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4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人文】记忆中的万盛东林……

2018-04-09 万盛微发布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



 万盛新闻网  http://cqwsnews.gov.cn


记忆中的东林

东林,坐落于万盛的东南面,离万盛主城约3公里。之前,这个片区是由腰子口、杨柳沟、芋头坝、大坝、塘湾、两河口等生产队的土地组成。解放后,随着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1955年成立了南桐矿区,在大坝设立了街道办事处,就用东林煤矿的“东林”二字取名东林街道办事处,派出所也名为东林派出所。

1953年7月,三万(三江—万盛)铁路通车后,火车站设在东林,取名万盛火车站。通车后,南桐和东林两大矿的煤焦可直接运达长江边上的江口站,解决了我区煤焦运出去的一大难题。这不单是给本地的物资进出带来了方便、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还拉动了南川和贵州所辖的道真、桐梓、正安等县各类物资进出。

铁路通车后,万盛至东林的公路也随之通车,并与川湘公路连通。这条公路从万盛到两河口,在两河口拐了个大弯,到清溪桥与铁路平行而行至干堰沟,各单位就在这一公里多的路旁大搞建筑,首先是老东林煤矿在干堰沟的铁路边修建了储煤场,便于煤焦装火车。


南桐矿务局成立

1957年11月,南桐矿务局成立,局机关办公地建在清溪桥附近的小山坡上,离火车站只有几百米。1958年后,先后有东林、鱼田堡、砚石台、红岩等几座新矿投产,局里就去荣昌、隆昌、安岳、合川、广安等区县招进大批工人;1965—1966年,又从长寿、涪陵、南川、武隆招进一批工人。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也一批又一批分配来矿务局。


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末,南桐矿务局的职工最多时达3万多人,加上家属共约8万人。这8万名职工家庭大多居住在东林片区,上至腰子口,下至两河口。为满足职工住宅需要,矿务局就在局机关周围,今和平社区一带大兴土木,修建家庭住宅。同时在紧邻和平村之地扩建子弟校(今进盛实验中学)。学校是在老东林矿子弟校的基础上扩建的一所完小,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办初中班;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学与小学分隔开,中学后来在工人村办了一所分校,为高中部。上世纪80—90年代,矿务局子弟校考入大学人数,在全区学校中名列前茅。在火车站对面芋头坝生产队征用的土地,建了矿工俱乐部(今矿工广场),里面有电影院、篮球场、图书室、室内乓乒室、茶园等,成为当时矿务局各矿井和二级单位乃至全区的文化、娱乐、体育、影剧交流中心;在清溪桥对面扩建了局中心医院,当时的局中心医院,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在我区都算一流水平。



搞好后勤保障

为了搞好后勤保障,1958年后,在干堰沟煤坪村对面建了木材加工厂,主要加工井下用的各种规格的支柱。那时井下巷道及采煤工作面的支护全用木材,用量大,本地区的木材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只能用火车从全国各地把原木运来,然后加工成成品,再运至各矿井。在紧邻火车站的周边建了物资仓库、设备库、汽车队、机械修理厂、土木建筑队等,为后勤提供了保障。

在这段路旁,先后有区工矿贸易公司、粮食公司、物资公司、蔬菜公司、供销社等来建仓库或门市,尤其以区工矿贸易公司的规模最大。在计划经济时代,区属工矿的生活物资都是由该公司按各单位提出计划,然后组织货源,再分配到各单位。工矿贸易公司在大坝地区开设了百货、副食、糖果、照相、五金、餐饮等门市,还在火车站对面建了一幢6层楼的东林最早的公寓,附设餐厅。合作社和二轻局也办起了缝纫、理发、小吃、茶馆、钟表修理等门市。工商、税务、银行、邮电也先后入驻东林,一条配套的商业街在上世纪60年代就基本形成。

繁忙的东林

当时,南川、道真两县也在车站附近建了仓库,主要用于物资储存和转运。转运的物资有烟叶、桐油、中药材、肉牛、竹片等;用火车运来食盐、化肥、百货、工业等物资,在此用汽车转运到各处。

1965年,我区迁进晋林、平山、兴无几家工厂;南川迁进东方红、庆岩、红泉等工厂,这些迁进企业的机器设备、建筑材料、生产用的钢材、生活物资,大部分都是通过火车运至万盛车站,再用汽车转运回去。这些厂迁来后,火车站更显繁忙、热闹。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区的小煤窑遍地开花,年总产最高时达100万吨,加上南桐矿务局一年200多万吨产量和几家国防厂的进出物资,一个小小的万盛火车站,一年的货运量达400万吨。

火车站从通车到上世纪末,东林一直是我区最繁忙的旱码头。随着货运量增大,区有关部门在清溪桥成立了搬运站,主要负责火车站来往货物的装卸工作。每天客运列车往返一趟重庆,各厂矿的专用客车(包括南川方向)及客运班车,都来火车站接送客人,这里成了那时万盛最热闹的客货转运中心。每年春冬两季的新兵,也是用军车送到这里(包括南川方向),然后用闷鑵车运送去部队,每逢节假日的加班客车,也是用这种车皮代替。

那个时候的万盛火车站,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在穿梭的人群中能听到操南腔北调口音的人,一部分是来随厂迁来的工人,一部分是外省企业来这要车皮的、采购煤焦或提货的,或办理托运等手续,或找装卸工卸货物。万盛火车站,成了物资集散地,加之又是南桐矿务局职工家属的主要居住地,这里一度成了文化、教育、体育和医疗中心。


先进人物

这里,我想起几位那时大家谈论最多的,为东林地区增光添彩的先进人物

杨炳南,南川人,1950年进东林煤矿当上一名采煤工人,1951年被评选为川东地区劳模,1952年2月9日在东林“谦厂”冒顶事故中不幸殉职,牺牲时年仅27岁。为了纪念他,在现在的东林明德小学内,新建的一幢楼房取名炳南大楼,他的墓就在大楼后面的山坡上。

杨伦选,青年镇湛家村人,东林煤矿的采煤工人,1957年入矿,曾连续9年被评为矿务局劳模、四川省铁人标兵;1978年被评为煤炭系统劳模,并当选为全国第四、五届人大代表,在东林煤矿工作了25年后退休。

杨如林,1959年生,祖籍南川,家住东林和平村,他上班5年间,每年平均出勤358天,1977年被评为矿务局劳模;1980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2年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劳模;1983年出席中共四川省第四次党代会,1984年11月25日在井下采煤因公殉职,年仅25岁。

梁定基,1936年出生于广东中山,1955年来东林煤矿工作,1976年由采煤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并调任南桐矿务局科研所任副所长,专门从事瓦斯研究,并撰写下几部治理瓦斯的论著;1977年被授予四川省煤炭系统科技模范和重庆市科技模范称号;1978年3月,鱼田堡煤矿井下瓦斯突出事故,他亲临现场,在收集第一手资料中过程中,不幸因公殉职,时年42岁。

唐勇,海南文昌人,从小热爱羽毛球运动,1958年在四川省第一届运动会上,他一举夺得单打第二名、双打第一名的好成绩;1968年于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分配到南桐矿务局子弟校任体育教师,他在子弟校初中班组建了第一支羽毛球队,后来在全局发展了20支羽毛球队,从此成了南桐矿山最热门最普及的体育项目,经过他严格训练,1990年底在市以上级别的比赛中,夺得冠军28个、亚军14个;1989年,以唐勇为领队的南桐矿务局羽毛球队,以中国重庆羽毛球队的名义,赴法国参加南斯拉夫、印度、法国和苏联等6国羽毛球赛,一举夺得女单、女双、混合双打亚军等8个名次;1981年,唐勇先后被授予“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侨务工作者”“全国优秀裁判”等多项荣誉称号,还连任四川省第4、5、6届政协委员,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十一大”代表。他在东林生活近30年,培养了大批优秀羽毛球运动员,为我区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上世纪末,在南桐矿务局工会退休。


1958年,我国的钢铁年产量才1000多万吨,当时的口号是:“大干快上,夺煤保钢,煤炭是工业的粮食。”煤炭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南桐矿务局几座新矿的投产,需要大量的矿工,于是矿务局就去前面提到的区县招进了上千名矿工,1958年是历年招进矿工最多的一年,使东林地区沸腾起来。到了1961年和1962年,由于遇上灾荒年,各类物资十分匮乏,大量移民来到东林,物资跟不上,于是矿务局开始压缩员工。


当时的政策是:井下工人原则上不压缩,只压缩地面的员工。留下的员工,大多是上世纪30—40年代出生的,我也是那个时代的一员,也是在此时期进入矿务局工作的,这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不怕吃苦、不怕生活艰辛、不怕流血流汗,战斗在夺煤第一线,使南桐矿务局的原煤产量最高时达200万余吨,确保了钢铁产量的提升,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的光景已流逝,我们这代人都进入古稀、耄耋之年,满头鹤发了。我们的同辈,有的因病或因公已离我们而去,活着的逢上了今天的好日子。珍惜吧,我的矿工兄弟姐妹们,体念故土生处好,受恩深处便是家!

文/图 杨明书 严奇 部分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