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在学院学习了四年的徐放,明年就将进入企业实习。

广州市技师学院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 徐放:“我了解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结构,学会了部件和整车诊断维修技能。未来我希望进入广州地区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工作,为我国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学院开设了36个专业,包括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芯片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促进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对接。

广州技师学院副院长 陈实:“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产线,开展真实的生产线教学,无缝对接真实工作场景、真实工作数据,迅速迭代教学内容,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在广州科教城,类似的职业院校还有11所,目前有一半已经正式入驻开学,到明年全部院校都将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科教城将成为近13万技能人才集聚的成长高地,每年可以培养2至3万名技能人才。

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副部长 赵琦:“城中12所职业院校按照城建开发、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等领域组团入驻,并在组团周边配套布置了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和实训鉴定中心,进一步共享优势资源、促进周边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也为广州的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提供人才支撑。”

广州科教城产教合作联盟11月也正式成立,联盟目前有124家成员单位,包括73家企业、25所院校、26家科研、培训及人力资源机构。联盟将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建设为抓手,通过整合联盟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和优势,搭建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合作服务平台。

广州市增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与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 曾慧:“鼓励院校结合地方优势产业、新经济发展趋势,灵活调整、重构传统专业,加强与企业沟通对接,以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紧缺工种人才支撑,促进技能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合作,重视高校基础研究对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未来5年计划总投入近10亿元,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同时,精准引育高水平人才,扎实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地方标准试点;塑造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未来五年预计支持超3000名青年博士人才留穗发展,以人才优势驱动科技创新。




广视述评:


实验室到生产线

从科技“窗口”看广州发展



根据多项指标,广州的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在 “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广州排名上升至第三位。其中,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广州更是精耕细作,结出丰硕成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在搭平台。广州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用“科学家经纪人”、为技术需求“揭榜挂帅”等一系列举措,架起科学家与企业间的连通之桥,打破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信息壁垒,让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在优机制。从《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到《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州积极疏通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痛点,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为企业创新主力军保驾护航。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在育人才。广州,以“用”为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职校联合培养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同时,打造专业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的“试验田”,从新力军到高端人才,广州科技人才源源不断“输出”。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既要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还要有“从1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方能不断激活创新引擎,以科技成果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 源:广州广播电视台、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往期推荐
01人民政协报|王桂林:让持续创新成为企业“基因”02

广州琶洲见!2023海交会将于12月22日开幕!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